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起过往的种种不顺意的事情,心情就顿时失落下来。对于情感问题,没有人能说不被完全影响,因为这毕竟是人生路上的经历。

偶然读到李白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一句“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有情感困惑的时候,当然这首诗和我想的是不一样的,想表达自己曾经的感情经历。那这首诗到底是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今天就通过这首诗来感受一下当时诗仙的内心情感。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不过短短几行,就是这么几十个字,充斥着不同的情感。初读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时,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想到那些难过的事情便开始伤痛。这伤痛虽然没有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表现的更为直接和强烈,但愁思的分量却丝毫不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翻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1)

李白这首诗歌相对于早年的创作多了几分愁思,有人说这和李白自信乐观的形象不相符合。其实却很好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本身是想在朝廷上大展抱负,只是朝堂的黑暗远远超过他的预想。

皇帝很快将李白贬出长安,让他自己哪里凉快哪待着。此时已经是知天命的时候,曾经是何等霸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首诗写完才过去几年。这几年却使得李白少了年轻时候的几分豪气,多了几分忧愁。

李白结束短暂的为官生涯,既然你皇帝老儿不要我,那我就不在你朝堂待着。虽然我的内心始终想做一名大官,但是我不能说出来。我要去游山玩水,开始我的游历生活。

多年后,李白认识的一个人叫做李云,这个李云是当时有名的古文家,当了一个官,这个官名叫做秘书省校书郎。这个官没有多大的权力,只是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在诗的题目中称他为“叔”,但他们两个并不是族亲关系。

这一年,李云任监察御史,我们之前讲过,监督御史是一个品衔不高,但可监督百官的人。上可以向皇帝奏请各地官员的贪污罪状,下可明察民情以制百官。

韩愈后来也做过这个官,做这个官的人大部分有一个品性,就是见不得为非作歹的人,永远秉持清白,刚正的品性。李白最讨厌的就是权臣,从心眼里瞧不上他们,对这种一身正气的人十分佩服,加之李姓,就对他钦佩万分,称他为“叔”。李云到了宣城这个地方,与李白同登谢朓楼;相谈甚欢,李云走的时候,李白为他饯行,写下了这首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少年的李白绝对是豪气冲天的,他觉得自己就是有才能,朝堂才是他展示才能的地方。

他让高力士脱靴,让贵妃捧墨,天子呼来不上船,如此的豪气和自信却抵挡不了时光的摧残,经过流年的打磨,李白懂得了自己才能不受重用的滋味。就好像一块石头,从山坡上滚落,变得没有棱角。

什么能够让他心烦,昨天的事情,这里的昨日并不只是代表昨天,而是代表了几年前被赐金放还的时候,那种失落感和无助感,这是一种以少衬多的方法。

这首诗原本叫做谢朓楼,但是一开篇不写楼,也不写其他,唯独写了时光,流年轻逝,诗仙没有办法留住时间,自己的大志还未曾实现,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了,非常失落。

“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上面一句,李白才写了“昨日”,如果一直围绕着昨日谈论个不休,那就显得有点牢骚,没有文学的意义了。诗人很巧妙地避免了这一天,用“今日”来形成对比,今日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使这位尘世中的仙人所烦忧的,那就是现在朝局的混乱。这个时候的大唐再不是往日的盛唐,一个大危机即将来临,整个朝堂上看似安和一片,实则暗藏杀机。

不久以后,战乱一起,这幅盛唐美画终被战火烧毁,长安不再是京都,天子都要入蜀避战乱。现实和理想在这一刻进行强烈地冲突,又在这个时候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时机,所以他说“弃我去”,“不可留”,“乱我心”,“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望着高高的谢朓楼,看到的是一群鸿雁。大雁什么时候最常见,就是秋天向南飞的时候,大雁自古以后就是作为寄托音书的使者。杜甫就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大雁就像是远方的游子,总会在秋季回归南方。

其一,不知道此刻的李白是否产生了思乡之情,望着天际飞过的鸿雁,想到自己离开蜀地,进入长安,本想一展鸿鹄之志,结果被赐金放还。这样的凄楚就像是一个远方的游子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一片深厚的土地。

其二,诗人望着天空,眼界不再仅仅局限于这一小小的一方土地,一种豪迈阔大的胸襟承载的是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是因为长期不得志造成的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阔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翻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2)

我说李白离不开酒是正常的,“酣”的意思就是喝醉,喝得尽兴。李白直接写酒,而是用意味更加深远的词来替换,这是为了渲染两人的意兴。你喜欢喝酒,我也喜欢喝酒,我们两个人最好的相见方式就是喝得高兴,喝得痛快。

喝酒喝酒,最容易就是回忆往事。古代人喝酒喝得还要厉害,喝完了之后还要写文章。什么叫做朋友,一定是品性相近,就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三观正”,李白被称为诗仙,文学造诣高,他的朋友文学水平也不能低。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云的文学造诣绝不低,李白马上夸他的文章颇有建安的气味。建安文学是汉魏时期的文学风格,多用来表现一个人的志向和品格。我和大家说,要做到建安风骨很难,第一要品格高尚,第二文学表达人民苦难,第三表达远大志向。很巧的是,这个李云正是这样的人,不然李白也不会和他同登谢朓楼,给他饯行。

夸赞的水平,李白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他夸别人的文章有仙气。李白曾经和杜甫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半路遇见高适,三个人一起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

这也是李白为什么要写蓬莱。夸完了别人,就要夸自己了,李白干脆委屈自己一下,说:我的文章只能想谢朓一样清新。我们刚才说这个楼叫“谢朓楼”,李白这里说的谢朓是个人,而且是著名诗人,最喜欢写的就是自然景物,诗风清新秀丽,开启唐朝律绝之先河。别人称赞他是“二百年无文章”,听完了这些,你还觉得李白是自谦吗。

如果说这个时候在喝酒,那一定是喝到尽兴了,情感也达到了了极致。李云受贬谪,我也遭受放流,我们彼此的遭遇一样。我们都怀着豪情壮志,却没有大展抱负的机会。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我们之前的文章分析过李白,他是一个有酒必有月的人,因为他浪漫,这两种东西是最好的寄托物。“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只是一个玩笑,前面才写的大雁南飞,还是一片秋景。怎么月亮突然就出来了,所以说这个月亮并不是实景。

豪放与天真永远就是诗人的性格,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月亮永远是洁白无瑕的,这也像是诗人的高洁理想,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李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伟大是在于他知道人生的困苦是短暂的,追求人生的快乐才是头等大事。

诗人将这两句诗着墨饱满,一洗前文“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困苦,将高昂的情绪推向高潮,仿佛世间所有的困苦都是暂时的,没有什么能够比此刻的快乐更重要,烦恼什么的全部抛在九霄之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翻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3)

然而诗人虽然可以在精神世界畅游,但他最终要回归于现实,就像喝醉以后也会有醒来的一天。

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任他驰骋的天地,他所看见的只有眼前的苟且,就像他在诗中说的“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污浊的局面是可憎的,他喝醉之后什么都不清楚,但他清醒之后就清楚地认识这一点。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和现实永远是矛盾的,不可协调的,这样强烈的矛盾感加重他内心的苦闷。

刚开始的快乐很快烟消云散,又陷入愁思之中,“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

半醉不醉间,望着这源源不绝的溪水,就像是看见自己绵绵不绝的愁思,无论自己如何摆脱愁思,都将陷入愁思之中,就好像用刀劈水,不可阻挡,更是绵长。

‘抽刀’两个字突显的是一个人倔强的性格,就算是我将陷入愁思,我无能为力,但我还是倔强的抽出刀,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所以说“抽刀断水”是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着本质区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翻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4)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自然与豪放相结合,表现出天然自成的语言风格。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如果每个人都开始失落而消沉,那人生就将毫无意义。

成功的人一定是在人生中遭受过百般困苦,诗人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说这首诗看似在写烦恼,而不是写烦恼;看似写忧愁,而不是在写忧愁。

境界壮阔,气概豪放,没有宽广的胸襟和志向写不出这样的诗,没有人生的自信和困苦的折磨,也写不出这样的诗。这也是本诗的奥妙所在,诗人的情感所在。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