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门日报-荆门新闻网】,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作机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作机制(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一课)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作机制

来源:【荆门日报-荆门新闻网】

近日,北京的孙女士在门头沟游玩时看到一株罕见的小花槭叶铁线莲,于是采摘下来并拍照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一行为不仅引来大量网友批评,也让警方找上了门,其因涉嫌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被门头沟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从相关报道可以得知,孙女士明知采摘的野花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却依然将其“据为己有”,导致这株珍贵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肉眼可见地走向凋谢”。当人们为这株保护植物的命运感到惋惜的同时,孙女士明知是保护植物还肆意采摘,以致被刑事拘留,也给世人以警示。

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孙女士般,明知或者因为不能鉴别某些动植物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而采摘、损毁、伤害或捕杀、食用的个人或者行为,绝非个例。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让原本就稀有、濒危的动植物生存状况更加严峻,对自然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保护稀有野生动植物,虽然法律法规早有相应规定,但在生活中,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或者不懂法、不能分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人,不在少数。如近日,就有艺人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摘了一朵“雪莲花”,被网友指出是国家二级珍稀植物水母雪兔子,引发热议。这种生长在极端环境下的野生植物,因为数量稀少,科学家们科考时连标本都不舍得采。虽然将水母雪兔子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名录还未正式生效,但这样的珍稀植物,有可能是“采一株少一代”,其繁衍生息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从社会层面讲,增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提升辨别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能力,这一课,还得及时补上。正如网友评论的,希望能更多得到正面的科普,而不是在负面案例中得到教训。

于个人而言,亲近大自然是人的天性,见到珍稀罕见的野生动植物,心生喜爱是人之常情。但喜爱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要拥有,最好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打扰,更不能将这大自然的珍宝自私地“纳入囊中”。更何况,危害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于社会而言,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科普,增强全社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呵护生态环境的必要之举。在司法实践中,有地方法院在审理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时,全程直播庭审过程,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观看,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起到审结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其他部门也可以借鉴这类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的普法方式,把相关的法律法规送到群众身边,提高群众自觉遵守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意识。

除普法宣传之外,对于哪些是属于受保护的物种,大众难以有明确的认知,这也是不少人无意中危害重点保护动植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等宣传契机,对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增强保护意识、了解保护物种,共同筑牢野生动植物保护屏障。(评论员 张冬梅)

本文来自【荆门日报-荆门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