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杜慧 通讯员 刘书兵)“结婚离家五十年,老夫携妻故里返,昔日洞房虽不见,恩爱情景似昨天”这是居住在新华区上河原著社区的古稀老人林永健,前不久携妻重返故里时,站在当年结婚时的洞房遗址,写给老伴的诗句他们两人的恩爱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以诗为媒结夫妻,风雨同舟五十载”,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对老夫妻微笑走过花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对老夫妻微笑走过花丛(这对老夫妻把日子过成诗)

一对老夫妻微笑走过花丛

本报讯(首席记者 杜慧 通讯员 刘书兵)“结婚离家五十年,老夫携妻故里返,昔日洞房虽不见,恩爱情景似昨天。”这是居住在新华区上河原著社区的古稀老人林永健,前不久携妻重返故里时,站在当年结婚时的洞房遗址,写给老伴的诗句。他们两人的恩爱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以诗为媒结夫妻,风雨同舟五十载。”

以诗传情 俩人情定终身

林永健今年77岁,出生在太行山阜平县,他虽是小学毕业,却对写诗情有独钟。

记得14岁时,他写的劳动赞歌被当地日报刊登。村里人称他是“文化人”,他写诗的劲头十足,日常生活的种种都被他写入诗中。

在他20多岁时,同村的姑娘林月娥,被他的才华吸引。有一天劳动结束,林月娥对他说:“你写的诗真好,我一闭眼就能背下来。”林永健顿感遇知音,激动不已,“往后我写下的诗词,你就是第一个读者,我还要教你写诗。”长此以往,他俩以诗为媒结为夫妻。

结婚当晚,林永健将一个红绸布包交给妻子,月娥打开一看是一篇用黄色金水工工整整写的诗歌,“永健月娥有缘意,从今往后结夫妻,我耕田来你织布,白头到老不分离。”至今这篇诗还保存在他们的立柜中,作为他们爱情的承诺。

婚后三个月,林永健被石家庄市国棉二厂招为纺织工,他白天进厂干活,晚上坐在床上思念新婚的妻子,便提起笔来给她写诗:“一盏孤灯暗又暗,哥想妹子夜不眠,愿你干活知轻重,盼等夫君把家还。”林永健写了一首又一首,来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写好后,每半月邮寄一次。

林月娥接到信后,那一首首情意绵长的情诗,让她忘记了烦恼,消除了疲劳。196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这天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夫妻俩激动万分,抱着孩子吻了又吻。

林永健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日记本交给妻子,里边有20首诗歌来赞美她,其中一首是:“天宫神话有嫦娥,人间最美是月娥,替夫生下宝贝儿,全家为你唱赞歌。”这天他们全家人边听庆祝国庆的实况,边围坐在儿子床前,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双喜宴”。

孝老敬亲 夫妻携手走过50载

林永健是独子,父亲在他7岁时就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当年,他从老家到石家庄上班时,老母亲泪流满面。他拉着母亲的手说:“月娥是好儿媳,她会好好孝敬您的!”

林永健来石后,林月娥挑起了生活重担,既要下地干活,又要孝老养子。月娥下地干活要走很远的路,并且路窄坡陡,经常天不亮就起床,月亮爬上东山才回家。

有一年秋天,月娥上山收玉米时,扛着满筐的玉米不慎摔倒在地,怎么也爬不起来,后来还是好心邻居把她背了回来。

林永健母亲见状,急火攻心,卧床不起,月娥连忙给她请医生,喂水喂药,日夜侍候在身旁。

林永健得知后连夜赶回家,母亲把家中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儿子。林永健拉住月娥的手心疼不已,当即给她诵诗一首:“全家生活一人扛,披星戴月种田忙,带病床前孝婆母,大恩大德永不忘。”

后来,这首赞美贤妻的诗歌还发表到厂报上,工人们看后,都说永健娶了个“好嫂子”。

转眼到了2003年,林永健从工作岗位上办理了退休手续,全家也都搬到了石家庄居住。他对老伴说,“咱们忙碌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我要带你游遍全中国。”这十多年来,他和老伴同游北京、上海、南京等50多个大中城市,走到哪里,他就写到哪里,他老伴兴奋地说:“你一辈子给我写的诗,比跟我说的话还多。”

2018年,林永健和老伴都到了75岁。端午节早晨,他老伴突然嘴歪眼斜,口里流着涎水,说不出话来。经诊断,林月娥得了脑血栓,他不离不弃,日夜陪着老伴住院治疗,足足守候了30天。

后来,老伴身体状况逐渐恢复,可以下地走路时,他就用诗歌和她交流:“晴天霹雳一声撼,月娥突患脑血栓,病情危重送医院,急死老头林永健。”月娥噗嗤笑了出来,这是她住院一个月来,第一次笑出声。

出院后,林永健对老伴百依百顺,经过一年多的疗养,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月娥逢人便讲,是老头子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今年五一,是林永健和老伴结婚52周年纪念日,回忆结婚时的幸福情景,他萌生了重回结婚故地的念头,便有了开头一幕。这位浪漫老人笑着说:“我俩以诗为媒结夫妻,白头到老不分离”!

多年来,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感动着子女,子女以他们为榜样,生活得幸福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