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讲解(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六讲义)(1)

我们今天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六,卷二十六讲的是初分教戒教授品第七之十六。我们前两讲一直提到一个名词叫善现,善现是什么意思呢?善现其实就是本性重现,是同体生大悲的密义。在密宗中经常看到有佛像有唐卡,唐卡头顶上有一朵云,那个云我们都知道,经常唱念叫香云盖,那个云就是一个善现。我在讲大悲咒的观想和秽迹金刚的观想的时候与外观想和内观想二密次第的过程当中,也讲到过这个状态,这个状态是通过修行达到了人空、我空、法空的时候,就会出现特殊的状态,这就叫善现。善现本名我们的佛性,也叫做心现,俗一点叫做心见,见心或者是明心,如果我们通过修行能够重新达到‘复次善现’,这个复次,我一直在跟大家讲就是重新再来,就是回归,就是我们说的往复,返璞归真,这个叫善现。善现以后就说明我们找到了心处,找到心处以后才会重新去发现我们的眼触增语,所以我一直在讲,眼不是指的我们肉眼,也非天眼,这个眼不能作为佛眼来讲,只能作智慧之眼,所以我们通过修行达到了本性的显化,就应该知道智慧所增加的一些慧解,明白了耳、鼻、舌、身、意触,明白了四念处,明白了苦集灭道,明白了十二因缘。因为大般若经全部是围绕十二因缘而走的,而十二因缘用无相、有相、无为、有为表达修行的次第。所以说,玄奘法师去印度参学整整十八年的时间,他学到基础的东西比较多,因为基础的东西就是般若的东西,也就是唯识的东西,因为当我们现在没有证到真正的法乐的时候,不知道法乐、不知道法空、不知道法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习要从唯识学起。所以好多人都说唯识很难其实唯识不难,唯识难在你没有定位,没有定位识的标准,你不知道唯识的识指的是什么,往往就是落入于我们世俗的眼、耳、鼻、舌、身、意,总想用我们身体器官去判断唯识的识,这个是肯定不可以的!即使你猜的准了也未必正确,猜到的与我们的法义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要在这里面找到眼、耳、鼻、舌、身、意的乐受,在修行中我们不能知道整个眼、耳、鼻、舌、身、意的乐受,说明我们不能明白什么叫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又跟净土扯到一起了,你没有受用,你就不可能知道什么叫法乐,所以在大般若经里面,讲的身受苦受包括我们的五根之受,五根之乐,虽然说是在《心经》中所讲的五蕴皆空,但五蕴皆空的时候就叫做大乐(le)。有的法师讲叫大乐(yao)。这个大乐(yao),我们可以用中国话来讲是一个特殊的非生,可能打过游戏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做非生,非生就是大乐(yao),就是大乐(le)。所以这个非生在诸多的唐卡当中表现的非常清晰,那么我们现在结合大悲咒和秽迹金刚修行的时候也是要通过密观,这个密观是指的观想,什么叫密观呢?不是秘密的观想,而是观内而观,入内而观,所以通过观察通过我们的密观才能发现了真正的大乐(yao)所现,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原来并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主宰的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现在眼、耳、鼻、舌、身、意主宰不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找到我们的主人,他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正是我们的十二因缘演化的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大家想一下,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法吗?那肯定没法!那什么时候才能有法呢?必须首先证到我们的本性,本性能生万法。所以古代大德一直提到自性生万法的道理,所以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通常一下看不懂,也不去轻轻的去琢磨一下那一句话,去用不同的角度来判断,如果我们依然真正的想学佛,首先在不明白一句话的时候要用十法界来判断,比如有一句话叫“性非有故”,当我们不明白这句话的时候,那你用十法界给它去权衡一下,加上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包括菩萨、佛你全部加到一起来,你一个一个的往上套,你就会发现是地狱性非有故呢,还是饿鬼性非有故呢,还是畜生性非有故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诀窍。那么当你通过修行,你就会一下发现佛性是非有故并不是菩萨性,你这样再讲经这样去判别经典,如何去学习一下就懂了,所以对一些生疏的名词名相要找到它的依据,是什么相呢?是什么名呢?他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一些证量包括净与不净、非空非有。首先我们自己有一个判别,它指的是谁,是指的我们的造业,还是指的我们的清净呢?是指的我们的法身,还是指的我们的慧命呢?所以这里面一定要明白,我们经典当中有两层意思,一个讲的是法身,一个讲的是慧命,法身和慧命不是一回事,是法身不离慧命慧命不离法身。所有的经典当中,包括唯识也好中观也好,讲的全部都是法身慧命,我们通过法身慧命,通过广义的去判别他与我们世俗凡夫的差别,我们也要从世俗凡夫的通常的习惯当中跳出来入于世俗谛,世俗的道理不是世俗谛,是世俗超越了世俗而达到了毕竟的道理叫世俗谛,而世俗谛最终要落入于胜义,所以这就告诉你法身和慧命的关系,胜义就叫做慧命,法身就叫道谛也叫性谛。 多数的人喜欢听一百个法师讲同样一部经,大概意思基本都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毛病。不管蕅益大师也好,寒山大师也好,还是元音老人也好,每个人讲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大般若经,就要破掉你的世俗观,就要给你破相,不能总落在一些世俗的上面让人无法进步,比如说劝导大家发心,在修行中,真实的发心是于无常真常,用事和理来完善我们最终的解脱,就是说真正的法要用次第去引导教育规范,最后达入了义,但是如果说我们不明白真正的发心,把真正的了义发心变成了到寺庙去打扫卫生,去帮忙做饭洗菜的时候我们就落入了世俗常见,这个世俗见往往也会被人认为你在发心,其实是不了义的。但是大般若经从初级的眼、耳、鼻、舌、身、意到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离开过发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觉也是能够让我们入于胜义,通过世间的修行最后趋入圣境,这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原来是一个特定的条件,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眼睛、耳朵、鼻子,而是我们具备了智慧的表达,它有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是无相的。如果我们落入有相的眼、耳、鼻、舌、身、意,这跟佛没有关系,我们学不学佛,眼、耳、鼻、舌、身、意都在,为什么我们学了佛的时候还在呢?那说明我们就没有找到无相的眼、耳、鼻、舌、身、意。什么是真正的有相呢?我们落入无常认为是正常,这叫做有相。什么是无相呢?人空、法空、我空叫做无相。慈悲是无相的,智慧是无相的,甚至我们用世俗的话来说善良是无相的,好人也是无相的,你的所做,你有一颗善心一颗爱心也是无相的,没有哪一个人说好人是一个标准,没有!所以学习唯识一定要从唯识观去找到他的根源,唯识就是唯心,唯心就是依性,你不能依性你所讲出来的唯识全是假的,所以依性的条件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离不开十二因缘,所以说通说的唯识是以般若来阐解的,而唯识法和我们修行的次第关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道理一个是做事,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法身和慧命。修行实法叫做入实而修,是修法的。而慧命是诠解我们法性的来龙去脉,这叫因果,世间的因果和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因果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胜义谛来说真正的因果是由苦而乐这叫因果,由我们法身成就慧命这叫因果,从无常证悟常性这叫因果,从随缘到不变这叫因果。而我们世俗的人通常只知道随缘不知道不变,所以讲课的时候包括修行的时候,脑子里面装的始终是随缘,随放生、随大众。记得有一年我去了宁波的观宗寺挂单,早上我已经把自己的功课做完了,那主持老和尚叫一行,留个大胡子,上来就问我:你没有上殿?我说没有。他说:你要随众啊!我一看老法师烦恼了,就逗了他一句,我说:老法师:你出家多少年了?他说:我出家56年了。我说:你给我讲讲什么叫随众。他听到我这个问话的时候一句话没回答就下楼了。等我们早殿下来以后,他喊我去了他的房间,那么大年龄一个老和尚,跟我开了个大玩笑,他扑通跪在地下说:“道源法师呀,你太厉害了,我出家这么多年来没搞懂一个随众,你这一问问的我好惭愧呀,我在路上想半天想不出个答案,求你告诉我吧!”这是真实的例子,我说:“真正的随众是随众生,谁是众生呢?心是众生,随心性而做叫随众。你这是叫我跟大众提着灯笼去放夜狗,那个是众吗?那不叫众,那个是集体管理,一个模式好管理大众而已,并不是随众”。后来我就走了,他到处派人打听找我,叫我去给他讲课呢!但是机会错过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所以说我们现在在修学经典当中,一定要把名词名相搞明白什么叫随众,尤其是出家的法师,在某些寺院听到随众的说法,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叫随众,什么叫随顺众生,你不能明白随顺众生,而叫做盲做,同样你无法走入大道不能证悟。所以对般若经里面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定也要明白什么是眼、耳、鼻、舌、身、意。古人有句话叫做圣者观量,就是圣人是用量来判断法的有无。现代的人把佛教的名词几乎全用上了,叫量化。对某一个工程某一件事情要量化,什么叫量化呢?其实这个是佛教专用语,量化就是智慧化,就是通“阅”的意思,这个阅就是阅读的阅,通就是全部,叫通阅量化,只有量化我们才能明白生成的次第关系,才明白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才知道五十一次第,才能明白次第关系,才能完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最后达到的人空法空我空,才能完善真正的法身与慧命。这个时候你才能知道:噢,原来法身是这个样子,慧命是又一个样子。所以馒头的香与不香,不是取决于香,而是取决于馒头,法身慧命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有馒头才有香味,你没有馒头就没有香味,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馒头,那个馒头就是陀罗尼。所以实法当中修行至关重要,这就是说有的法师善于一种高超的艺术,他会让众生很开心,讲的都是应你们的一种想法,哪个好听他就讲哪个,就像赵本山哪个逗笑他就给你搞一个小笑话,大家因此很开心。法不是这样的,法不是让你开心,法是让你真正的开启智慧之心的,它超越了我们世俗的开心量,让你具备有智慧的开心,真正的大显佛性。所以说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明白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往往会增加一些难题往往想的不对,判断的不对,在经文中就有了有罪和无罪的说法。如果我们在唯识中不能正确的去认识什么叫唯识的识,往往去胡猜,也会产生有罪和无罪,那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细微的修行过程当中,去了解去判别佛菩萨的证量关系,找到了契入点和契合点。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至今有多少人搞不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差别在哪个地方,甚至还有一些外道经常会说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吗?这个本来不是指你,是指的本位本性,是指的万物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你连万物都不是,难道你是本性吗?你是佛吗?所以说以后我们在听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时候,一定要破除一些邪语和一些极端的以空表达,这个表达很容易误导大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首先要找到心,你才知道心与佛众生的关系,如果经常说本来是佛,你想想我们本来是佛吗?如果说佛也是众生,你这个本来是佛就没有办法解释下去了,所以说佛性尚从与尚鉴,这个我们都不需要把它作为有或无来表达。即使法性不可得、空性不可得,我们也要知道没有空性没有这个法力没有法性,我们就不具备慧力,其实经典当中没有直接的表明智慧也不可得,但是智慧的结果人人都知道,慈悲的结果人人也知道,善良的结果人人也知道,所有说这个得与不得是指的你执着与不执着叫得与不得。我们不能说我们跳水以后水也不会沾在身上,不能这样的极端,因为我们跳进水里的时候,虽然你不能带着水上岸,但毕竟曾经用水把你打湿过,所以眼、耳、鼻、舌、身修行,虽然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的本位基础,最终还是要与我们的真谛就是法性的眼、耳、鼻、舌、身意融为一体转换成真正的大智慧,这就是般若的中心。经常有人提到般若的难度,在这里我会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加以现世与圣量的差别来细化我们如何去理解经典,如何去了解修行需要一个实法,所以你没有实法的修行没有他的辅助,仅仅听到一堆的空理是没用的。即使你把大般若经全部研究的搞明白了,你没有真正的实法而入,照样你不能开悟见性。所以我们通经通论包括阅藏,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通过这些道理引导大家:我们离不开我们的基础、离不开因缘的变化、离不开因果的苦乐。我在讲一些经典当中从来不会煽动大家,告诉大家你念大悲咒就会增加福报,你要是念秽迹金刚你就会有很多钱,我从来不会这样忽悠大家,因为佛法是改变你命运的,而这个命运指的是智慧慧命,你要是具备了大智慧的时候,你应该具备的都应该具备了,所以信仰是我们行善的起点,通过信仰我们才能慢慢的去发现善有善报;通过造业我们也会发现现象恶有恶报。我们不仅要从信仰中去找到入行处,我们要从入行上找到入实处,证悟我们的本来面目,了解宇宙万物的实性,解除烦恼,今生能够得到自在快乐,这是佛陀最终给的我们的指示,也就是佛为什么讲二十二年的般若呢?因为你没有基础学到的都是空花水月,你没有基础不了解整个地火水风的关系,你了解不了十二因缘的变化,更不能知道善现到底是什么状态什么境界。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从基础开始,从世间的现象去看世俗之间的因果,了解世俗的造作,了解佛菩萨的慈悲精神,看看他们的慈悲带来的是大智慧,反过来看看我们世俗的造业是苦的感召。二十六卷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