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叫瓜州,后来被改名叫安西,如今又改了回去,又叫瓜州了

“无风满地沙,有风不见家……沙丘压良田,流沙埋庄园。小麦种三遍,只收二三斗,拉着妻儿去逃荒,饿死戈壁喂老鸦……”这是解放前一首流传瓜州一带的民间歌谣,记录了瓜州人曾经对大风的恐惧与无奈。然而,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经过十年建设,中电国际、中广核能、甘肃洁源等14户大型风电企业入驻瓜州,使瓜州成为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风电装机第一县。大风中,缔造着的是一个风电三峡。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1)

路左的山体是黑色的,山下戈壁变成了黄色的,从山体而下由高及低一直延续至公路边。路边每隔一段就会出现方形的集水池,别看山体与戈壁干燥得拧不出一滴水,但只要一下起雨,这些集水池就会集上雨水,一来可以防止公路被水冲毁,二来可用于农业与绿化,可谓一举两得。

瓜州南,绿色构筑的一方翡翠,是瓜州人给予这片亘古荒原的“高颜值”。近年来,瓜州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新城”的总体部署,全力推进生态建设。仅2018年就完成新植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带202公里,绿色通道68公里,治沙造林3510亩;新增封滩育林面积6万亩,义务植树61万株,完成城镇村屯绿化42万平方米。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2)

瓜州南,瓜州的南大门,曾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几年前,瓜州县结合全域无垃圾行动,以“高标准、种大树、植好树”“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标准,举全民之力在这里实施了二十公里万亩生态长廊绿化工程。工程汲取历年植树十有九死的教训,采取挖石换土、挖碱换土、原地貌覆土和架设节水灌溉系统的方式,保证了工程质量,彻底解决了该段路60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生态文明幸福新瓜州的建设征程上办了一件大事。

绿色中有清香,绿色中是幸福。在高速瓜州停车区,设有很多摊位,出售的都是当地出产的蜜瓜,有些摊位甚至无人看管,路人只要按照瓜上的标价去扫摊主留下的二维码付款即可。这也是瓜州的一大特色。

瓜者,蓏也。

瓜州之瓜,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中国最好的蜜瓜。

如今,瓜州每年都要如期举办蜜瓜节,瓜农们带着亲手种植的蜜瓜,参加瓜展、参加“瓜王”的评选,脸上心里均是甜笑如蜜。2004年,瓜州县被中国特产协会命名为“中国蜜瓜之乡”。 瓜州,因瓜得名,以瓜扬名。 瓜州蜜瓜已成为瓜州人民共同的名片。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3)

瓜州之名始于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在这片土地上,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以前为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故地,其后,匈奴人赶走了大月氏,将这里据为己有。

汉武帝时期,瓜州为敦煌郡所辖。今瓜州县渊泉镇,即县政府所在地,便是以西汉时期当地设渊泉县而得名,沿用至今。河西四郡的设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四郡主要为汉族移民,他们一手刀剑,一手耕种,使河西地区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两晋沿袭汉制,置宜禾县。北周废,隋置常乐郡。

在今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2千米处的荒草滩上的六工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两汉以来一处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证大城当为“宜禾县”,小城当为“昆仑障”之故址。始建于汉代,城外有农田水利遗迹,证实当时宜禾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农业屯垦区。

在大漠的风沙与绿洲的繁荣里,六工城讲述着远久的历史故事。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4)

宜禾之“禾”通假“和”,也可以写作“宜和”。这就使“宜禾”不但有“这里适宜谷物生长”,还有了“这里适宜和平生活”,使地名的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隋常乐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西,“常乐”分明是对它的补充说明。

《汉书·地理志》记载,敦煌一带“生美瓜”,“犹出大瓜”。这也便有了唐代瓜州以物产的命名。州以“瓜”名,足见瓜州蜜瓜之不同凡响,也是“宜禾”与“常乐”的历史印证。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间设安西卫。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2011年末,瓜州县常住人口14.95万人 ,有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

今天的瓜州人深知来源于大漠戈壁绿洲农耕文明的不易。十多年前,与当地文物专家李宏伟一样,瓜州人一直有个心愿,即是恢复瓜州县名。李宏伟为此奔走呼吁了好多年。他认为,“安西”一名,是在西域动乱的背景下设置的,21世纪,政通人和,民族安定,社会和谐,恢复瓜州历史旧名势在必行。

在李宏伟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安西县政府给国家民政部打报告要求复名。200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西县复名瓜州县。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5)

瓜州县东连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4130平方公里。有山区、戈壁、走廊冲洪积平原三种基本地貌形态。山区、戈壁植被稀少,走廊平原区,包括县境内疏勒河、榆林河河岸绿洲,为瓜州县主要农牧业区。

瓜州县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降雨少、蒸发大、光照长,不仅瓜果飘香,也培育出了丰富的特产。

出高速,行道树整齐立站,左右两边均有数百米之宽,距公路最近的是杨树,才种下不久的样子,如同孩子胳膊般粗细,绿叶被风吻起,背面的耀眼的银色。因为处在风口,这些树的底部均有几十公分高的三角支架,和树干捆绑在一起深深插入泥土,显然是为了防止树干被风刮起倒甚至连根拔起。

这也是瓜州的一大特色,能让人近于悲壮地想起很多文学作品中把白杨比作士兵的句字。

绿树、鲜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道边有一条园林景观,为一只人手托举一只蜜瓜,旁边“站”着的是一架风力发电机,将瓜州的地理风物说了个清楚明白。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6)

“今天风大吗?”在酒店里,我们笑问服务员。

答曰:“一般。”

瓜州同时是一个风的世界,有“世界风库”之称。

在瓜州县城有一尊汉白玉雕的“仙女献瓜”塑像,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没有忘记,1993年的一场大风,竟然将“仙女献瓜”手中的瓜盘刮跑,仙女的手臂也被折断,让她变成了“东方维纳斯”。据史料考证,从唐代至今的1000多年中,瓜州境内有37座城池被风沙掩埋;解放前的20多年间,仅环城一个乡就有58座庄园被埋没;1986年5月18日的一场大风,风级达到了12级,风速超过35米/秒,强沙暴持续17小时之久……这些,都在诉说着风的暴虐。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7)

瓜州年降水量45.7毫米,蒸发量却是它的96倍,大风天气最多的年份有140多天,沙地和沙丘面积达300多万亩,以前,风沙每年给工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

陆树林,瓜州民营企业家,一个仿佛命中注定与风沙有缘的名字。1975年参加工作时,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双塔水库流域水管所,正好位于瓜州县城东面的风沙口上。

“水管所因为地处县城外的流沙边缘,压根没人愿意来,职工多是从各单位抽调的捣蛋分子,大有流放发配之意。”陆树林戏谑地说,当时单位的院墙都曾被大风刮来的流沙所压倒。“每刮一场风,都要用架子车往外清理沙子,再后来流沙逼近,水管所被迫搬迁。”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8)

从此,陆树林开始种树。每年春天,他都骑着一辆自行车,驮着一捆树苗驶向戈壁的深处。和其他“捣蛋分子”不同的是,刚参加工作的他种树的积极性特别高。

后来,陆树林离开了水管所,成为当地大型企业花牛山集团的老总。从以矿山冶金为主到涉足新材料,他的企业一天天发展壮大。但他总不忘在厂区和职工宿舍周围植树造林,开辟绿色,而他曾经工作过的水管所却因流沙逼近,被迫“逃离”,只剩下残垣断壁。

2001年,当地政府改变思路,决定将治理风沙的重任交由企业去经营和管理。陆树林毅然从政府手中接过了石岗墩风沙口治理项目。

把辛辛苦苦赚的钱扔到戈壁滩上打水漂,要是种不成,一切都完了。当时,很多人都劝说陆树林,但陆树林并没有退缩。2002年,他顶住非议,开始投入资金,招兵买马,启动石岗墩风沙口治理项目。在6万多亩的茫茫戈壁上,一场绿色长征就此开始。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9)

荒原之上,星垂大野。风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不说,挖树坑的速度似乎还没有风沙填埋的速度快。“我们只好一遍一遍地挖,一个坑挖五六遍都是正常的。”陆树林说为了赶超风速,他当时把公司矿山上的大型机械设备随即被调了过来。

大型挖掘机在戈壁上挖出一道两米深、一米多宽的沟壑,再用从农民地里买来的耕植土回填。陆树林说:“我粗略地算了算,光挖坑、回填,一亩地至少要投入一万元……浇水时,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连轴转,通过沟道将灌溉渠道的水引到林带里,可由于风沙太大,一米多深的渠道也经常被沙填满。为了浇水,每年就要清理渠道五六次……但这还不能保证树木成活。”

无奈之下,陆树林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在饮料瓶里面灌满水,把五六十厘米长的插条下半部装到瓶子里,口上用泥巴糊住,连瓶子一起埋下去。“种树变成了种水瓶……沙丘上没水,靠瓶子给它供水,绝对可以满足插条生根之前的需求。”陆树林说。

靠着这种土办法,绿色迅速在石岗墩延伸。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当年的大风口变成了绿洲,5000亩戈壁滩也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1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陆树林自己当年种下的那些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坚信只要有更多人的参与,绿色就会在茫茫戈壁滩上不断延伸。

在瓜州城东疏勒河流域地段,有人工种植的50万余株胡杨林。同样,那里以前是寸草不生。

自2011年瓜州实施疏勒河城区段景观绿化工程以来,当地干部群众连续5年在南北两岸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公里的区域,采取原始地貌覆土、挖穴换土、架设管灌滴灌设施在戈壁滩上人工种植胡杨、柳树、杨树等树种,防治风沙,为大地穿新衣。秋天,自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水与玲珑剔透像被金红或橙黄的油彩浸泡过的胡杨,构成了一幅金秋美景。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11)

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瓜州全县森林面积只有3.1万亩,经过近四十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瓜州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4.5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87.74万亩,封滩育林72.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000万株。全县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相比过去减少了近100天,沙尘天气也由36天减少到14天。

在瓜州大道城区路段,我们一盏盏崭新的“仙女献瓜”造型路灯已经代替了原来的路灯,每当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路灯亮度增加,将瓜州夜景装扮得流光溢彩。而站在瓜州县城放眼北望,连片风机点缀着茫茫的戈壁,一架架风机如卫士傲然挺立,一轮轮风叶如精灵舒臂舞动,塔筒与大漠相伴,风叶共蓝天齐舞,成为瓜州一道风景。

以前的瓜州现在在哪里(这里曾经叫瓜州)(12)

在向风要能源的同时,瓜州“镇风亭”的匾额被摘下,世界风库换上了新的匾额——“御风亭”。

“无风满地沙,有风不见家……沙丘压良田,流沙埋庄园。小麦种三遍,只收二三斗,拉着妻儿去逃荒,饿死戈壁喂老鸦……”这是解放前一首流传瓜州一带的民间歌谣,记录了瓜州人曾经对大风的恐惧与无奈。

然而,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经过十年建设,中电国际、中广核能、甘肃洁源等14户大型风电企业入驻瓜州,使瓜州成为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风电装机第一县。大风中,缔造着的是一个风电三峡。(文/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