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二〇〇六年秋天的事。京城九月,我跟安妮宝贝初次见面。

在此之前,我一直猜测,一个会让读者喜欢到要摘选“安妮语录”与人分享的畅销作家,会是什么模样?三毛?张曼娟?朱少麟?……在我能想象的范围内,我努力地去想象了。

最后证明,想象虽然有趣却总是有误差,安妮只是安妮,全无上述诸人的影子。且就算打扮朴实,好像也与她笔下常见“白棉布上衣、麻布长裙、赤脚穿球鞋的女孩子”有着些许差距。

怎么评价安妮宝贝(安妮宝贝从网络来)(1)

邻家女孩的眼睛

安妮只像是邻家女孩,长相清秀,不算格外出众,更不能说是什么“美女作家”,但因为她的亲切与……嗯,应该说是坚毅吧,虽然这样的形容有点怪奇,而会让你多看一眼的那种。

这多看的一眼,事后回想,多半是因为她的眼睛——那是我看过最亮的一对眼睛。黑白分明,很有神,很安定无惧,让看的人也跟着安心下来的那种——所谓的“亲切”跟“坚毅”,或许就是因此而来的吧。

安妮是浙江东南海滨的宁波人。宁波如今是有名的商业之乡了,安妮小时候,却什么都不是,还只是个依附上海而生的江南小城而已。

父亲常常要到上海办事,爱看书的女儿总要他带这本那本,尤其港台的小说给她。难得岁月静好,看完了八〇年代,看过九〇年代,看到小女孩离开学校,成了银行办事员,那已经是九〇年代末期,网络蓦然而兴的时候了。

小女孩一人在大都市里谋生,也许是因为孤独与疏离,某天夜里,内心积淀了十几年的文学泥土突然震动萌芽,她写下了一篇文章,写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很多的心情以及片段的故事,写完后顺手签下“安妮宝贝”这四个字,上传发表在“榕树下”文学网站。

没想到,她对于城市、感情,以及人生的种种感受,竟也是成千上万跟她一样,在七〇年代后出生,在相对安定开放的时代里成长的青年男女的共同感受,共鸣让人不断转载响应,来自各方的鼓舞,使安妮一篇又一篇写下去。

二〇〇〇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出版,在很短的时间内,卖出了几十万本。一夜之间,喜欢看书的小女孩成了红火的“畅销作家”。

怎么评价安妮宝贝(安妮宝贝从网络来)(2)

清醒并且坚定

“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第一次经验。那是一些或甘甜或苦痛的印记,打在行走的路途上。那些印记有时候深植在心底,提醒我们的脆弱。有时候如同云烟会消失无踪,让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这样坚强地长大起来。”几年之后,安妮回头看往事,写下了颇为“内省”的这一段话。

“内省”这两个字,其实也就是安妮与其他网络作家最大不同之处。

上个世纪末前后,因着网络经济泡沫,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一批从网络写作起家的写手,这批被称为“网络作家”的时代新宠,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华文世界里,被称之为“网络文学”,其主流就是以“轻薄短小”为特征的言情小说。

随着网络泡沫的幻灭,没几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走过巅峰,摔落谷底。当年意气风发的多数作家,几乎都已灰飞烟灭,成了明日黄花了。

安妮宝贝却不是这样。《告别薇安》之后,她几乎每年都有一部作品,也都很成功。她与其他网络作家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她从来没有被“畅销/成功”冲昏了头。她的作品很感性,但作为一名作家却是理性得吓人。

“别人有权利对你的作品做各种肤浅或喧嚣的说三道四,但自己可以保持清醒并且坚定。作者创作一部作品,首先应该是为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而写。其后才是这部作品对市场和大众造成的影响。”

这样的认知,让她始终不断地在探索写作的可能。本质上,她还是那个爱阅读的女孩子,行事低调,不太与人应酬,最后甚至脱离了“网络”,在简单的生活中,做她自己,不停地写写写。

二〇〇六年《莲花》出版,许多人惊讶于她的风格转变,网络上很多“安迷”甚至认为“这不是我们认识的安妮宝贝”,然而,这本书依然畅销的事实证明,这才是真正的安妮,“清醒并且坚定”,所以能够突破限制,让自己的作品更高更远更宽广。

怎么评价安妮宝贝(安妮宝贝从网络来)(3)

从网络来,却不随网络而去

我们聊了很多,谈到新书的创作过程,风格的改变,乃至她自己生活种种,甚至关于禅宗佛学的一些公案、经籍。

归去旅馆后,我深深觉得网络的不可思议,乃至“网络文学”或“发表于网络上的文学”到底该如何区分的问题。

当然,我并没有想很深,只是对于自己“以名取人”,因为对于“网络文学”、“安妮宝贝”这些称谓的先入为主偏见而差点错过一本“有趣”的小说,感到了几丝的不安与惭愧:“原来自己骨子里还是很精英取向、很势利眼的!”

《莲花》是本名“励婕”的安妮宝贝的第七部作品,讲的是一名女子偕同一名旅途缘遇的男子,沿着雅鲁藏布江去寻找一名失踪女性友人的故事。

故事简单,寓意繁复;笔触冷凝,用字精准。时不时便有一句话、一段文字,触动阅读者内心深处的稀微哀意:

人的一生若是仅有一次的旅行,那么,旅行的本质会是什么?离家出走为的又是什么?同行的意义为何?无法抵达的背后,又是什么在作决定的呢?……甚至,我们拉开厚重壮阔的景深,还可问一问,这样的一本小说,在这样的时候,到底寓意为何呢?

小说,一如所有的书写,原始最终的目的,总期望能增益、丰饶读者的人生。

只是,新世纪以来,网络的兴起导致信息的爆炸,影视出版工业综合体结合全球化效应,创造畅销模式,阅读逐渐往“娱乐”靠拢,“故事”或说“叙事”,成为决定一本小说卖不卖的标准,于是情节曲折离奇,场面波涛壮阔,书还没写完,电影镜头都已设计好了的小说成为当道主流热点。

反之,类如《小王子》、《异乡人》这样情节简单却饶富意涵,让人深思生命本质的,反成了非主流,不多见了。而这,或许也就是《莲花》难得可贵之处——冷冷的、细细的读,而能有热热的、深深的感动。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我的写作。我有自己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方式。需要戒持自己,把写作独立,使它与外界任何虚荣繁杂保持距离。与任何圈子,流派,潮流,时尚……都没有关系。写作若是一条长路,它是一条漫长的自我反省自我修行的道路。”

从网络来,却不随网络而去,“安妮”所以可期待,所以会是“宝贝”,除此之外,再无其它了。

选摘自 傅月庵《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九州出版社

怎么评价安妮宝贝(安妮宝贝从网络来)(4)

一心惟尔。爱在心里口难开。爱什么?爱这些书那些书、这些人那些人、这些事那些事,以及其他种种。

有人有书,还有贯穿其中的浓浓情义,从周梦蝶、唐德刚、李敖、张大春到竹久梦二、司马辽太郎、陈舜臣、梦枕貘;从阿城、贾平凹、毕飞宇、刘震云到泰勒、艾柯、卡里耶尔、本雅明……他朝雨锄瓜夜读书,边读边写,笔带感情,语多温暖,让人看到了白纸黑字里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