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毛(1943-1949):英文名Echo。本名陈懋平,因为不会写懋字,自己改名为陈平。
  2. 著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送你一匹马》、《我的宝贝》、《你是我不及的梦》、《亲爱的三毛》、《流星雨》、剧本《滚滚红尘》。

很多人提到三毛,就会想到撒哈拉,会想到荷西,我确以为她在撒哈拉沙漠所作文章和与荷西之间的爱情精彩得近乎无与伦比,但我并不受此影响,我爱她的全部文字,她最出名的那部分,也只是部分而已。

何况我并不因盛名而读她。


第一次读三毛,是在14岁左右,读的是她出名以后才出版的早期可发表文章合集——《雨季不再来》。

三毛作品时间排序(一人物书目推荐)(1)

少年三毛

我是被书名吸引的,在书店看到这个本书想到的是林志颖的歌曲《十七岁那年的雨季》,主观上写给它定了立意,便欣喜地买回家了。

早该想到的,雨季,不轻松。

但若能料到,却未必会买。


三毛的十七岁,或者说,三毛的少年时代,在这本书里有了部分的体现。

最初只是感到新奇,毕竟我生活中好像没有她这样的人物。她的文笔和故事都如此的令我着迷,她生动自我、忧郁活泼,她有随性率真、勇敢主动的时刻,她也有不表达、不去爱的时候,被她的文字吸引,我逐渐开始和她对话,和她产生共情,我好像遇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但她又比我更成熟。

我感到惶恐和惊喜,有一点喜悦,却也有一点怅然若失,因为从书中走出来,仍是我独自一人,没有人完全懂我。

她的书里有很多她强调的主观想法,这些想法趋近于定义,常让我深以为然,比如在《雨季不再来》中,

关于什么是快乐?

她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即使我们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从《雨季不再来》开始,看她《走遍万水千山》,看《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看《流星雨》,看《稻草人手记》......至今,我已经看完了三毛全集。恨不能再多些她的文章,恨不能真正见她一面,遗憾是用来想念的,不能够解决。毕竟她离世的时候,我还没出生。

三毛作品时间排序(一人物书目推荐)(2)

或许不是美人,但是很动人。

有的书很久没再次打开,有的书有在反复看,其中,《亲爱的三毛》陪我走完了极其容易情绪崩溃的高三,我不是很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但是每次看这本书,都能让我平复不少。

在三毛给投稿人的回信中,我确切感受到这世间的爱和温暖,她治愈他们,便将我也治愈了。


自她出国留学开始,生活就充满了奇遇,看她的文字,就像陪着她一起经历了这些东西,这是她文字的感染力,也是她的厉害之处,我读她的书,就像在读她、读她的灵魂,最后我懂了,但我知道,我懂的是我自己。她是生动的,她笔下的人物也很生动,看她的文字,不仅能看到她,看懂自己,还能看到人间。别样的人间。

三毛的文风转变还是很大的,最早的形如《雨季不再来》里

的文字,多少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比较青涩,但也绝对是同龄人里文笔的佼佼者,我想着也源于她极大的阅读量。自遇到荷西,她的文字中常常洋溢着甜蜜和对人世的喜爱,而荷西去世以后,思想似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是很悲伤,悲伤中藏着豁达,于是悲伤中仍能看出乐观和喜悦,这就是高境界的悲。

总有人说三毛避世沉沦,说她无病呻吟,甚至有人说她谎话连篇。

看到这些言论我才觉得悲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曾有这样的经历,就认为别人也不能。

我没有证据她写的文章都属实,可因为真诚,我选择相信。因为爱,所以愿意相信。


谩骂、诋毁,多来自于误解和刻板印象,或许赞赏也来源于误解,可是我总是赞赏她,因为她让我相信我自己,因为她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美的高度,因为她总能引导我去思考,她教会我待人真诚,她教会我独立清醒,她教会我热爱生活。

话说回来,有人能给我带来如此上进又清醒的动力,她写的东西真假几分,真的还重要吗?

自认受她影响,得以开化,我知道自己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修行,要自我反正和纠正,但热爱与真诚将是我保留一生的品质,爱到深处是失语,情绪复杂难以表达,仅此作为我爱三毛的文字的纪念和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