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将军,一种是能干的,一种是平庸的,还有一种则是无能的。

在德军中,既有像曼施坦因、海因里希这种极为能打的将领,也有许多碌碌无为之辈。

今天我们要说的威廉·凯特尔元帅就属于后者。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1)

对于这位元帅,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拉高了德军元帅的平均年龄,但却拉低了德军元帅的平均智商水平。”

他的同僚曼施坦因就评价凯特尔并不具备担任元帅一职的能力。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凯特尔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所有的成就、荣誉都来自于希特勒和那个动荡的时代,而他所有的失败、悲剧也都来自希特勒和那个动荡的年代。

(一)、兢兢业业的军官

单从履历来看,凯特尔和隆美尔、曼施坦因、博克这种以能打出名的德国元帅有很大的不同。

1882年9月22日,凯特尔出生于德国不伦瑞克西部的海姆谢洛德,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而非军事贵族,不过在一战前德国“尚武”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他的父亲还是希望凯特尔能进入军队服役。

所以,等到凯特尔长大以后,便顺从自己父亲的意愿进入了德国军队服役。

进入军队以后,凯特尔兢兢业业地完成上级交给他的所有任务,并由于这种勤恳工作的态度得到了晋升,于1902年被晋升为少尉,不久之后又晋升为团部副官。

在这一时期内,他的同僚对位年轻军官是这么评价的:“忠于职守、精力充沛,但并不突出。”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凯特尔的性格,和隆美尔、莫德尔这种性格独特的人相比,凯特尔根本更像是那种喜欢顺从别人想法的人。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2)

而这种“并不突出”的性格也正是凯特尔日后悲剧的主要来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凯特尔跟随自己的部队前往前线作战,由于在那慕尔与马恩河两次作战中有杰出表现,他得到了二级铁十字和一级铁十字勋章,并且被提拔为炮兵连长,并调到第十预备军军部任职,成为了一名参谋。

在担任参谋一职时,凯特尔也一直保持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于是非常受上级喜欢,毕竟对上级来说,一个顺从的凯特尔总比隆美尔那种刺头更容易指挥。

到了一战结束的时候,凯特尔已经在佛兰德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参谋官了,所以没有因此得到很高的赞誉,但只要凯特尔这么坚持做下去,他的未来还是很光明的。

(二)、莫名其妙的晋升

果然,由于凯特尔的军事素质很不错,而且平时也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当塞克特将军挑选“十万国防军”时,也把凯特尔选中了。

凯特尔因此得以进入“十万国防军”中,继续自己的军旅生涯,并和其他人一样,因为在某一次训练或者任务中表现出色而得到晋升。

如果没有希特勒上台这件事,凯特尔或许会一直沿着这种正常的晋升通道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并在最后以中将或者上将的军衔荣归故里。

可是,随着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执政,凯特尔的命运就此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由于自己妻子的原因,凯特尔早在纳粹还没上台之前就结识了希特勒,而且对纳粹主义饶有兴趣。

希特勒上台以后,急需一个听话的人来帮他掌管军队,同时希特勒又对那些贵族出身的德国军官抱有极大的不信任,一番思索之下,觉得地主家庭出生、性格习惯顺从的凯特尔最适合这个角色,而凯特尔也乐于让自己开始晋升。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3)

于是在1935年,希特勒便直接任命凯特尔为陆军部局长,两年以后又提拔他为国防军参谋长,凯特尔一跃成为德军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

凯特尔如此迅速地晋升,自然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

因为在他们,凯特尔的这个地位并不是他依靠战功晋升上来的,而是靠希特勒的宠爱才得以快速晋升的,这对向来崇拜荣誉和实干精神的德国军官团来说简直难以接受。

相当于,我俩同时参军,我甚至在战斗中表现还比你更出色,结果上级因为你更会说好话就把你提拔成了我的上级,虽然大家都知道会说好话也是一种实力,但谁会因为这种实力而服你?

凯特尔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他只能全心全意地去迎合希特勒,因此,他便成为了希特勒的“应声虫”,丝毫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即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只有希特勒反对,凯特尔马上就会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

而凯特尔的顺从,更加加深了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宠爱,凯特尔随后得到了更高的晋升。

1936年1月,凯特尔晋升为中将,两年之后又晋升为炮兵上将,这种升迁速度放在和平时代堪称坐火箭。

(三)、和军官团的分裂

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凯特尔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正式进入国防军在二战中的决策层。

可是正如上文所说,凯特尔是由希特勒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即便凯特尔已经是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了,可他根本不敢对希特勒的任何主张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便发生了后来出现的情况。

即便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希特勒的一些决策明显是错误的,可凯特尔就是无能为力,他不敢去反对元首的意见,只能充当中间人,去调和元首本人和下面将领之间的摩擦,让下面的将领去执行元首的决策。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1941年基辅战役期间,面对德军将领关于是否分兵南下基辅的争议,凯特尔的软弱暴露无遗。

在当时,陆军参谋长哈尔德直接质问最高统帅部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说:“我们的目的到底是要击溃敌人,还是夺取经济目标”。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4)

考虑到哈尔德当时的气愤心理,这句话你也可以理解成哈尔德在质问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元首叫我们到东线来打仗,到底是为了征服苏联,还是陪苏联政府玩乌拉尔山大开发?”

一般情况下,作为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凯特尔不说直接支持将领们否决希特勒的提议,最起码也要安抚下面官兵的情绪,让官兵们明白希特勒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可凯特尔和约德尔的回答却是:“元首大概认为两者可以兼得!”

这种模棱两可地回答,让凯特尔在一众国防军将领中更加不得信赖。

同为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就在回忆录中讽刺过:“其中除了打了两次卓越战役的总司令以外,还包括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那个主管,他既不是指挥官也不是陆军总部的参谋长,他的功绩与元帅相差甚远。”

而凯特尔不愿意反抗希特勒的指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当希特勒在前线微操部队的时候,凯特尔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使得德军在战场上遭遇了极大的损失,先是第6集团军因为没有及时撤退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围歼,之后又是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的全线溃败。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5)

可以说,凯特尔的存在,简直就是拉低了德国元帅们在二战中的平均智商,但凡龙德施泰特、曼施坦因、博克中有任何一人站在他那个位置上,都不会容忍希特勒发出这么多影响前线战局的错误指令。

不过凯特尔却并不把这当成耻辱,他曾为自己辩解:“为什么那些称我为应声虫和不称职的唯唯诺诺者的将军们,未能使我下台呢?是因为很难吗?不是,真实的情况是,谁也不愿取代我,因他们知道不这样的话会遇到和我一样的下场。”

这就显得很可笑了,因为任命他当最高统帅部参谋长是希特勒本人的决定,而不是哪个德国将领可以靠申请得来的,而至于希特勒为什么选择你当最高统帅部参谋长,你心里还没点数吗?

(四)、战争罪责

二战结束以后,出于制衡苏联的需要,很多在战场上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的德军将领都得到了宽赦,大多数人都是坐了几年牢就被放出来了。

但凯特尔不同,他是少数被盟军判处绞刑而死的德国元帅。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凯特尔亲自参与了纳粹党组织的大屠杀行动。

早在1938年4月,为了迎合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路线,以凯特尔为中心的国防军最高指挥部发布了名为“作为结构性问题的战争执行”的备忘录,在备忘录的附录中特别强调:“战争将通过所有可行手段进行,不仅要通过武器,还要通过宣传和经济。它要针对的是敌人的武装力量、物资来源,以及人民的心理强度。执行未来战争的首要原则,就是在必要时刻无视法律。”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6)

这份备忘录的附录其实已经从法律的层面上,试着为德军在占领区执行大屠杀政策做掩盖了。

1939年9月,在德军占领波兰以后,为了响应希特勒的主张,凯特尔亲自签署指令,命令国防军协助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消灭波兰的犹太人、知识分子、神父和贵族,大量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因此被杀害。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在凯特尔的主持之下,德军领导层又先后通过了《裁定行使战争司法权》、《驻苏联部队行为准则》、《政治委员会待遇指南》等文件,为德军从意识形态、法律对苏联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打下了基础。

从1941-1945年,德军针对苏联军民的所有暴行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这些文件,而作为这些文件的起草者,凯特尔自然要为德军的暴行承担责任。

凯特尔元帅在德国人中的地位(他拉高了德国元帅的平均年龄)(7)

在凯特尔试图辩解自己的行为都是听从了希特勒的指示时,纽伦堡国际法庭是这么审判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广泛的罪行是没有意识地、残忍地犯下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即便是对一个士兵来说,也不能成为减轻其罪行的理由。”

1946年10月16日,凯特尔在纽伦堡被执行绞刑,结束了他的一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