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着非专业、非正经地闲话方式,表达个人的一些愚见。

晚上闲来无事,翻出落灰的索尼长焦相机HX400,突然想要做个比对:普通的数码相机与手机,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由于是晚上,只能通过夜景先对比一下。在此声明一下,由于本人帕金森,所以照片都是在三脚架上自动模式使用遥控器拍摄。

下图为无变焦情况下的两张照片。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1)

相机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2)

手机

不得不说,手机的夜景模式(算法)确实强大,从自动模式直出效果来看,手机明显看起来亮度更高效果更好(仅从第一视觉的角度来看,而非噪点、色彩还原等专业角度)。考虑到现在的照片大部分人都是在手机上直查看的,不得不说手机在该场景下直出效果优于数码相机。

然后我又将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用软件调一下亮度,对比一下效果。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3)

相机拍摄之后用手机软件将亮度调到最大

画面还是没有手机的亮,但是个人感觉清晰度和涂抹感还是优于手机拍摄的。当然如果手动调节相机的快门、光圈和ISO等参数来让相机直出效果更好,但是这种操作明显不适合大多数人的拍照习惯。

现在许多手机都加入了长焦镜头,所以我也对比了变焦之后的效果。相机是50倍光变拍摄,手机是5倍光变拍摄。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4)

相机50倍光变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5)

手机5倍光变

变焦之后的效果,其实优劣很明显了。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机和相机分别拍摄的距离。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6)

红色箭头指示的电线杆为手机5倍焦距中拍到的电线杆

手机数据处理和图像能力 手机的影像之路-从算法到硬件极速狂奔(7)

蓝色箭头指示的高楼为相机50倍变焦拍摄到的几座高楼

长焦相机在最长焦段拍摄的清晰度受影响很小,而手机拍摄的清晰度明显下降。

这是夜间拍摄的效果,实际上如果不用三脚架、遥控器这些辅助设备,相机长焦拍出来的照片基本都会糊,而手机由于算法加持,效果不会比上三脚架差太多。而在白天拍摄中,相机在手持长焦拍摄的场景下也勉强可以看一下。

其实以上的对比,并不是想要得出谁优谁劣的结论。本着大家常说的“底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我的这个长焦相机的传感器尺寸还没有手机的大,相机为1/2.3英寸,手机为1/1.9英寸。但是其实镜头的尺寸对成像的效果影响也很大,对于长焦来说,焦段越长对于镜头口径的尺寸要求也越大,因为要求的进光量也越大。当然手机可以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和AI算法来弥补这些,但是就目前来说还不能真正依靠算法完全战胜硬件的差距。

我想说的是,如今手机摄像头越来越多,广角、微距、长焦基本都成为了旗舰机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实用性究竟有多大?其实成像效果与传感器尺寸有关,但是还值得注意的是,像素需要传感器尺寸、镜头尺寸、光圈这些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其效果。中低端单反像素基本在两千万左右,中高端大部分在四千万到六千万左右,其实像素跟传感器之间互相前置,甚至包括镜头的尺寸这些都会与像素密度互相限制。更多的像素点,需要更多的进光量,如果光圈尺寸不够,高像素可能成像效果还不如低像素。再来看看如今旗舰手机,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摄像头,越来越高的像素,这一切导致手机硬件成本的增加。这里不单单是摄像头的成本,摄像头的增加和像素的增加要求处理器的性能必须相应提高,当旗舰机从两千块钱涨到五千,再由五千涨到八千,这些成本的增加对于用户究竟有多大意义?

其实如今两年手机的发展基本进入瓶颈期,摄像头数量的增加、屏幕刷新率的提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实际体验的提升越来越不明显,多的可能更像是HIFI圈常说的“脑放”的一种体验。我想在朋友圈的那些照片,没有几个人能看得出来哪一张是iphone11拍的,哪一张是iphone12拍的。

再来看一看,其实手机摄影功能的提升,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可能会在两千块钱左右。而现在一英寸传感器的卡片相机,价格便宜的只需要两千块钱左右,比如松下的LX10,成像(即使只是自动模式)要比拍照最好的手机好很多。

从使用场景来看,手机便携,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记录生活,随手发朋友圈,并且手机摄影的趣味性强,玩法多,但是其实对于成像质量,即使再往前两年的旗舰机,已经足够,对于手机摄影,构图的重要性要大于成像质量。而卡片机,同样便携,唯一优于手机的就是成像质量,追求更好的画质,在日常生活中,卡片机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更多的焦段可选,更多配件辅助。

个人认为,手机可以继续在算法上优化,硬件根据实际需求改进,而不是一昧追求参数,使增加的成本高于真实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