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亦称川主显圣二郎真君二郎真君灌口二郎灌江神昭惠灵显王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的神祇人物。

二郎神 杨戬(二郎真君-杨戬)(1)

二郎神的民间造像通常为粉面无须(少数有八字胡)、仪容俊雅的少年郎君,诞日为六月二十四或二十六。

多种官方史籍、方志史料、宗教典籍、神话传说、文人笔记小说以及神魔小说都曾出现过他威武骁勇、斩妖除魔的身影

一般认为二郎神是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地方神,其信仰起源于唐朝之前四川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次子李二郎的信仰崇拜,并在北宋时期便流行于全中国。在漫长的衍变中,民间吸收李二郎的神格要素,又衍变出劈山救母、担山赶日的杨二郎,并经由《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二郎神 杨戬(二郎真君-杨戬)(2)

杨戬的浮雕像(马来西亚霹雳州平仙寺)

来历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说北宋汴京已有“清源真君二郎神”庙宇,《宋史》载:“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二郎神的来历有诸多说法,目前以李二郎杨二郎两说最为广为流传。张政烺认为二郎神是将几种民间俗神,如李冰之次子、赵昱、张仙、杨戬混合而成的:

与祆教的关联

《十国春秋》记载,五代时,前蜀皇帝王衍“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祆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披甲持弓的神像,便是由这条史料获知。中山大学教授黎国韬考证此“祆神”即波斯的火祆教神祇,他在《二郎神之祆教来源》一文中认为,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化成三头六臂,与祆教风神维施帕卡神(Vayu-Weshparkar)正相一致。

维施帕卡的形像为: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与文学描写中二郎神形像极为相似,这是祆神与灌口二郎神有关之一证。

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且十国前后蜀人信奉火祆教,其形像又与元明淸以来小说、戏曲中之二郎神相似,表明祆神形像对二郎神形像之形成有很大影响

职能

二郎神职掌甚广,最一开始是水神,保护水利、防止水灾,后演变为保佑农夫收成的农神,也变成当地的境主神,后来演变为武神、雷神、酒神、戏神、音乐神、狩猎神、蹴鞠神、儿童保护神等,还被奉为两蜀(前蜀后蜀)护国神祗和蜀川之境主。

不论民间或官方都祭祀,香火十分旺盛,宋朝将二郎神纳入朝廷祀典,并诏修神保观专作供奉。作为正统的官方神灵历代多有褒封,尊以王爵,釐以祀典,封之以号,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二郎神信仰

二郎神 杨戬(二郎真君-杨戬)(3)

都江堰二王庙内所供奉的李冰之子二郎神像。

福建

泉州府城内有庆同庵,庵内供奉清源妙道真君,俗称二郎庙。二郎庙所在的社区也因之而命名为二郎巷、二郎后街。 厦门集美区灌口镇凤山祖庙,建于明天启和崇祯年间,祀奉“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

台湾

在台湾,许多道观、寺庙供奉二郎神,还有一些专门祀奉二郎神的庙宇,如桃园市芦竹区承天宫、新竹县新埔镇二郎神庙、彰化县埤头乡救世宫、台南市佳里区番仔寮应元宫 、新店区的天玉堂,其中苗栗县后龙镇的回天宫。因亲戚不计较曾经在此取景,而一度声名大噪,甚至有观众误以为回天宫就在主角居住的屏东水底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