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动物电影,而是一部宠物电影,二者的区别在于,类似的故事,前者是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后者就是这部《一条狗的回家路》。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

拟人化的动物设定,充满善意的情节设定,正能量的故事走势,整体是偏于卡通化的风格,但给人的感动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这种类型电影的特殊诱惑力,明明知道结尾肯定会收到一记“心灵暴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还是没能躲过被命中要害。不是刻意煽情,也没有卖弄廉价的情感,而是那种非常单纯的情感,因为宠物与人类,那种相伴已久最为纯洁的情感,恰恰格外动人,永远不会变。

该片是在国内狂收6亿票房的《一条狗的使命》的姊妹篇(并不是续集),改编自原著作者W. Bruce Cameron所著另一本同名畅销书。狗狗贝拉在寻找主人卢卡斯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背后更多的是狗狗与主人之间温暖纯粹的感情维系。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2)

所以,前期需要打预防针的地方就是该片中角色的相聚和离别,在人宠情缘的烘托下,最起码让人眼圈红润。

其实“把人看哭”对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并不可取。毕竟一部娱乐作品、但可取之处在于本片并不是虐心电影,电影结尾是一个happy ending,各位观众大可放心。有离别、也有重逢,用句俗话来说叫“有哭有乐”,很热闹,但最令人动容的地方,还是一个极度暖心与温馨的结尾。

本片的导演查尔斯·马丁·史密斯,也是一位拍宠物题材作品的好手,《飞狗巴迪》《海豚的故事》名气虽然不大,但可称得上冷门精品。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3)

更何况,电影很单纯,也有欢快的观影体验,我想很多朋友看过电影之后也会有类似的发言。当然看狗的同时,也可以吸猫和美洲狮。

这里要强调两点电影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其一,贝拉在荒野中为什么没有回归野性?其二,该片与传统宠物电影很微妙的一个不同之处。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4)


文明的呼唤

从这部电影的故事来看,基本上是《小狗千里寻主记》和《丛林赤子心》的结合体,我还记得小时候看上述两部电影时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刻,所以看这部《一条狗的回家路》时竟然有所情怀,扯远了。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5)

类似《小狗千里寻主记》的归乡之路为故事主线,《丛林赤子心》中与野生动物相濡以沫的情节设定,基本上也为该片定调,宠物电影的特色就在于此。所以说不要觉得狗狗贝拉的内心OS突兀,本来就是拟人化的设定,也是我开篇就强调本片“不是动物电影”的原因,定位首先要明确,不要抱着看动物电影的心态看该片。

但本片也并没有为了拟人化而丧失了动物角色的特征,如下细说。

其实有的时候,动物电影或文学中的动物,或多或少也会带有一些拟人化的色彩,比如《虎兄虎弟》《狐狸的故事》,但可以理解,因为任何电影,都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毕竟是人拍(写)的,就连动物类型作品的极致典范《野性的呼唤》也未能避免。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6)

但是《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的主题,从头到尾都笔流露出作者的对狗的自尊、生命的钦佩与重视,是对动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一种尊重。全书的一个观点:荒野是人类不可攫取之地,在荒野中,狗被唤起的野性是人类难以抑制的。

《一条狗的回家路》之中,荒野篇幅也有很大的比重,贝拉也在荒野度过了很长时间,也遇到了美洲狮和狼群。但是该片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荒野篇幅虽多,但很少有能让贝拉彻底融入荒野的故事走势,因为每当贝拉身上的野性要被唤醒的时候,或许它要彻底“回归”大自然的时候,就会出现人类角色,或者看到城市边缘,让它沾染到文明的气息。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7)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贝拉第二次遇到美洲狮的时候,如饮甘饴,这是他彻底回归荒野的最好机会,但第二天醒来,却发现自己阴差阳错的跑到一个农场里,这是人类的地盘,跟他在一起的是牲畜。

这个设定看似轻描淡写,但意味深长。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8)

首先狗作为一种被驯化的生物,最初定位其实跟牛马羊这类牲畜是一样的,都是家畜,就是人类的帮手,已经完全适应了人类文明,跟人类一切生活。

其次,狗最初的功能是帮人捕猎和劳作,作为宠物的功能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休闲娱乐)被开发出来的,第一功能已经被淡化。电影中贝拉作为一只斗牛犬(其实更像猎犬,我看的像罗威纳犬,但不太确定),在荒野竟然没有成功捕猎过一次,果腹都是偷人东西吃,这就是该片对于狗这种生物的定位,只是以被驯化的宠物来对待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9)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挣脱文明的桎梏,感应荒野的呼唤,是它对人类的反抗。这种反抗从反面透视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剥夺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应有的平等地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

《一条狗的回家路》中,每当贝拉感应荒野的呼唤时,人类文明总是恰到好处的出现,让它感召回归文明的吸引力,这个“呼声”就是与主人的情感羁绊。电影对于荒野和文明这样叠加的表现方式,有着人类对自然征服的反思(污染、偷猎者、狼的栖息地被占)。而更深一层含义,通过狗狗与人类之间的情感维系,表达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的希冀。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0)

可见,本片虽然将狗狗极力的拟人化,但并没有对荒野自然进行乌托邦式的幻想,从而牺牲掉动物角色的特性和背景的功能性,而是保留了荒蛮与文明之间的距离感。电影与《野性的呼唤》的观点不是完全相反,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宠物电影与动物电影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此。

从这个观点来说,前不久的《狼伴归途》也是宠物电影。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1)

PS,想看好的动物电影,推荐让·雅克·阿诺,他是最会拍动物故事片的导演,远的不提,就拿大家都熟悉的《狼图腾》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观点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想养狼崽子的冯绍峰就代表了人类对荒野的纯真幻想,包主任代表着一心想要简单粗暴征服自然的外来者,而本土牧民才真正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数千年的代表。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2)


人宠的双向情感

电影的故事模式,还是遵循了原著作者的风格。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3)

比起《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这样的传统宠物电影强调“人宠互动情感的建立”,本片并没有实事求是的按照相遇——驯化——相处——相别这样循序渐进的情感爆模式去发展,而是从“相遇”开始,就直接进入到了“相处”模式,狗狗与人类的情感来得有些迅猛,直接进入到“我和我的小伙伴”的互动情感描写之中,而差不多开场20分钟之后,人宠就离别了。

这就跟《一条狗的使命》很像了,人宠互动不是重心,情感维系才是重点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4)

前作是通过转世记忆的噱头,本片是跨越荒野的回家的设定,其中都有阶段性的情节和桥段,所以本片中贝拉沿途遭遇的人和狮子,与前作中狗狗四生四世的轮回设定如出一辙,不愧是一个作者,终究是还是“我的眼里只有你”。

这也就引出了本片与传统宠物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突出的宠物的主动情感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5)

以狗狗的视角来强调动物对人类的不离不弃和善解人意。尽管这样的主题有些虚无缥缈,但还是如上所述的那句话。让观众跳脱传统宠物电影人类对宠物的情感,以这样的情感设定方式进行逆向转化,着重写宠物对人类的情感,将其演变成为一部宠物童话故事。

荒野是一曲自然生命的交响乐,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只不过是自然乐曲中一个小小的音符,却能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我想这应该是治愈吧,极度暖心与温馨。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6)

PS,印第安演员韦斯·斯塔迪,演过《街头霸王》里的沙卡特,《极度深寒》里的匪首,向来恶汉形象的他,本片竟然演了个正义的警长。

曾经用一顿狗粮换来的小奶狗(一条狗的回家路野性的呼唤)(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