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团队:有我传媒,是一家专业国际影视版权运营和融资咨询机构,专注于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有我断片
一,中外电影海外发行的现状对比
电影,向来是整个文化环节中较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产品之一,也理应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的左右。然而在对待电影的海外输出上,不同于国外多数电影人或机构轻车熟路的运作,95%以上的中国电影却像害羞的小媳妇儿一样,在广阔的中国大陆上徘徊,厮守国土,足不出户。
国内方面,根据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数据,2010年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总收入为35.17亿元,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05部次,而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总收入为20.24亿元(其中影片票房收入10.42亿元,影片后产品收入9.82亿元),销往22个国家、地区,共计163部次。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比起2010年下降了42.42%。2012年我国电影年产量700多部,但全年销往海外的影片共计75部,销往80个国家(地区),共计199部次,其中合拍片为46部,比例高达61.33%;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10.63亿元,不到国内票房的10%,比2011年海外营销额20.24亿元同比减少48%。2013年,共有17家制片单位在海外销售42部影片(33部为合拍片),销往49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47部次。2013年海外票房及销售总额为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
如表所见,2010年是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一个高峰,而后逐年递减,但近两年又有所回升。
一方面,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受众群主要以华人、华裔或亚裔为主
近五年,北美地区的华人数量从300万增长到了450多万,这450多万人中,如果有10%能走进电影院去看国产电影,院线的收入就可达到400多万美元,而这400多万换算成人民币就是2000多万,当然,这是理想状态,通常情况,10%都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了。而除了北美,国产片的海外收入相对比较高的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了,
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存在一定的阻碍
从观赏习惯来看,西方人习惯看不带字幕的电影,因为字幕可能会造成干扰。而中国影片不光是中文对白,且大部分电影都需要靠对白辅助理解剧情,这便使得中国电影在西方群体中很难扩散流行开来。
同属亚洲区域的印度,就先我们一步,开始了海外发行的步伐。不同的是,印度电影是得到政府支持的,而中国电影基本是孤军奋战的状态。2010年左右,印度电影的北美票房还停留在几万、甚至几千美元的状态,而近两年,平均一部印度电影已经可以卖出160万美元左右。同样的,虽然英语对白使印度电影相对增分,但北美区域的印度裔相对较少的情况也使得其收入受限。
而美国的电影产业早已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发行模式,并具有相对成熟的产业规范及运作流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就已经开始了,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华纳兄弟资料来看,我们可以把华纳和米高梅在1956年-1961年的海外收入情况统计如下:
由此可见,美国从早期开始就在着手布局海外发行市场,且发行区域多元化。随后的几十年间,美国影片也一直致力于开发海外市场,发行所涉及的区域也逐年增加。
而近些年来,根据综艺报(Variety)报道,2013年全球电影票房的75%都属于美国影片。由于中国电影市场银屏数及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美国影片在进行海外发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区域。
华特迪士尼影业的高级副总裁杰夫·佛尔曼曾在采访中表明,“中国明显是成长最快的市场,但包含印度尼西亚、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潜在受众市场也不容小觑。作为世界第四大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极大的成长上升空间”。
如下图所示,在2013年全球TOP10的票房排行中,亚洲地区的国家就占据了五个位置,其中以中国和日本为首,这也是海外影片越来越青睐于亚洲市场的原因。
根据2015年电影全球票房排行来看,除了像《星球大战》、《侏罗纪世界》、《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碟中谍》等众所周知的好莱坞大片,在国际票房上斩获了不错的成绩;也有像《定制伴郎》、《纸镇》、《鬼驱人》等中低成本的影片,取得了不错的国际票房,甚至比美国本土的票房收益还高。
当然,美国影片的盛行不仅影片质量相关,也因为英语的普及度偏高,且美国多数影片都基本可以不依赖对白理解剧情,视听语言的叙事性较强,这才使得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二,国产片海外发行的机会和策略
一、 国产片海外发行面临的困境
国产片要想走向海外市场,主要还是取决于影片的价值方向和制片人对海外发行的态度,但现在有一些不错的片子迟迟没有在国际市场的取得成绩,并不是因为质量不好,主要和制片团队的心态和期待有关。
1、 影片题材及成片风格,决定了海外发行的难易度。
目前来看,国产影片在海外市场尚不属于大众化的娱乐产品,因此,若想让国产片成功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就需要在题材和成片风格上取胜。
自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创下海外票房销售记录,连续两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态势曾一度令人惊艳。然而,据娱乐资本论提供数据来看,当年《英雄》创下5317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绩,是因为发行方米拉麦克斯为其安排了超过2000家影院公映的结果,而且,当时尚属新鲜的功夫片正在海外收到追捧。
近些年,由于功夫片的接连输出,传统武侠题材对于海外观众的吸引力似乎在逐渐降低。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影片来说,由于西方人习惯于观看无字幕影片,中文配音的国产片便存在很大的弊端,且由于国产片所反映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与外片存在差异,很难获得海外观众的认同,也让外国人很难弄懂影片的笑点和泪点,因此,比起喜剧片、剧情片等,恐怖题材的影片和科幻片更容易获得成绩。
2、对市场的掌控力不强
对于想要“走出去”的国产片来说,对海外市场的掌控力至关重要。
一方面,国内片方对海外发行渠道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掌控力很弱,主要还是需要依靠第三方代理机构来完成海外发行的整体工作。
国内目前开展海外发行业务的公司仍占少数,且大部分公司都只选择了几个电影市场发展较好的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进行主攻,却忽略了一些小众国家。
另外,目前开展海外发行的大部分公司的侧重点都比较单一,或者主攻院线发行,或者主攻网络、电视等线上平台,这便导致同一部影片很难在同一家代理机构下,多渠道同时开展海外市场;当然这也是由于很多公司都存在人手不足、规模小的问题。
宣传方面,主要还是靠一些海外发行公司在做,而由于预算问题,这些公司的普遍宣传模式,便是依靠基础的新闻媒体发稿及影院物料的露出,很少会开展其他相关的活动。
对比来看,好莱坞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他们一般会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他国宣传时,配合邀请当地领土比较知名的人气明星前来助阵撑场,从而吸引更多的当地受众关注。而国产片在进行海外发行的时候,却很少会加入他国元素进行宣传。
除了发行渠道和宣传之外,对海外市场需求的判断也至关重要。
一方面,喜剧片、爱情片、剧情片等需要靠对白辅助理解剧情的影片,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区域,尤其是对于没有看字幕习惯的欧美观众来讲,这些影片并不一定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不要只集中于几个识别度高的区域(如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小语种国家的市场也应适当考虑,如一些文艺片,便可以适当考虑在欧洲国家的发行可能性。
3、制片人/片方的心态和期待
据有我传媒近一年来跟国内片方的接触来看,现在很多片方依旧只愿进行买断交易,用钱说话,更有一些影片前期甚至都不愿提供资料,这是不对的。大部分中国电影还达不到世界电影的标准,甚至连基础的英文资料都没有,这对交易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制片方,最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冷静的纵观全局,才能做到对收益分配做一个最佳的取舍方案,而不是为了一次性的短暂利益去计较。
另外,仍有许多片方在创作初期就没有考虑过国际市场,也没有文化输出的意愿,这主要还是由于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及对影片收益的保守估计造成的。
很多影片可能会由于在国内未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绩,而放弃在海外市场上投注精力,以免投入更多成本。而这种相对闭塞的想法也在无形中舍弃掉了影片海外收入的可能性。
二、政策红利支持电影“走出去”
为了扶持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广电近几年也陆续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来促使跟多的国产片重视海外市场。
1、
2009年,影字83号
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印发《国产影片出口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2、
2010年1月21日,国办发[2010]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执导意见》
3、
2012年2月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4、
2014年9月2日,新广电发[2014]204号
《国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5、
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
《关于影视等出口服务使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的通知》
6、
2016年2月16日,新广电办发[2016]17号
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国当代影视作品“走出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遴选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译制资助有关事宜的通知》
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越来越多老牌影视公司的布局海外,加上政府逐年明确的“走出去”政策支持,中外电影行业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电影人在这种频繁的交流中也要抓住各种进步、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作品的国际化水平,理清海外发行的思路,做好海外运作的规划,不断增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信心。
三,学学好莱坞电影人怎样做海外发行
通常情况下,美国影片又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制片厂影片和独立影片。
制片厂影片通常是指由大制片公司独立承担开发、制作及销售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所有分支权利都隶属于该制片公司,并由他们进行国际范围的销售和发行。
独立影片,多指自筹资金、独立运作的低成本电影。这类影片通常会选择与第三方代理机构合作,由第三方直接与国际买方接触,出售国际版权,并由各地发行权的购买方全权负责当地区的发行工作。
一、铁甲钢拳 Real Steel
好莱坞六大制片厂等大型制片公司目前均陆续在全球各地开设国际办公室,从而辅助其影片的国际发行及销售业务,因此,我们只随机选择一部影片,对其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说明,大体呈现大制片厂影片的海外盈利渠道和模式。
《铁甲钢拳》,根据理查德·马西森的短片小说,由休·杰克曼主演,围绕未来世界的机器人拳击比赛展开,讲述了一个包含动作、梦想与亲情的故事。该影片由华特·迪士尼联合梦工厂进行制作发行,并由迪士尼同时负责其海外市场的销售及发行。
根据Box Office Mojo数据(详见下图)所示:
除中国地区外,《铁甲钢拳》先后在51个国家进行了院线放映,其中既包括如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比较主流的国家,也包含斯洛伐克、玻利维亚、奥地利、厄瓜多尔等比较小众的地区。截至2012年5月13日,这51个国家院线发行的总收入约为2.14亿美元,另外,中国地区的票房成绩也在2000万美元左右。
此外,据华尔街日报提供的不完整数据来看(详见下图):
《铁甲钢拳》在海外还包括DVD、电视及数字渠道的收益,且仅中国、俄罗斯和英国地区在非院线的收入就有近1.3亿美元的收入,对比全球院线票房,这个数字可谓是收入颇丰。当然,除以上三个地区外,《铁甲钢拳》在其他地区亦有非院线的收入,在此我们就不单独列举了。
当然,以上的收入还都仅限于影视版权方面,除此以外,好莱坞影片还善于开发影片的非影视版权,如根据电影《铁甲钢拳》改编的同名游戏Real Steel: World Robot Boxing、同名小说、以及影视同款机器人玩具,都面向全球众多区域进行出版、出售,而此类附属版权的开发,正是中国电影人还不够重视的地方。
根据Lucasfilm、NPD Group、License! Global等多家联合提供的数据来看(详见下图):
知名系列影片《星球大战》就全面开发了其版权价值,其收入来源涉足玩具、游戏、图书、DVD等众多领域,截至2012年6月3日,该影片凭借着对版权的全面开发,就已获得了33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二、无处可逃 No Escape
作为小成本独立影片的代表,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无处可逃》的海外运作模式。
这部制作成本仅为810万美元的小成本影片,与2015年完成制作,并陆续与全球观众见面。影片由欧文·威尔逊主演,并未斩获任何奖项或提名。
与大制片厂自产自销的模式不同,《无处可逃》在完成制作后,选择了一家美国本土的第三方机构Sierra / Affinity进行对其版权的代理销售,面向全球范围出售其各类版权。
虽然制作成本低廉,影片也没有任何大场面或华丽的特效,亦未曾在电影节取得任何奖项或提名,《无处可逃》依旧在其合作公司的代理下,成功面向30多个国家售出版权,达成交易,并取得了2000多万美元的票房成绩
同时,除院线外,《无处可逃》的版权收益来源还包括DVD、电视、付费点播等渠道。
总体来说,相比起国内电影人对海外市场的知之甚少,好莱坞电影人更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电影实现版权收益的最大化,他们通常不会只将目光瞄准一个或几个地区,而是全面开发所有区域,最大化地为影片创造收益可能性;并通过自身或第三方机构的资源,尽可能地全面开发一部影片能衍生出的各类版权收益,从而真正促进实现版权收益的最大化。
四,你的电影找对海外发行方了吗?
对于还不大了解国际市场运作的国内电影人来说,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第三方海外发行(销售)代理机构,是当下最佳的选择。
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海外发行后面的括号里加了“销售”二字,这种区别化说明主要是针对国际市场而言。对于如英国、美国等国家来说,发行和销售往往同属于一个大概念,这是因为,针对海外发行来说,如果该公司在海外的某个区域没有驻地的发行人员的话,其实本质上都是需要将海外版权先行卖给当地的发行公司,而后再进行发行及利润分成等后续环节。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一家第三方代理的海外发行机构,其实也充当着销售的角色,在下文中,我们统一将这样的公司称之为“国际销售代理商”。
那么,这种国际销售代理商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帮助一部影片铺开海外市场的呢?作为一家开展海外发行业务公司员工,小编参考了有我传媒国际事业部门两位管理层人员的专业意见,以及几位海外驻地同事的经验,综合总结了以下内容,旨在将国际版权运作的一些业内基础消息普及给尚不了解的朋友们。
★ 国际销售代理商与发行商的区别
国际销售代理商的作用贯穿于整个电影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他们将代理你的影片,帮助影片尽量争取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发行区域的多种发行协议。相比之下,发行商的作用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发行区域及发行平台,帮助影片争取到如院线、DVD等特定渠道的发行权。
当然,像有我传媒一样,也有一些公司同时扮演着发行商和销售代理商的角色,这是因为只有少数几个发行商会做全球院线发行,而作为销售代理商,在把电影卖到世界各个地区的同时,他们还掌控着影片在各个平台所有形式的发行权利。
因此,若你的销售代理商恰巧扮演着发行商的角色,自有资源丰富,对于制片方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儿,因为这也缩短了对接、交易的时间。
★ 国际销售代理商
简单来讲,一家国际销售代理商负责将你的影片发行到原产国以外的区域。通常情况下,国际销售代理商会与制片方签订针对影片全部或部分版权的代理条款,并重新包装、推介给世界各地的潜在发行方,并根据交易情况起拟发行协议,传送影片相关介质,并最终完成交易,获得收益。
一般来讲,制片商最好选取一家国际销售代理商,作为你的长期合作伙伴,从而将你的后续影片陆续推向国际舞台。
除了发行(销售)之外,这些机构通常还会开展国际电影节运作的业务,这类业务通常服务于有意向去电影节参赛的影片,基础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电影节运作策略、报名申请参赛、相关资料的寄送和递交、以及后续入选情况的追踪跟进。当然,根据影片的不同需求及期望参赛的电影节不同,具体的服务内容也会有变化。
对于制片方来说,你所选取的国际销售代理商将最大化的为你的作品开拓国际市场,为了帮助制片方实现电影版权价值的最大化,他们的服务通常涵括全球区域的全媒体平台 —— 院线、电视、视频点播、DVD及其他各类媒介。
★ 制片方如何寻找合作伙伴
(以下称:国际销售代理商)
首先,制片方需要找到一家认可你影片质量、且其服务内容能按需匹配的国际销售代理商;理想化来说,这家代理商的参与可能会为你的影片价值增分。而后,制片方便要与拟定的代理商进行详细沟通了,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影片的规划,以及他们的运作流程。当双方针对一切细节都达成一致的时候,你们就可以签协议,开始合作了。
除!此!之!外!
如果你的电影质量过硬,撞了大运,入选了某个国际A类电影节;请制片方一定要去找个国际销售代理商寻求合作!
与国外成熟的流程化运作不同,小编的同事见过太多国内影片在这方面吃了大亏;明明入选了国际知名的顶级电影节,却因为没有名导或大牌明星的加盟,而在国内媒体方面几乎毫无消息,甚至无人知晓、无人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开展相关业务的公司太少且起步较晚,很多电影人对这些公司也几乎知之甚少,不甚熟悉。
而若换做国外的电影人,他们便会轻车熟路地找一家自己长期合作或适合自己的国际销售代理商,有规划地展开电影节的运作。
当然,若制片方在自行向电影节投递申请之前就找了国际销售代理商,他们不仅能帮助制片方完成申请、投递的工作,还会根据影片本身的定位,逐一筛选适合参赛的电影节,对比市场需求及电影节喜好,分析利弊,作出专业规划,并最终挑取有价值的一个或多个电影节进行有条不紊的参赛运作。
★ 代理发行(销售)协议
当制片方决定与国际销售代理商进行合作时,便需要双方签订一份代理发行(销售)协议。
这份协议内,必须包含能陈述双方关系的实质性条款,同时还应详细说明,制片方将具体的那一项或几项权利赋予给这家代理商。这些权利将决定他们如何对影片进行市场运作,以及他们将卖给谁。
除了一些标准性条款外,制片方还应注意协议中涉及代理服务的条款,具体包括代理服务费的金额、代理时效(多少年)、国家(全球区域、除中国大陆外的全球区域、还是有针对性的某些区域?)、潜在支出说明(是否存在潜在支出?潜在支出的细目?由谁来承担费用?等)以及利润分配。虽然这些条款细节都是可以相互协商的,但对于一家优秀的代理商来说,通常会有一个协商的界限,从而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
★ 代理服务费
一般来讲,国际代理机构的服务费用大概占总收益的8%-25%左右,其中,声誉较好的机构通常会收取15%-25%的费用。这笔费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影片商业价值的判断而定的,一般商业价值越高的电影,代理费用可能会越低。
代理时效
代理时效指的是代理商在将电影版权出售给第三方时,可授权给第三方的版权使用年限。
代理商是选择只去一两个交易市场、然后就结束对影片的服务,还是对影片进行长期规划、进行多窗口释放,这主要都取决于制片方初期授权给代理商多久的代理时效。根据美国常规的窗口释放规划来看,最理想的上线时间点如下:
★ 何时去找国际销售代理商寻求合作
只要你心中有了想拓展海外市场的想法,就去找他们吧!
通常情况下,制片方与代理商合作得越早,海外市场可能会拓展得越顺利。尤其是如果你想参加电影节的话,最好在影片的精剪结束前寻求一家合适的公司进行合作,凭借着他们与电影节多年打交道的经验,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电影节评选的标准与喜好,从而让你的成片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潜力股。
如果你的电影已经完成制作了,而且要开始在电影节放映了,无论如何都要在全球首映前找到合适的合作机构。不要认为先试水国内市场再转向国际是个好主意,这很可能会让你错失很多良机。尤其是,如果一旦一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已经放出,那么它在海外买家眼里的价值很可能就会大大削弱。
国际销售代理商是如何销售影片的 通常情况下,国际销售代理商的销售方式分两种,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海外人脉资源,直接对接合作公司,寻求购买意向。这种方式比较直接,而且由于双方的长期合作,促成交易的几率也会相对较大。
另一种方式,便是参加国际大型的电影交易市场,寻求与新公司的交易机会。第二种情况通常是发生在第一种方式之后的。
目前,国际比较知名的大型电影交易市场包括:
柏林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欧洲电影市场(EFM);
戛纳电视节期间的戛纳春季电视片交易会(MIPTV);
戛纳春季纪录片交易会(MIPDOC);
戛纳秋季影视片交易会(MIPCOM);
戛纳秋季青少年节目交易会(MIPCOM JUNIOR);
戛纳国际电影节期间的电影市场(Marché du Film);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
以及目前最大型的美国电影市场(AFM)。
国际销售代理商一般会全年频繁奔跑于各类交易市场布展,在他们的展区内,他们会展示出其正在代理销售的作品,并挂出海报或展架,也可能会在电视上循环播放预告片或花絮片段等。
当然,他们还会针对一些电影市场做影片的放映,这种放映只针对参与交易市场的业内人士,一般以买家为主;一方面节省了买家事后对影片深度了解及观看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促使很多交易在电影市场期间完成。如果你的影片尚未完成制作,处于制作阶段,代理商还会准备基础项目介绍文件及简短的样片。
五,你的电影开始做国际预售了吗?
“在很多国内电影人的心中,“预售”和“电影节”的概念都很弱,甚至很多人没有“预售”的概念,这也是因为国内电影市场的运作体系不够成熟的原因。就像我们之前几期内容中提到过的一样,预售不仅能帮助你提前摸清国际市场对影片的态度,还能在前期获得收入,降低成本。
一、“ 国际预售 ”
正如我们在上期《第三方机构 - 海外发行(销售)代理》中所提到的,国际销售代理商,通常是一部电影全面铺开海外市场的最佳选择。这种类型的公司不仅服务于海外发行业务,还包括预售、电影节运作等服务。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剧本制作,也签订了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或演员,再或者,你的影片类型正巧是当下市场的热门类型,那么你就可以开始准备对你的电影进行预售了。当然,由于预售是在影片完成制作前达成交易的,最终成片质量还难以确认,因此,成交的价格也会稍有折扣。
通常情况,你的国际销售代理商会帮你理清预售所需要的一系列资料,制片方需要做的,就是按要求准备好中英双语的物料,主要包括剧情简介、情节概述、完整的剧本、主创团队成员名单及介绍、导演阐述、IMDb词条、概念海报、样片、新闻报道等其他有辅助作用的资料,统一交给你的代理商,然后就可以任他们放手一搏了。
这些公司会将你的项目初期资料发给长期合作、且正准备采购电影的海外发行公司,并陆续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整理成报告,与制片方分析、讨论,分地区(国家)依次挑选出合适的购买方,并由海外发行机构代理逐一完成交易。
二、“ 电影预售评估报告 ”
作为第三方的国际销售代理商,在对影片进行预售时,凭借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对国际电影市场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可以为制片方或投资方提供客观专业的“电影预售评估报告”(即:Sales Estimates,又称为电影销售评估报告),而对于预售项目来说,这份报告可谓是投资人和制片方的“制胜法宝”。
在国际销售代理商于制片方签订代理发行(销售)协议前,代理商就有义务让制片方了解关于电影预售评估报告中可提供的基础信息。
在这份“电影预售评估报告”中,会详尽分析影片在不同发行区域的市场价值。它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有针对性地分别列举对每一个目标发行区域定制的不同发行协议,并包含影片出售的理想价格(Ask Price)和最低价格(Take Price)。通过详细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让制片方和投资方在不同地区电影市场上的“价值”有一个宏观预估。
另一方面,制片方还可以通过电影预售的表现,来检验影片的概念是否可以满足海外不同电影市场的需求,从而灵活的在接下来的影片融资及项目开发、制作中做出适度调整。
三、“ 电影节 ”
如果你打算让你的电影去参加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或展映,那么你至少要找一个靠谱的电影节竞选经理(通常为一家专注于为电影行业服务的公关公司)、或一家长期合作的国际销售代理商。优秀的国际销售代理商都会设有一个电影节部门或工作组,将主要精力投入在电影节竞选的运作工作上。这对于一部难以销往世界各地的电影来说,绝对是个好机遇。
在电影节上的入围、获奖、甚至是简单的放映,都会让你的影片收获一批更广泛的受众群。
通常情况下,国际A类电影节的放映影片都不会向观众额外收费,但B类电影节可能会对外售卖电影票,部分电影节也可能分一些收益给制片方。
合作:18810654934(可加微信);采访:13426093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