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家住建东街的李先生看完《装台》第33集后,在朋友圈里留言:“终于追完了《装台》,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看得我老泪纵横,希望今后,像这样接地气、冒烟火、少拖沓的良心剧更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装台收视率为什么这么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装台收视率为什么这么高(装台收官口碑爆棚)

装台收视率为什么这么高

昨晚,家住建东街的李先生看完《装台》第33集后,在朋友圈里留言:“终于追完了《装台》,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看得我老泪纵横,希望今后,像这样接地气、冒烟火、少拖沓的良心剧更多”。

这部由张嘉益、闫妮主演的平民大戏自打开播起,收视率就节节攀升,豆瓣评分高达8.4分。接地气的剧情、真情实感的演绎,甚至《人民日报》《文汇报》都接连刊登大篇幅评论文章点赞。昨晚10时,该剧在央视八套无缝衔接开始重播。不得不说,该剧2020年荧屏“剧王”的椅子坐稳了。

作家要写拿得动的东西

昨日,谈及《装台》的源起,原著作者陈彦告诉记者自己在省戏曲研究院时,认识了一个叫“生生”的装台人,“他的原名叫朱东平,‘生生’这个词在陕西话里有厉害的意思,但我更多的理解是生生不息的意思。我昨天还和生生在一起,他在我们剧院装台有近20年。”

陈彦在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了25年,“过去一辆马车能拉走几十本戏,现在一个戏可能需要几十卡车拉这些布景。当时院里有个活动叫‘西安天天有秦腔’,就意味着剧场要天天翻台,因此雇了大量民工进行装台,工头就是生生”。

当时陈彦的办公室后窗下就是剧场后台的出口,他天天看着这群人忙碌。装台只能在当晚观众散场后进行,“我有个习惯是晨跑,我很多次见到生生这些装台人装到早晨,但凡能卧的地方就卧着他们,只要有一个椅子,肯定上面就会睡人。有个印象最深,我多次写文章时写到这个细节,冬天院里的暖气井盖上,他像虾米一样蜷在上面取暖。从戏曲研究院调走后,我突然感觉到这些画面和形象越来越强烈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因此就有了《装台》这部小说。”

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这群小人物?陈彦认为这些东西自己能写好、写透,“有些东西‘拿不动’,‘拿不动’你就不要硬拿。”陈彦说自己始终认为,作家要完成两个阅读,“第一个是书本的阅读,第二个就是生活中的阅读。作家要写的东西,一定是要非常熟悉、非常了解,你知道七分写出二三分这才能行,而你现在只知道人家一两分,就想写出十分饱满的东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实主义最大特点是关注普通人的尊严

无论是戏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还是小说《装台》《主角》等,陈彦的作品都是在宏大的时代变迁中,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人性闪光点。

为了写好农民工群体,陈彦除了在工作之余穿梭在木塔寨、东八里村、西八里村等农民工生活聚集地,“《西京故事》里面罗天福打饼,最后供养了儿女上学这样的故事,像八里村这地方给提供了很多原型。”

陈彦说他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一些良知,“回头去关注一下我们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父母,普通老百姓,社会底层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我们应该给他们行以注目礼,作家的笔触、眼光、情感都应该往这里聚集”。

陈彦认为,文学创作也需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现实,“从世界到中国的文学、戏剧创作都有一个特点,早期起步都写的是英雄神话,但慢慢的,文学创作视角开始转向关注普通人。比如雨果《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这个小人物,在那么悲苦的人生中,仍闪耀人性光辉,还有《巴黎圣母院》,都是对小人物最深切的关注;中国文学作品中,《水浒传》《儒林外传》《红楼梦》等,都开始关注底层人物的人性、命运。我们今天讲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就是对普通生命的注重、注目和关切。”

记者 夏明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