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东北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之一。在普通话语境下,东北人“走遍天下都不怕”,基本上不用担心因为口音问题引发的交流障碍。

特别是东北话又是一种充满“魔性”的语言,天南海北的中国人,跟东北人接触久了,其普通话里总会融入或多或少的东北味儿。

然而,有一种东北话,不仅其他地方的人听不懂,就连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听起来也会一脸懵。

这就是东北“胡子”的黑话。

东北人都不知道的东北土话(不一样的东北话②)(1)

胡子不一定都有胡子

胡子,是东北土匪的特殊称谓,就像山东的响马。

胡子的职业很江湖,他们的语言也充满江湖色彩。

黑话,就像江湖人的“行话”,只有懂行、内行、本行的人才会讲,才能交流,是有效防止“卧底”、有效杜绝“泄密”的工具之一。且不说“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盘道,不懂黑话的人简直寸步难行。不信,请看下面的对话:

——报个蔓儿吧?

——虎头蔓儿。

这俩人就可以称兄道弟,这个虎头蔓儿的人也就可以被领进绺子(胡子团伙)内部,成为“自己人”。

而对外行而言,就算你对黑话略知一二,知道“报个蔓儿吧”是问你姓啥,但如果不会用黑话回答,而是一本正经回答一句“免贵姓王”,那就很有可能被当做敌人或密探干掉了。

报蔓儿(蔓,音万。报蔓儿也写作报万儿),属于初级黑话。虎头蔓,就是王姓。其他如:顺水蔓(刘)、雪花蔓(白)、千斤蔓(陈)、过江蔓(龙)等,都是典型的东北黑话切口(黑话切口这东西,一个地方一个样。胡子们出了东北,也许也很难跟外地同行展开交流)。

东北人都不知道的东北土话(不一样的东北话②)(2)

报蔓儿,不一样的百家姓

报蔓(互通姓名)只是交流的第一步。

黑话切口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普通人掉进胡子窝,基本上是不可能听懂对方在唠什么嗑的:

——今天砸了个响窑,片儿海了。

——麻溜挑片儿,趁炉子亮堂压连子下山啃富,奔海台子去。

——埋不埋汰?趁老头海,翻张子、漂洋子、放台子多好。

这俩胡子的对话,外行人是真听不懂,估计会以为对方在核计怎么杀掉自己吧?翻译成普通话,无非就是:

——今天抢了个富户,得了不少钱。

——赶紧分钱,趁月光骑马下山吃饭,找女人去。

——那点儿出息!趁手头银元多,吃饺子烙饼赌钱多爽。

由此可见,不懂江湖切口的人,行走江湖是多么危险。不懂黑话,连倒、阳、切、裂(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一不小心羊入虎口,稀里糊涂就丢了身家性命。就像《水浒传》中武松误入了孙二娘的人肉包子店,若不是听得懂黑话心有防备,早就被剁成牛腱子馅儿包包子了吧。

东北人都不知道的东北土话(不一样的东北话②)(3)

走遍天下都不怕

白山黑水间,林海雪原里,原来隐藏着数不清的胡子绺子。

笔者有位老奶(太奶,街坊辈),一辈子无儿无女,活到九十多岁,年轻的时候就当过胡子。她经常讲的一个故事是:她双手戴着二十几个金镏子(金戒指)下山去卖,遇到日本兵和伪军对她围追堵截。她迈开小脚在没过腿肚子的密林积雪中奔逃,眼看着日伪兵迫近了,就撸下一个戒指望身后一扔,趁敌人停下来抢找戒指的时候逃跑。就这样跑一路扔一路,最后还能剩下几个戒指。

老太太的故事虽传奇,真实性却无从查考,毕竟中国人讲故事的时候总是会言之凿凿地强调:这是真事。

东北人都不知道的东北土话(不一样的东北话②)(4)

东北解放后,林海雪原中的无数股胡子绺子很快被肃清了,杨子荣打虎上山的故事,就是那段真实历史的艺术化呈现。杨子荣打入座山雕绺子的关键之一,就是对胡子黑话和江湖规矩的熟悉。

随着新中国成立,江湖、帮派、土匪等已成为过眼云烟,黑话也没了土壤日渐消亡,只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或有残余。

关于东北人都听不懂的东北话,推荐阅读曹保明的《土匪》一书,薄薄一本小册子,却把东北胡子的历史、黑话、组织、轶事等展示得淋漓尽致。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一读。

东北人都不知道的东北土话(不一样的东北话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