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话说道“十里不同音”,其含义是指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然而一首名为《走西口》的婵皙地方民歌除了山西本地人之外,其他省份如宁夏、青海、甘肃等地都有会唱的百姓。究其本因,是因为当时许多山西人达过这些地方,歌曲被不断传唱,“山西音”也就被这样广泛流传。

关于走西口的故事(的故事你听过吗)(1)

“走西口”这一历史大事件从明朝中期开始,历经四百余年,一直到民国初结束。是中国近代史上五次人口迁徙之一。在此期间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山西人口中的西口指的是长城北部的一道关口,位于山西与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名为杀虎口,是山西人进入西北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和蒙古贸易市场的通道。这一历史迁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关于走西口的故事(的故事你听过吗)(2)

那么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山西人为何要选择背井离乡呢?根据历史记载,选择冒险走西口的人中大多是极为贫穷的农民,他们中很多出走时甚至连路费都没有,而导致其贫穷的原因,并非懒惰,而是因为山西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

关于走西口的故事(的故事你听过吗)(3)

山西北部的土地干旱贫瘠,且频繁发生自然灾害,险恶的生存环境迫使晋北地区很多人到口外寻谋生计。山西旧谣“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充分反映出了当年人口迁徙的无奈。清朝光绪年间,山西省出现了近代最严重的旱灾,长达三年,历史学家称其为“丁戊奇荒”,部分地区甚至一滴雨都未下。严重的旱灾引起了大量人口迁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批百姓无奈被迫离开故土。而正是这样的无奈之举,造就了一批批成功的“晋商之人”。

在内蒙古包头市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是山西乔姓商人在一百多年前开的商号的名称。在山西祁县,有一所富丽堂皇的院落,名为乔家大院,这里曾住着山西最有名的大商人,这里的乔家正是包头人口中的乔姓商人之家。

关于走西口的故事(的故事你听过吗)(4)

乔家的兴起是从先祖乔贵发走西口开始的。乔贵发身无分文,来到包头,起初以卖苦力维持生计。一段时间后,他有了些积蓄后,便自己租了间店铺,开始做起了豆腐生意。1755年农业大丰收,当时粮食价格低廉。乔贵发在当年低价收购了许多黄豆,为其磨豆腐积攒了原材料。他没想到是,第二年天气大旱,粮食收成降低,黄豆更是近于绝产。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市场上的黄豆价格受此影响,迅速暴涨。乔贵发放弃磨豆腐的想法,将去年囤积的黄豆抛售一空。就这样,乔贵发赚到了足够的本金,将“广盛公”(后改为“复盛公”)的招牌挂了起来,乔家从此进入了蒙古商界。在那以后,乔贵发的生意越做越广,粮食、布匹、烟酒、蔬菜、皮毛、铁水、洗染、旅馆、当铺、钱店、票号等,只要哪门生意赚钱,哪里就有乔贵发的身影。人生代代无穷已,就这样,一代人又一代人沿着祖辈的路,不断地走出去,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走西口”便成了那几代山西人的命运。

关于走西口的故事(的故事你听过吗)(5)

那么,这些卖苦力、摆摊的山西人凭借什么在草原上把小买卖做成了大生意呢?是诚信。

诚信是晋商的核心价值观,诚信为本是其经营的核心理念。晋商辉煌的大厦是用诚信的砖石来支撑的。晋商虽然是被贫苦的生活逼上商路的,但是他们经商的观念却远远超越了谋利本身。诚信不仅是晋商的商业道德,也是晋商经营的行为准则和立身之本,诚信经商已成为晋商的生存必备法则。无论他们的业务是什么、字号是什么,也无论他们的商路是处于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还是辉煌期,他们的经营理念都相同,即“诚信为本”,他们至诚至信的“品牌”形象在深深树立在顾客心中。诚信不仅仅是货真,更是价实。这就是晋商商业文化最有价值的内核,他们书写了一部诚信商魂的经典商业教科书。  

当时蒙古等北方的农牧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很多时候没有立即能够购买商品的能力。晋商采取了“春赊秋收”的交易方法,在春天青黄不接时先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将商品赊销给农牧民,等到秋收后再来收账。晋人的商号还常垫着钱为蒙民购买物品,说到做到,从不借口推脱。因此,蒙民十分信任晋商。他们只找山西商号购物,对山西商号出售的商品,从不怀疑质量。双方建立了深厚的信用买卖关系,多少年都不曾改变。及至发展到“票号”,更是不论钱款的多少,路途的远近,都如期兑现偿付,从无半点延误。储户可随时提款使用。

清朝《续文献通考》曾记载到:“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显著”,这便是“山西票号”的信誉。《英国领事报告》中也提到:“山西票号”信用很高,有能力买卖中国所有地方的汇票。与山西商人作了二十五年巨额交易的上海汇丰银行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晋商是骗子。由此可知,“山西票号”之所以能“分庄遍于全国,名誉著于全球”的根本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