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社会,历朝历代,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或耕作于土地,或贸易于市贾,积聚财富。当财富积累超过一村一乡甚至一区一县的大众家庭或家族时,会攀附官府与权贵,或纳粟捐官,以鼓浪屿林氏府与福州三坊七巷

求财富的安全。同样,官府与权贵为显示自家的富有和优越地位,也尽可能在生活习俗上甚至日常生活上与市民大众保持距离,以示区别。最突出的表现在婚姻关系上要求门当户对,形成富富嫁娶或富贵联姻,成为上层社会的普遍现象。台湾林本源家族可谓是个典型。

(一)

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福建龙溪人林应寅携子平侯渡海赴台,在台北新庄开塾授徒,平侯则到米商郑谷店中帮佣。

郑谷见平侯不凡,会有大前途,赠银令其自我发展。平侯很快致富,随即包揽全台盐务,急速家财万贯。为免官府勒索和泉(州)人骚扰,于嘉庆八年(1803)挟资赴京师,纳粟得同知,分广西补用。十七年(1812)知南宁府,翌年擢柳州太守。因与兵备道罗某处理案件生歧,被罗虚构事实,控于督宪。十九年(1814)囿于官场险恶,含枉返回台北,仍居新庄,从事农业垦殖,垦地广及淡(水)(宜)兰,年收谷40万担,自开碾米厂,为台湾超级大租户。继而多元化经营,拓及钱庄、票号、茶叶、客货海运,开设现代机械化制糖厂,成为台湾首富,有家勇数千人。

平侯有五子: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以饮、水、本、思、源五字应对,为饮记、水记、本记、思记、源记。国栋早殇,国仁、国英或因抱养或因无子,才以第三子国华(诰授光禄大夫)本记和第五子国芳(纳粟为候选道加运使衔,诰授通奉大夫)的源记代表林氏家族,称为“林本源家族”。延至第四代,演变为三大房。甲午割台后,林继源率整个家族返回厦门,定居鼓浪屿林氏府,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林继源逝世后,林本源家族即以三大房活动于福州、厦门、上海、台湾,这已经是林家渡台后的第五代了。

(二)

大房国华有二子:维让、维源。国芳无子,原定要将维源兼祧,因国芳太太不喜欢维源,自己做主抱养账房叶东谷之子为嗣,名维德。叶原为林家画师,后转任账房。这样,第四代维让、维源、维德称为三大房,维源成家族实际控制人。

维让有二子:尔昌、尔康。尔昌无嗣,立弟尔康之长子熊征为嗣。

尔康有三子:熊征、熊祥、熊光,二女:慕安、慕兰。

光绪十二年(1886),宣统的老师(太傅)陈宝琛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北游。在台时结识侍郎林时甫(维源),时甫为其侄尔康求婚,陈宝琛以异母妹妹芷芳许之(见《闽县陈宝琛年谱》)。甲午之役后,林维源率家族内渡,先居厦门,后定居鼓浪屿。每月,陈芷芳派家勇张碰头拿布袋到维源住处去装一袋银元回来当生活费。同时派外孙蔡法平到福州杨桥巷买一座明代建的大厝,并在巷内建五开间三落青砖大厝(含护厝)(附示意图),合称“林家大院”,蔡也在大院后邻买了一座房子住下,以便彼此照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林维源去世后,陈芷芳率全家搬迁到杨桥巷林家大院居住,人称“台湾林”。可惜,林尔康只活了二十八岁,葬在鼓山麓的牛山,陈芷芳就成了林家大院的实际主人。后来,她利用林家的巨大资产资助20万元创设福建女子师范学堂,捐资缮写《德宗实录》红绫本,还拨款修建文儒坊的娘家大宅。连横对此赞曰:“以财助国,为世所钦”。陈芷芳逝世后也葬于福州鼓山。后来,她的孙儿林衡道为祖父母的墓园造了一座纪念亭,联曰:“淡江水连闽江水,龟山云接鼓山云”。

陈芷芳出嫁前住在文儒坊,在台湾的名字叫林氏贞,她归宁福州娘家时,丈夫的姨太太都要同行侍候。回台湾时,太傅特意安排马尾的兵舰送她到基隆,以壮行色,十分显赫。

陈芷芳将太傅的四女陈瑜贞(师桓)给二儿子熊祥为妻(一说是姑嫂指腹为婚),以继承父辈的“升隆钱庄”,这样熊祥不仅是太傅的外甥,也是他的女婿,亲上加亲,且事业有承。芷芳的大儿子熊征娶创建汉治萍钢铁公司后任清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女儿盛关颐(盛五小姐)为妻,盛五小姐十分貌美,交际能力特强,婚礼盛极一时,誉满沪杭!

大女儿慕安,嫁给宫巷沈葆桢的孙儿沈成栋,其父沈瑜庆曾任贵州巡抚。沈葆桢父子均做过两江总督,沈葆桢任闽浙总督巡视台湾防务时,与林家多有往还。二女儿慕兰,嫁给郎官巷严复的三儿严琥(叔夏)(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市长),她俩结婚时,严复特地从北京回福州,在故乡阳歧为他俩举行婚礼。抗战军兴,慕兰率子女避难上海,胜利后到台湾探亲,留在了台湾。她的大女儿倬云嫁给辜振甫,二女儿停云则嫁给世界新闻管理学院院长叶明勋。

严倬云于2004年返回福州,参加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她拜望了郎官巷故居、鳌头山严复墓和外婆陈芷芳墓,重温了乡梦。她带回一幅祝词:“科学利人群荫被后昆祖武绳芬绵百世,爱国本良心名垂青史乡邦扬誉耀千秋”!

如今,杨桥巷早已被拆除,建成了杨桥路,林家大院也随之拆除,部分成为东街口百货大楼和相邻的楼群,当年的模样已无迹可循,10年前辜严倬云回福州时,还看到与郎官巷相隔的林家大院后门一堵围墙还立在那里,现今不知还在否?

鼓浪屿林巧堂故居(鼓浪屿林氏府与福州三坊七巷)(1)

(三)

二房林维源,与福建巡抚丁日昌和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关系均颇好,他们出巡或赴台莅任必到枋桥拜访林维源,商讨台湾建设或平乱治安等重大问题,希望林维源捐助银两,维源也几乎有求必应,随手捐出20万两、50万两,被抚台或圣上评为“办事忠诚,然诺无欺,抚垦设防,坚忍不移,诚信昭著,番情翕然,殊堪嘉尚”,因而圣谕授“太常寺少卿,二品顶戴”、“太仆寺正卿,头品顶戴”。维源曾给李鸿章和一些京官送礼,《马关条约》谈判中,李鸿章在日本下关春帆楼与伊籐博文会谈,日方答应保护林本源家族与财产,对林本源家族返回台湾不设时限(注)。

但也有高官勒捐不从的情事,如道光年间,兵备道刘璈率军赴台南,一上岸就向维源勒捐100万两银子,“公大忿,坚不许”,璈派人多方劝譬,维源内心总觉不懌,避归厦门而不见。

甲午之役,屈辱割台,1895年5月中旬,以丘逢甲为首的台籍士绅成立“台湾民主国”,自主保台抗日。台湾巡抚唐景崧出任总统,林维源被推为议长,起先林答允出任,但嗣见“兵多乌合,匪类纵横,主政者优柔寡断,临事又复操切,知不可为,坚辞不就”。于是,率族内渡,定居鼓浪屿林氏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逝世。

林维源娶福建水师中军参将、福山总兵陈胜元之女为妻,生一子而早殇,收妻弟之子为子,即林尔嘉,维持陈胜元血脉。后又娶妾生三子:祖寿、柏寿、松寿。

尔嘉,娶晋江(泉州)三代翰林进士世家龚显增之女云环为妻。1895年林尔嘉随父定居鼓浪屿林氏府,1905年林维源逝世后,他接掌了林本源家族,俨如新的“大家长”。在鼓浪屿林氏府40多年里,先后被派为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务总会总理。太傅陈宝琛督办福建铁路时,延尔嘉相助,凡测绘、丈量、借款、征地、执行等,林尔嘉都亲力亲为,被清廷军机处聘为农工部头等顾问,颁给嘉禾章。邮传部尚书盛宣怀邀他参加度支部整理币制,他慨捐40万,被擢为侍郎衔二品顶戴。民国初,被聘为候补参议员。被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委为政治讨论会会长。段祺瑞执政,特任他为全国华侨总会总裁。后又被选为厦门市政会会长、鼓浪屿工总局华人董事,连任14年,对福建、厦门、鼓浪屿建设卓有贡献。

祖寿,随维源内渡居林氏府,不久回台湾板桥,成立林本源维记兴业株式会社,保护林家在台产业。娶台中清水蔡莲舫之女娇霞为妻,因祖寿体弱多病,家务和事业皆由她操持。

柏寿,娶广东巡按使陈望曾之女琼枝为妻,生两个女儿,均留学英国,二女儿红芸与台湾“行政院”院长俞国华夫人董梅真同学。红芸嫁给越南华侨,后来,柏寿举家赴越南西贡居住,流寓海外。

松寿,其妻叫胡淑英,胡父系浙江绍兴萧山的高官。松寿在民国初年到北京,拜总理唐绍仪为干爹,唐绍仪将他介绍给袁世凯,袁任命他为交通署长。(据其家谱传略谓:1922年6月,颜惠庆在任国务总理,交通总长荐松寿为交通署长),抗战中在福州遇害。

这里简要介绍林尔嘉九个子女的婚姻情况:

景仁,娶印尼侨领张煜南之女张福英;刚义,娶日本神户侨领王敬祥之女王臻英,王敬祥与孙中山有亲交,曾任日本正金银行买办,建金门民俗村18幢红砖厝;鼎礼,娶福建都督孙道仁之女孙慧英;崇智,娶福建兴泉永道周莲之女周竹英;履信的妻子是刚义妻子的妹妹王宝英(这些媳妇的名字均是林尔嘉取的)。克恭,娶法藉瑞士人海蒂为妻;志宽的妻子也是法国人,后离异。大女儿嫁给大富商黄奕住的儿子,典型的富富联姻;二女儿在台湾。

关于三房,谱传均未见有正房夫人婚姻关系的记载,只有少许姨太、儿女的记录,有关简况特附记于此:

三房维德为帐房叶东谷之子,属螟蛉,故其子在林家不得称大人或少爷。长子彭寿,人称“大孙爷”,住林氏府,后渡海住台北大稻埕,酷嗜鸦片,吸尽所有产业。次子鹤寿,人称“二孙爷”,是林家子孙中最有商才的,维源极信任他,委办诸多经济事务,在厦门开钱庄,建八卦楼。后在上海开鹤木公司,在法租界买了许多大楼。三子嵩寿,人称“桃仔舍”,特喜爱收藏字画、钟表,也喜戏剧,交际出手大方阔绰。

注:

《马关条约》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后。限两年之内。日本准中国愿迁居离台移民其他地方者,任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来源:厦门地情网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