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苏东坡最好的诗(读读苏轼这首词)(1)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人到了一定年纪,顿感时光飞逝,无从阻拦。每当这时,总要读读苏轼的词,想一想他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面对挫折的态度,心中那团愁绪自然消散。

苏轼一生狂风暴雨不止,贬谪不断,奔波不断,但他从不叫苦连天,自怨自艾。他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态度随遇而安。贬到哪里,就把哪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珍爱那里的人物风光,真正做到了活在当下,安在当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过后,天气逐渐变暖,风和日丽,万物生长。很快我们就将迎来贺知章笔下的浓浓春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来到白居易笔下的姹紫嫣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立春过后,也是农人忙碌的时节,犁田翻土,除杂去旧,以待播种。为此,农村常有“迎春”、“糊春牛”、“打春牛”、“咬春”、“踏春”、“春祭”等习俗,一片热闹祥和。

苏轼这首《减字木兰花》,描写的正是春日习俗。全词皆以春日景象和民风习俗为主,不着一字忧愁,词调欢快跳跃,馥郁着浓浓的乡村味道。

立春苏东坡最好的诗(读读苏轼这首词)(2)

公元1097年四月十九日,苏轼被贬离开惠州,七月二日来到海南儋州。于公元1099年,即元符二年立春日写下此词。

海南在宋时被称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却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用他豁达的胸怀,灵动的神笔赞美着那里的乡土风情。

这是苏轼的过人之处,也是千百年人们忠爱于他的原因。他将悲惨的一生过得如诗如画,时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夜饮东坡醒复醉”,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而“薪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时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埋怨,一缕忧伤。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词起,我们仿佛看见他行走乡间,有耕夫正在田间“糊春牛”。

耕夫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忙忙碌碌。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立春苏东坡最好的诗(读读苏轼这首词)(3)

海南靠海,立春时节,春风无限,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此句依然写乡村风俗,利用春风将春神具体化、拟人化,既体现出春神对人们的馈赠,也交代了词作描绘的地点,境界壮阔,其乐融融。

下片依旧写习俗和春风,句式与上片一致。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

“春幡”说的是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

“春胜”指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就在这盛大热闹的迎春活动中,苏轼一展酒兴,与大家一同庆祝,于欢声笑语中醉去。春风吹来,将他从梦中吹醒,睡眼惺忪间,眼前飘来片片杨花,洁白似雪。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一句,尽是对海南岛的赞美。他说,此地杨花飞舞,宛若白雪,热闹浪漫,一点也不像大家畏惧的海角天涯,蛮瘴僻远。

这正是苏轼的豁达之处,他能将人们眼中的蛮荒之地描绘得如此绘声绘色,热热闹闹,美丽宁静,实在让人敬佩。

立春苏东坡最好的诗(读读苏轼这首词)(4)

按理说,他当时受贬谪,生活拮据,遇到立春日,很容易伤春感怀,哀时伤逝。但他没有,至始至终,他对自身所受的不平事只字不提,只陶醉于异地风情。犹如一副色彩炫丽的油彩画,如在目前,身临其境。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

通过反复描写“习俗”和“春风,使人感受到人们眼中偏僻之地的美丽春色。语言清丽,自然真切,朴实无华。

俞敏洪说“人来到世上,就是来受苦的”,苏轼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安在当下,苦中作乐。”

立春,一年之始,愿苏轼这首词,拂去你过往所有的不快与忧愁,笑看秋月春风,淡忘前尘往事。心如朝阳,常怀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