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湖泊是怎样调蓄水的(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1)

泗河经过多年治理,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如今,这里一江碧水映蓝天,风景如画。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王雁博 段吉雄 图/记者 陶德斌

河流档案

泗河是汉江的一级支流,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622平方公里,自南向东北流经十堰市茅箭区、十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郧阳区青山镇白石坪汇入汉江。其主要支流马家河、茅塔河、田湖堰河和大坪河,均发源于赛武当省级自然保护区,均为茅箭南部山区“城市后花园”内重要生态河流。

三江源湖泊是怎样调蓄水的(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2)

随着泗河(经开区段)生态修复示范段工程的实施,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泗河”是一个在中华文化史上异常显赫的名字。春秋时期,孔子生于泗水之畔,葬在泗水之岸。到了南宋年间,理学宗师朱熹写下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明丽诗句,传颂千年。

十堰的“泗河”虽然不能与山东那条大名鼎鼎的泗河相比,但因其流淌着红色基因,记录着十堰儿女奋发图强、胸怀大局、精诚合作和敢为人先的“三线精神”而被人们所铭记。

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这里是泗河的支流之一——茅塔河的发源地,坐落于这里的均郧房县委县政府旧址,早在1997年就被命名为十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1年6月,贺龙率红三军创建武当山革命根据地,移师房县时途经茅塔乡东沟村,在此打土豪、分田地,发展革命队伍。1946年,王树声率中原突围南路部队在此建立了鄂西北第三军分区、均郧房县委县政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迅速打开了根据地局面。同年12月下旬,县委书记朱正传带一个班的战士到官山河执行任务,返回途中遭遇强敌。危急时刻,他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高呼着“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1996年,茅箭区将100余名指战员烈士遗骸集中迁葬在东沟,建成烈士墓群并对外开放。如今,在陈列馆内,有毛主席亲笔手谕和王树声带领部队在东沟战斗留下的珍贵文物。展柜里陈列着朱正传烈士的家书手记,以及他父亲朱亦阳为痛失独子而编写的“哀荣录”。

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能够自信地屹立于这世界上,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抗争到底、至死不渝,先烈们的奉献牺牲激励着更多的人们,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并且追求心中的理想。

赓续革命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数十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青年学生听从党的号召,成为“三线”建设者,他们怀揣炙热理想,来到鄂西北大山里,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演绎出一部二汽建设的艰苦创业历程和奋斗历史,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河流与世无争地流淌着,从远古流进新时代。泗河水在莽莽秦巴山间欢快奔流,滋养着崇山峻岭间的无数生灵,记录着人世变迁带来的沧海桑田。

三江源湖泊是怎样调蓄水的(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3)

泗河千百年滋养着两岸广袤的土地,为人民送去丰富的物产。

早上7点,54岁的饲养员郑尚根端出一大盆花生进入东沟村的猕猴园,敲响盆沿,几百只野生猕猴从山林间相逐而来,喧闹声此起彼伏。“这些年我们村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旅游旺季每天都能吸引上千游客。”

在上海工作13年的王启迪,偶然来到东沟村游览,便爱上这里留了下来。王启迪在村里租了一座房屋院落,办起了别具特色的“桃源人家”“蛙声十里”“休休堂”等民宿,建起蓝染、陶艺扶贫作坊。利用其自身的民宿窗口和品牌优势,帮助村合作社销售产品;同时,吸纳贫困户到民宿或草木染工坊就业。

2021年,东沟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1623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万元,9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金秋时节,来到大坪河的源头——茅塔乡大沟村,如同进入一个梦境,秋风如笔,把沿路的银杏树描成金黄的色彩,银杏叶挥洒自如,与漫山遍野的茶园窃窃私语,一起书写着独属于这个地方的浪漫。

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来,大沟村谋定产业发展新思路,依托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福鼎大白等高山茶种植,茶园面积达到450亩。

“平时在茶园除草和摘茶叶,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采摘的茶叶直接卖给企业,既省事农户又能挣工钱,年底还能分红,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村支部书记莫足兵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紧扣茶旅融合发展理念,拓展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茶旅产业附加值,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武当路街道马家河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唤醒沉睡资源,实现点绿成金的现实图景。依托龙王寨珍稀中草药合作社,发展七叶一枝花400亩、江边一碗水100亩,每年实现种苗销售收入200多万元,林下中药材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逆着泗河流向纵目,如果站得足够高、望得足够远,你将看到一幅镌刻在十堰大地上的“四水并流”壮景。在茅箭区南部壮阔的群山之间,泗河的四条主要支流马家河、茅塔河、田湖堰河和大坪河像约定好了一样,同时从峰峦间出发,朝着同一个方向劈开沟壑、穿越林莽、集溪纳流、欢腾北流。四条河各有各的领地,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赛武当。

一大早,赛武当自然保护区茅塔管理站管护员万正祥踏着今年第一场冬雪出发巡山,“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的脚印,雪天它们在林中觅食困难,有可能走到公路边上来,要保护好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万正祥告诉记者,随着保护力度加大,赛武当多个监测点拍摄到斑羚“结伴而行”、红白鼯鼠“夫妻档”、小麂“母子同台”等温馨画面。

不远处的山底,披上了银装的茅塔河水雾蒸腾。赛武当的群山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涵养了大量的水源。“守护好生态,才能呵护好水源。”万正祥的语言质朴,语气坚定。

三江源湖泊是怎样调蓄水的(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4)

位于泗河上游的茅箭区小川村刘家院易迁安置区内,楼房整齐、马路干净,村民们安居乐业。

河流往往会成就城市,城市却难免给河流带来伤痛。

“你看这河水好清、水草好绿、风景好美。你能想象到它曾经是一条‘龙须沟’吗?”站在水清河畅、岸绿天蓝的马家河示范段岸边,十堰市“民间河长”孔宪涛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流入主城区后,马家河面对的是武当路街道数万百姓,和51厂、52厂、普林工业园、万象通达工业园的“夹道迎接”。两岸生产生活一派繁忙,这导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马家河——泗河成为茅箭区主要的“纳污河”,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让沿岸的许多老人记忆犹新。

“不能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库。”这是全体十堰人的铿锵誓言。泗河,成为十堰市“五河治理”要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

市政府先后引入深港环保公司、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公司等多家治水权威公司,引入采用人工快渗、红菌技术、膜工艺、BFBR、生态式接触氧化 TFSR、生态塘等全球主流污水处理工艺,车站沟、战马沟、七里沟等支沟水质由原劣 V类水质转为目前的地表Ⅳ类、Ⅲ类、Ⅱ类。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标准由一级 A提升至地表Ⅳ、Ⅲ,处理成本由每吨1元降至0.5元,让科技创新带来治水效果和红利。

“打好泗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履行属地治水之责、落实十堰市向中央承诺而发动的一场战役。”随着“五河治理”被列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典型,十堰人终于交出一份亮眼的阶段性答卷。

三江源湖泊是怎样调蓄水的(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5)

泗河上游的茅箭区马家河小川村美景如画,吸引画家前来写生。

如今,泗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自愿加入守水护水的大军。曾经背负创痛的泗河得到治愈,同时也治愈了十堰人的心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十堰人心间深深扎根,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交响曲在十堰大地上久久回荡。

从大山里出发,带着城市的工业文明,泗河在郧阳区青山镇烟袋岭与汉江深情相拥,共同去完成新的神圣的使命。

“这东西管用得很,脏水进去,净水出来。”年过七旬的王先明夫妇坐在房前的菜地里,指着眼前的污水处理设施告诉记者。顺着他的手势,不远处,汉江和泗河融相互汇流,融为一体,向着远方奔去。

泗河很短,只有90公里,在中国河湖谱系中属于“小个子”;泗河又很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入库河流之一,它连通着“华中水塔”,连接着“中华水脉”。在一代代秦巴儿女的呵护下,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泗河,正在流向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远大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