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创新,我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被“向前看”的发展眼光带了节奏,多数人会认为寻求创新的方向要尽可能的看得远,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多数人没有取得“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是具备了小概率事件的稀缺价值。

既然多数人把创新作为一种未来的事情,认为要创新就得向前看,他们失败了。那我们不妨反向思考,能不能把创新定义为需要“返璞归真”的事情。这里“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基于现实,极致地反向追求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具体要如何实现呢?

决定我们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是将事物拆分为最小单元,这取决于你在这一领域的词汇量的积累以及你的“极致程度”;另一个是搞清楚最小单元之间,以及最小单元与整体之间的联系,这取决于你的逻辑能力、叙事能力、以及对能量交互关系的把控能力。这种联系有时是静态的,也有时是动态的,有时是点状分布,有时是段状分布,也有时是规律的周期分布。人们经常通过一定时间的记录和总结,把这些联系升华成模型,每一个模型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所需要的特殊条件决定了模型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模型的边界,当人们使用模型时所产生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平衡状态时,也就触碰到了模型的边界,这个时间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混沌状态,当我们处于这个状态时,老天爷也就在提示你:“兄弟,是突破创新的时候了,大胆往前走”,这个时候一定要听话,往前走!不走就会进入下行循环,也就是边际收益越来越小于边际成本。

在生存和发展欲望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追求突破边界,突破边界有两个途径,一是突破原有模型的适用边界,提升其普遍适用性;二是建立新的模型。

决定模型的普遍适用性的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深挖或延展,带来更普遍的边际价值,二是边际成本足够低,且要做到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取决于对现有模型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提升、要素成本下降和要素组合关系的调整。

另外一个突破模型边界途径,即建立新的边界,这取决于三个关键:一是找到现有模型构成元素中能量最大的元素(量化元素能量的公式可以参考质能方程:E=mc²),对这一要素进行饱和投入;二是找到现有模型的矛盾体,也就是与现有模型相矛盾的对立面(这一点非常适用于战略创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三是从能量交换角度切入,与现有的其他模型创建能量交换联系,要做到这一点,有3个关键,1是能否找到交换(也可以说是交易/供需端口)的切口;2是对于两个或多个模型的最小单元的拆解;3是重新整合两个或多个模型最小单元之间的联系,构建能量交互的协议和渠道。最终在新模型基础上,使得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第二增长曲线。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万物的最小单元;一生二,就是以阴阳或矛盾的理念将最小单元间的联系进行最小拆分;三生万物,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能量交模式,实现最小元素的自由组合,形成万事万物。要实现创新,首先要返璞归真,找到老子所说的“一”。

以上是返璞归真式创新的逻辑描述,要实现创新,除了知道其中的逻辑就够了吗?远远不够,知道其中逻辑只占了实现返璞归真式创新的10%,另外90%因素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分享见解!

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创新的起点)(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创新的起点)(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