久未踏足乡土,上山,下田,找寻那一缕魂牵梦绕的乡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乡土气息的味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乡土气息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乡土气息的味道

久未踏足乡土,上山,下田,找寻那一缕魂牵梦绕的乡味。

菌子是满山疯跑的野小子,灌木边,树根旁,松针下,雨后天一放晴,哪哪都有它丛丛簇簇的倩影。顶着圆嘟嘟的草帽,有壮实肥厚的,有艳丽妖娆的,也有孱弱娇小的,行行排排的收获,写满了整座山崖。

采菌子好似交友,瞧着憨厚老实、黑褐不起眼的为佳,而那些五彩斑斓的别去招惹。提上竹篮,邀三五同伴,即可上山。空山新雨后,草木青葱,土膏微润,杜鹃桃李开得分外绚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馨香,边走边赏,赚得眼饱心喜。

山里最常见的菌子叫“牛屎菌”“赤米菌”,名虽不雅,却极形象地状其形色。老辈人讲,山里是有“菌子圈”的,真找着了,头天刚采完,第二天又长满了,仿佛进了山神丰实的口袋。传说归传说,没摸着头路的人往往在山里转悠半天,不见“伊人”一丝踪影,直累得气喘吁吁。泄气地想坐下休息,眼角一睄,一圈菌子在朽木下明眸善睐。一声惊呼,蹑手蹑脚地走近,伸手轻轻采下,毛茸茸的直撩拨你的心弦,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篮中。菌盖最是娇气,一个不留意就断折。开了个好头,菌子便排着队来到面前,喜不胜收。

采得菌子回家,用甘甜的井水把木屑沙石淘洗干净,撕碎。早起斫来的夹心肉肥瘦相间,切片,抓上地瓜粉,一起放入滚水中氽,或在油锅中爆炒起锅,鲜,香,嫩,滑……唇齿留香。

晨光熹微,穿着碎花短衫的客家妹子两颊酡红,提了小半篮带着露珠的菌子坐在路边卖,也不吆喝,见人就浅浅地笑,答话声跟菌子一般清甜。

菌子非得机缘凑巧,春笋却是一抬脚就能踢到。还没靠近竹林,尖塔似的竹笋便争着抢着挤上前来。抡起锄头对准根部用力一挖,竹笋应声而倒,干净利落。剥去层层笋衣,露出肤如凝脂的笋肉,叠满一担挑回家。

心灵手巧的客家妇娘用刀把笋对剖,再切成大块,铁锅中放入清水,架上柴火。腰板肉是标准的“三层精”,肥瘦相间,切成巴掌宽,家里腌菜也洗净切好,同时下到锅里,咕嘟咕嘟炆上一个钟头。慢慢地,周遭的空气发生奇妙的变化,腌菜的酸中混合着肉的香和笋的鲜,闻者无不垂涎三尺。翕动鼻翼,揭开锅盖,急不可耐抓起一块,紧吹慢吹放入口中,肉肥而不腻,笋清甜脆嫩,微带着酸爽,锅里蒸着的木甑捞饭带着原木的清香,胃口瞬间被打开。

望向大片大片葱绿的原野,在和风吹拂下,成了微微起伏的绿海,细长的叶上闪现着露珠的吻痕。大人孩子弯腰弓背,像觅食的鸟儿一般起起落落,寻找“白头公”草。

“白头公”草,大名鼠曲草,只一寸来高,叶子狭长椭圆,背面是茸茸的银白,大片大片漫过田野,青翠欲滴。

“白头公”草总在第一场春雨落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伸展出嫩的叶,在风中招展。因此常常被人连根拔去,洗净,煮出碧绿的水,和在糯米粉里,蒸成客家人爱吃的“白头公粄”。

山野最是慷慨不过的。一嘟噜一嘟噜野莓,像小红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酸中带甜,色味比大棚种植的草莓要好得多。心形桑叶下的桑葚全熟了,串串紫黑色的果子痴痴地在风里招摇,只等你边摘边放入嘴里,直吃得满嘴黑紫还欲罢不能。

食饱野味,泡上一杯明前茶,在茶香氤氲中,无与伦比的富足欣然,而思乡的热望恰是春风,扯着你翻越千山万水,再一次叩响故乡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