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到底是躬耕河南南阳市(古称宛城)还是湖北襄阳市?两地一直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谁也说服不了谁,今天我们就根据已知的相关史料来论证一下。

陈寿的《三国志》是公认最靠谱的,毕竟他本身就是蜀国人,出生时诸葛亮还没有死,而且《三国志》成书之后受到当时人们一致好评,因此可信度很高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之《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段话很好理解,臣原本就是个农民,在南阳种地。这里所说的“南阳”是否就是指“宛城”呢?从《后汉书,郡国四》记载中,南阳郡三十七个县,没有任何一个县叫南阳县,南阳是郡名,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南阳肯定不是单指宛城,宛城也不能代表南阳,南阳和宛城不能互指,我们也从来没有以大地名代替小地名的习惯。

如果南阳等同于宛城,又如何称呼南阳郡呢?对南阳的唯一解释就是南阳郡,而宛城有没有确切的记录呢?肯定有,“宛城好妇的典故”;张良谋,刘邦计得宛城;黄巾军与朱偶战宛城;曹操与张绣宛城之战等。

《三国志》中的记载“文聘,南阳宛人”、“谢景者,南阳宛人。”该怎么解释?汉史书上“南阳刘秀”,而汉光武帝刘秀是现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县人,距离宛城三四百里。所以将诸葛亮讲的南阳单指宛城是毫无根据的。

诸葛亮知不知到南阳郡和宛城的区别?从《隆中对》可以看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汉室可兴矣”。这充分说明诸葛亮知道什么是南阳郡,什么是宛城,如果当时诸葛亮和刘备所处之地就是宛城,而宛城必定在刘备的势力范围,《隆中对》应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出宛,以向洛。…汉室可兴矣”。“出宛”和“向宛”一字之差证明“三顾茅芦”之地并非宛城。

那“宛城”有没有叫作“南阳”呢?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曾将全国地名改了一个遍,其中“南阳郡”改名“前队郡”,“宛县”改名“南阳县”,“襄阳”改名“相阳”。因此班固在修《汉书》时加了许多注释,如:“宛,莽曰南阳。”这一个“莽曰南阳”就证明把宛城称为“南阳”的是王莽时期,王莽被推翻后,改的地名全部撤消并改回原名,至此汉朝的宛城不可能再叫篡汉逆贼王莽叫的“南阳”,否则形同谋反,那些宣扬南阳代指宛城的人可以永远闭嘴了。

从来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诸葛亮去过宛城,至诸葛亮27岁出山,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关于诸葛亮在宛城的任何人和事?而关于诸葛亮及其家族在襄阳城的人和事却记载的很多。我们从西晋的历史学家王隐《晋书》,东晋历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大地质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历史学家盛弘之《荆州记》,历史学家房玄龄《晋书》,等等很多史料都记载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通过这些史料我们知道,公元196年诸葛亮一家(除兄诸葛谨外)随叔父诸葛玄到任豫章太守,后因“朱皓代玄”事件,诸葛亮一家随叔父投靠了故交荆州刺史刘表(荆州治所襄阳),至诸葛亮出山这十余年时间,诸葛亮一家在襄阳很多记载,两个姐姐先后嫁给襄阳本地豪申蒯氏和庞氏家族,而诸葛亮也娶了本地豪申黄承彥的女儿,并结交庞德公,司马徽,徐庶,庞统等一大批名流。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魏志,张绣传》记载:宛城军阀张绣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和曹操宛城之战暴发,打了三次,至公元199年张绣投降曹操后,宛城就一直被曹操占据,而刘表自公元196到死都从没有再控制过宛城。而刘备三顾茅庐是207年一208年初,诸葛亮在襄阳有家有业有亲有朋,他的妻子和刘表长子刘琦是亲姨老表,为什么要跑到几百里外的敌对势力宛城躬耕?而刘备又如何敢大摇大摆三次跑到曹操的地盘去见诸葛亮?

《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这是最早关于诸葛亮家在襄阳隆中的记载。但是有人认为《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襄阳人,所以他的话不可信。我们先不提史学家的操守,习凿齿是东晋的高官,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很多著作,也是他主张晋继承蜀汉国祚,定蓸魏为篡逆,并得到认可。他写《汉晋春秋》时西蜀才亡国几十年时间,知情者甚多,如果他如此明目张胆的写假史,如何得到世人认可,他的著作又怎能流传于世?何况诸葛亮此时并未封神,也没有那么大名气,诸葛亮出名是在《三国演义》流传之后。而且当时也并不牵扯名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南阳襄阳之争,习凿齿有造假的可能性?反道是那些无端栽脏的人该好好想想了

有人死磕史书记载:“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隆中”之地在汉江以南,因此不归南阳郡邓县管辖,有如此绝对吗?历史上南阳郡的辖区多次跨过汉江,汉江在襄阳段并不是笔直至西向东,真正西东走向的只有襄阳城北三四里的江段,难道汉江东,西的地方不属于南阳郡了?以汉江定位只是大致方位划分,而不是边界划分 ,没有任何史料明确南郡和南阳郡是以汉江划界的。

襄阳城归南郡管辖,那么与襄阳城相距二十里的隆中地区是否归南郡管辖呢?或者说隆中是否归襄阳城的辖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都知道陈寿写《三国志》时已经是晋朝了,是以魏晋为正统来写《三国志》就出现了襄阳郡、义阳郡此类魏晋的行政名称,而《蜀书》、《吴书》就没有按魏晋的行政区划,包括《后汉书》等。毕竟诸葛亮生前都不认曹魏,又如何得知死后魏晋的行政区划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有人就说这证明隆中属襄阳。可是他们忘了这里的襄阳隆中就是七百年前汉晋春秋所言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司马光与陈寿一样采用的是以魏晋为正统的行政区划。

《元和郡县志》中有一条记载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这一史料首次明确了万山是襄阳县往西的界山。襄阳不仅无西,更是无东无北无南,襄阳城北,东临汉江,城南靠岘山,城西挨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城四面环水,一面靠山,本身就是单独的军事要塞存在,作用就是把守下游长江门户,不辖任何区域。中国自古行政划分本着便于管理的原则,山川划界多于江河,山川比河流更难逾越,汉江只是长江支流,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而隆中地区与南郡中庐县隔着崇山峻岭,与襄阳城隔着万山和襄水,如非说归属襄阳缺乏证据。

汉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南阳西鄂人,著有《南都赋》,其中有:“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耕父”南阳人应该很清楚不用介绍了吧?“游女弄珠”相传周朝人郑交甫去楚国,在汉皋山下遇两个游玩的年轻美丽女子,非常爱慕,忍不住上前搭讪,女子将胸前佩带的宝珠摘下送给他,宝珠光彩照人大如鸡蛋,抬头望时女子己消失不见,其实两女子是汉水的女神,毕竟天道阻隔,人神不得相交,空留恋。此后万山下建有女神庙,而襄阳地区农历2月21日是传统情人节(穿天节)。《南都赋》是张衡对家乡风土人情,地理矿产,历史典故等宣扬介绍,气势恢宏,语言华美,真挚深沉。可惜偷了人家南郡襄阳的动人神化传说,是吧?

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岗武侯祠,有明弘治首辅、太师李东阳所作《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碑。该碑原文记载:“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冈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隆中)实在其界故也。”

也还是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明嘉靖朝册封、祭祀卧龙岗武侯祠所立的记事碑。该碑记载了明嘉靖朝册封、祭祀宛城卧龙岗武侯祠的整个事件,是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史以来首次受中央政府册封,碑刻着“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

大量文献记载,襄阳一带的汉江河道在历史上发生改道,原来河道从白马洞方向向东南经泥咀镇向东贴隆中山下流过,到万山向北折再向东流到襄阳城北。自古江河改道不稀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南北朝《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卽此宅也。”

南北朝《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前三间屋地址极髙,有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尝登之鼔琴以为梁父吟,因名为乐山。”

“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和“宅西山临水”两句足以证明古代的汉江在今天隆中山的山脚下,而今天的汉江却与隆中相距约五公里。清嘉庆年间,记载清政府镇压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白莲教起义的专书《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记载:“十二日甲子,松筠、姜晟、明亮奏言:窃臣松筠经过郧西郧县以及均州、光化、谷城等处察看沿江一带,河南臬司完颜岱、道员陈钟琛督率知州单可垚、知县林岚等带领兵勇在江北老河口、均州、泥嘴(今卧龙镇)等处分段布置。”从记载可知,清代嘉庆年间,泥嘴镇在汉江北岸,而今天的泥嘴镇却在汉江以南约五公里的地方。由此可以判断,当时汉江主航道应在今泥嘴镇和隆中山之间。

《清光绪襄阳府志》记载:“汉水自谷城之茨河入襄阳境,又东迳白马洞,又东迳黄家河,又东迳竹条铺,又东鹤子川自泥嘴(今卧龙镇)东南注之,又东迳柿子铺,又东迳万山北,又东迳郡城北,樊城南……”清代汉江从白马洞到万山是一路东流,而今天汉江是向东北流过白马洞、黄家河,过牛首后再转向东南流过竹条铺到达万山,与清末一路东流的记载不一致。

《清光绪襄阳府志》又载“鹤子川源出南漳七里山阴,东北到双河店入襄,东北至鹤子山峡,又东北为石牌港,东迳隆中北流泥嘴东南入于汉。”清代鹤子川是在今隆中北、泥嘴镇东南汇入汉江,但今天则是一路东流到万山才汇入汉江。

由此可见,汉江以前是从隆中西南穿过,现今的隆中地区在古代大部是与邓县是接壤的

诸葛亮最后到哪里(诸葛亮到底在哪躬耕)(1)

蓝色虚线为汉江改道处。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从此文不难看出诸葛亮用词的极度自谦,难道诸葛亮就真是在亲自种地吗?显然不可能吧。.

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

清代《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桐寨铺《乡地名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诸葛庄位于桐寨铺西南三公里,在曲岗村北350米处。原系诸葛亮在此置买的庄田,早已不存,现仅留遗址。”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南阳郡有很多田地,最差也是个地主,这附合诸葛亮的出身和家境,“士农工商”诸葛亮此前并无功名也无仕官,地主也是农民身份,也附合其在南阳郡躬耕的说法。诸葛亮有如此多的田产,但并没有在宛城的,刘表的势力不到宛城,他也不可能到宛城置地,但在南阳郡境内活动肯定是。

诸葛亮一生谨慎,南阳地区早晚陷于战火,他其可不知,隆中之地有汉江阻隔,又远离襄阳城,是最理想的避祸之地。如此看来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说诸葛亮家在隆中不虚。

此外国家早有定论,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86]104号)文件中,专门列条,明确认定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南阳“武侯祠”。想必大家都知道“祠”和“故居”的区别吧?各搞各的并不茅盾,人是山东人,两地争了个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