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上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现在的太原北城区,是在北宋潘美主持修建的太原府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彼时的太原府,城东到文瀛湖畔,南起迎泽大街靠北一点,西至水西门,北至后小河巷宋金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一句“官街十字改丁字”,描绘出宋朝太原城街巷呈“丁字”的情状直至明朝,太原府城由谢成主持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的城郭,东至今建设路,西至今新建路,南至今迎泽街,北至今北大街这一风貌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明朝遗存下来的古城门庄严地伫立一隅,与贯穿纵横在太原城中的寻常巷陌共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风云变迁本期《方史志周刊》将为大家介绍太原城的老街老巷,以明代太原府城的8座古城门旧址为点,以点带面,探寻这座老城的前世今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太原老太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太原老太原(探寻老太原的前世今生)

太原老太原

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上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现在的太原北城区,是在北宋潘美主持修建的太原府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彼时的太原府,城东到文瀛湖畔,南起迎泽大街靠北一点,西至水西门,北至后小河巷。宋金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一句“官街十字改丁字”,描绘出宋朝太原城街巷呈“丁字”的情状。直至明朝,太原府城由谢成主持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的城郭,东至今建设路,西至今新建路,南至今迎泽街,北至今北大街。这一风貌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明朝遗存下来的古城门庄严地伫立一隅,与贯穿纵横在太原城中的寻常巷陌共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风云变迁。本期《方史志周刊》将为大家介绍太原城的老街老巷,以明代太原府城的8座古城门旧址为点,以点带面,探寻这座老城的前世今生。

●太原的历史渊源

太原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太原曾经在中国古代7次为郡,或为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都城,或为中原汉民族政权的陪都,素有“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制五原之都邑”的美誉。以下为古代太原的建制沿革概述。

远古时期,太原地区属华夏九州之首的冀州。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春秋鲁昭公元年,晋国北征,太原地区始入晋国版图,晋定公十五年,晋阳古城问世。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定都晋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太原郡,郡置晋阳。汉代时,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史部设治晋阳,太原由此有了“并州”之称。北魏时仍称太原郡,兼置并州。直至南北朝,晋阳成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隋代时,曾先后置河北道行台、总管府,隋大业初年,府废,改称太原郡。唐代时,统治者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为“三都”“三京”。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城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全国,并下令火烧晋阳城,将历经了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夷为废墟。三年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建立。嘉祐四年,设太原府治。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遂因此扩建太原城,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首。清朝,置太原府,府治在阳曲县。

1911年辛亥革命后,阎锡山被举为山西都督,于太原建立晋系军阀,经营山西长达38年。1947年,析出阳曲县城区,单独设置太原市,实行闾邻制,作为山西省省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山西省省会。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镇)两县。1972年吕梁地区所属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

●明朝太原府城的8座古城门

明代太原府城共开8座城门,分别是迎晖门、宜春门、承恩门、迎泽门、振武门、阜城门、镇远门、拱极门。

迎晖门

迎晖门,明太原府城东北门,俗称小东门,位置在小东门街和建设路十字路口的西侧。旧日小东门里有中华实业协会、中华实业季刊杂志社、山西省政府汽车管理股及大校场,小东门外有同蒲车站、铁路管理局等。民国时期的小东门街原是阎军的驻扎地,是太原城里为数不多具有鲜明军事特质的街巷。

宜春门

宜春门,明太原府城东南门,最初名来春,后改宜春,俗称大东门。位置在府东街和建设路十字路口的西侧。大东门在太原城八座城门中军事位置尤显重要,戒备森严,因此以“军门”著称。旧日大东门街有陆军医院,大东门外有三教圣道会。

承恩门

承恩门,明太原府城南东门,初名太平门,俗称新南门。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军从此门入城,此后新南门改为首义门。首义门街旧有基督教青年会、关帝庙等。首义关外旧有正太铁路、铁路警察局以及众多汽车合作社。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残破城垣首义门被拆除,辟为五一广场。

迎泽门

迎泽门,明太原府城南西门,初名朝天门,俗称大南门。此门始建于宋代,因大南门外一片沼泽而得名。大南门内旧有大南门街,有清真寺、弥陀寺。1955年大南门街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并入解放南路。位置在解放路和迎泽街十字路口的北侧。

振武门

振武门,明太原府城西南门,初名阅武,后改振武,俗称水西门,宋代时称金肃门。位置在水西门街和新建路十字路口的东侧。清代水西门街南为旧满洲城,后来又有方山县会馆、第五实验小学及镔铁祠。水西门外真武庙后有镇河楼,相传有两头铁牛,还有旧教场、演武厅,后增模范畜牧场。

阜城门

阜城门,明太原府城西北门,初名通汾,后改阜城,俗称旱西门。位置在旱西门街和新建路十字路口东侧。旧时旱西门低洼潮湿,城西北一带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所谓“旱”,只是与地势更低的水西门相对而言。旱西门街南有饮马河,街北有西泽园、黑龙池、黄河套等积水湖。旱西门外即宋代柳溪遗址,明清时堙为荒滩野坟,民国年间曾置牧牛场。

镇远门

镇远门,明太原府城北西门,太原人习惯叫它大北门,位置在今解放路和北大街十字路口南侧。明太原府城告竣后最早的名称为“镇朔门”,顾名思义,即为镇守朔方之意,直接点明了太原城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地位。旧日大北门街有天主教堂、明原学校及平民工厂。大北门外有西北机车厂、西北电化厂、西北修造厂、西北化学厂以及牧羊场等。

以大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大北门街及派生的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民国时有大北门街及其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上关街及其派生的上关头条、上关二条,以及阁外街、土门街。1956年大北门街并入解放路。原地铁2号线北大街站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太原府城大北门外护城河桥——镇远桥。乾隆《太原府志》卷十“津梁”中载:“镇远桥在北门镇远门外。”桥面距地面约有80厘米。目前已清理出整个桥面的北半部分,桥面铺砖车辙,护栏砂石和砖券桥洞遗存完好。该桥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太原府城交通系统增添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拱极门

拱极门,明太原府城北东门,太原人习惯叫它小北门,位置在今小北门街的北尽头,北大街的南侧。其城垣自洪武九年(1376年)问世迄今,已有643年的历史。城楼在1949年毁于战火。“拱极”二字出自《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依此意,“拱极”与拱辰同意。所谓拱辰,乃拱卫北极星。《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可见,拱极的本意是,众星以北极星为中心,环而拱之。喻义则是,以德治国,便会得到臣民之拥戴,四方之归附。该城门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是太原八座城门中从未更名的一座城门,也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城门。 早在明代之前,小北门一带是乱坟参差的郊野荒坡。明初,这里虽圈入城中,成为城内的一爿之地,但是,在整个明代的200多年和清中叶之前的近百年中,它仍旧是荒草萋萋,墓冢点点。直至清乾隆年间,在晋王府的废墟上建起了精骑营,常有营兵出没于小北门和小北门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