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日诗文(康乐斋释名先施丶夷光)(1)

【康乐斋释名】 先施丶夷光

【先施】清•贾茗《女聊斋志异/姮儿》:“捧心一顾粉黛空,先施要宠压六宫。”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二二回:“珏尊期小晤,珠玉慰先施。”柳亚子《夜话次韵和莘安四章》诗四:“多情红拂轻杨素,无主先施逐子胥。”

【夷光】宋•范成大《馆娃宫赋》:“左携修明,右抚夷光。”明•沈自晋《望江亭》第七出:“俺只说夷光和郑威,(旦)是吴楚美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五回:“但见:……左右玉屏风,一个个夷光、红拂。”明•孙仁儒《东郭记》第五出:“想那夷光困守,何异咱每此情,想那陶朱闲访,未必他每此行。”清&李渔《十二楼•〈合影楼〉第三回》:“男同叔宝,女类夷光。”柳亚子《浙游杂诗》:“越山隔岸青青色,抵得夷光眉黛无。”

以上所言“先施”“夷光”,均指西施。



晦日诗文(康乐斋释名先施丶夷光)(2)

西施,相传是春秋吴、越二国争战时期越国大美女。当时吴越争战,越国被吴国打败,越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被围,越王勾践求和不成,乃从谋臣范蠡、文种等人的美人计,于越地诸萝村(一作苎萝村)得一卖柴女西施而献于吴王夫差,吴王被其美色迷住,并听从西施的话,乃许和。西施善歌舞,并为绝色佳人,吴王终日沉溺在她的美色之中不问朝政致使国力日趋衰弱。后来越王卧薪尝胆,几年后越国强盛,一举灭吴。

西施非常美丽,并为中国古所传四大美女之一。四大美女,她首当其冲,即西施、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东汉末年的貂蝉、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相传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是从她们四个人故事中得来的。沉鱼,相传西施贫贱时在家乡浣纱溪边浣纱,水中鱼儿被她美色迷住竟忘了游水,不觉沉了下去;落雁,相传昭君出塞,天上的飞雁被她美色迷住竟忘了展翅,不觉掉落了下来;闭月,相传貂婵中秋拜月,天上的月儿自以为受不起如此美色跪拜,便躲到云中去了;羞花,相传杨贵妃有次赏牡丹花,花王牡丹自认为美色不如,羞愧得凋谢了。



晦日诗文(康乐斋释名先施丶夷光)(3)

西施其人,不见于《左传》丶《国语》丶《史记》等史书中,而先秦诸子著作中屡言其名,如 《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美人也”。《墨子•亲士》:“西施之沉,其美也。”《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诡憰怪。”《玉函山房辑佚书》辑《阙子》:“西施自窥于井,不恃其美。”《楚辞\〈九章•惜往日〉》:“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西施”其人的姓氏,不姓西而是姓“施”,称其“西施”者,是因其住在苎萝村的西头而称之,同样,那位效西施捧心之颦的丑女住在村的东头,因而也称之为“东施”。

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二出:“奴家姓施名夷光,祖居苎萝西村,因此唤作西施。”

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三集卷三《古艳乐府·白纻歌》:“西施生于越之苎萝村,姓施氏,家居村之西,名因称焉。”

1986年第4期《农民文摘》:“西施的姓,各有各的说法,以为西施姓西名施的较多。北宋《太平寰宇记》明确否定姓西,下了定义说:‘施其姓也,是时有东施家、西施家。’指西施是姓施,因为当时这个姓施的女子住的是西邻,所以叫西施。同样住在东邻的那个叫东施的女子也姓施不姓东。”

但为何又称之为“先施”呢? 原来“先”字古时与“西”字同音,因此而致讹。

《文选/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唐•李善注:“毛嫱、先施,天下之姣也。”

又《文选/汉•枚乘〈七发〉》:“使先施、征舒……之徒。”唐•李善注:“先施,西施也”。

清•朱起凤《辞通》卷二:“西施”条下收有“先施”之异目,下有按语云:"`先’ ‘西’古读同声”。

《汉语大词典》“西施”条下释云:“春秋时越国美女,或称‘先施’,别名夷光,亦称西子,姓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



晦日诗文(康乐斋释名先施丶夷光)(4)

西施名叫夷光,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其中有语云:“越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脩明,以贡于吴。”注:“即西施、郑旦而二其名。”齐治平校注本“脩明”下有小字云:“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也。”这儿是说:当时越王献给吴王的美女,不仅仅是西施,还有个叫郑旦的美女。据说,这个叫郑旦的美女,和西施同住在一个村子里,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郑旦亦在西村,与施女毗邻,临江而居,每日相与浣纱于江,红颜花貌,交相映发,不啻如并蒂之芙蓉也。”





晦日诗文(康乐斋释名先施丶夷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