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时

著名书法家周慧珺

在上海的家中离世

享年83岁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1)

周慧珺

周慧珺书法艺术馆、周慧珺书法研究院、周慧珺书法基金会表示最沉痛的悼念和最深切的缅怀。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静告诉记者,周先生弥留之际非常安详,没有痛苦,目前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的唁电,向大家的关心致谢。

周慧珺的书法专业水准蜚声全国,是改革开放初期“后海派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和理论著述,奠定了她在全国书法界的崇高地位。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都临过周慧珺作品,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说,她的创作高度当之无愧。“周慧珺的书风上追米芾,作品线条加入魏碑用笔,行书非常精纯。周慧珺先生无愧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是中国书法界的旗帜人物,也是海派书坛的骄傲。”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2)

周慧珺为新民晚报题写的书法作品。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周慧珺曾担任两届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任期间策划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上海市青少年书法大展”,并竭力推动上海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她创办的月刊《上海书法通讯》延续至今,在业内具有权威地位,是书法爱好者了解书法动态的导向刊物。她的任期恰逢上海书协的重要发展期,周慧珺的专业和敬业,为上海书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申阳回忆,周慧珺先生笔耕不辍,一直到2017年患病为止。她曾经说道:“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写字。”周慧珺性格耿直,一清二白,目光如炬,非常支持有艺术潜力的青年书法家。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3)

2017年10月15日新民晚报刊登

李静告诉记者,2020年9月,“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联书法大赛”举办,大赛是继2017年“周慧珺杯上海市行书大赛”、2018年“周慧珺杯上海市中青年册页书法大赛”、2019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扇面书法大赛”之后的又一重要书法活动。患病之后的她还捐款千余万元设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鼓励青年书法家的成长。

2000年起周慧珺创设了“上海书法双年展”,至今整整廿年,连绵不断,成为了上海品牌书法展赛。今年恰逢上海市书协成立60周年,丁申阳表示,将通过举办每年一次的书法大赛充分发掘上海书坛的优秀人才,提升上海书坛的整体水平,同时继承和发扬周慧珺先生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和淡泊宁静正直善良的人格魅力,这是对周慧珺先生最好的缅怀。

就在本月20日前

周慧珺先生刚刚度过自己的生日

也在爱徒李静的主持下出版发行了

《周慧珺谈艺文综》一书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读书版

昨日刊发本书书评

《坚定持守 高风卓绝》

不想今日传来噩耗

夜光杯曾两次专访周慧珺先生

今天上午又采访了

《周慧珺传》责编杨柏伟

共忆往事,缅怀大师

为读者签名《周慧珺传》

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是《周慧珺传》的责任编辑,这本由书法家李静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慧珺传》是目前为止周先生自己认可的最为详尽和全面的传记。杨柏伟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的国庆节期间,在上海书城二楼举办的《周慧珺传》的签名售书活动,周慧珺、赵丽宏和李静出席。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4)

活动下午举行,但书城早上开门便有读者前来排队等候。书城当天准备了500本《周慧珺传》,竟在一个小时内签完,还有数百名读者排队未曾购得周先生签名传记。杨柏伟回忆,当时很多读者久久不愿离去,周先生于心不忍,便请书城工作人员把未曾获得签名的读者一一登记,她决定次日到出版社为这些读者补上签名。其实,当时周慧珺身体极差,已不能久坐,那天李静陪着周慧珺去出版社,特意给周先生带了一个棉布做的垫子,想让先生签字时坐得舒服点。周慧珺强忍着不适给读者补签200多本《周慧珺传》,竟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沈琦华)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5)

星期天夜光杯·读书版2021年12月26日刊发《周慧珺谈艺文综》书评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又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书法大家周慧珺每天都会这么问自己。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6)

“我每天自问: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又要向人们表达什么?我想,从今以后,我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柔毫霜刃,纸上浑脱,诸体通会,海上书法大家周慧珺,其境人书俱老。

周慧珺说:“我是幸运的,小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一生执着于此。那就是书法。”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7)

2017年10月,夜光杯编辑采访周慧珺。李静 摄

一帖成名,点燃书法一把火

周慧珺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44年开始,周慧珺在父亲周志醒教导下开始认字学字。父亲告诉她:人生在世,书一定要读好,字一定要写好。

20世纪60年代,周慧珺带着强烈的艺术激情,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得名家指点。两年时间里,临习了多种碑帖,楷书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行书以宋四家为主。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8)

周慧珺

1974年,三十五岁的周慧珺受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彼时,字帖匮乏。周慧珺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既含米字锐于内、华于外,又具颜体宽博与稳重的气势,也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人们惊叹折服,争相购买,首版很快告罄。于是一版再版,几年内连印十多版,创下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

有藏家评,这本字帖里有周慧珺自己的婉转意趣与硬朗笔锋,对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书法精神也有拓展和升华。一股清新的“周旋风”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的书法爱好者记住了周慧珺和她的风格。在那个书法尚处于寒冬的年代,周慧珺独树一帜的字帖犹如在冬天里燃起一把火,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9)

2019年10月20日新民晚报刊登

“鲁帖”之后,周慧珺从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均一版再版。上海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发祥地,上海书法曾号称全国书法的“半壁江山”。周慧珺的出现丰富了海派书法的内涵,也把其传统审美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1998年,周慧珺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她两届任期内,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和回上海的“汇报展”,令海派书法声震全国。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10)

周慧珺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

周慧珺被誉为当代海派书法领军人物。近日,耄耋之年的周慧珺荣膺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她个人出资成立了“上海市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用于奖励上海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书法者。她执着一生纵情书写,如今淡出公众视野,依然在为弘扬书法,培养书法爱好者奉献着。

三次手术,脱胎换骨“机器人”

周慧珺小学时一次远游登山途中遭遇大雨,浑身湿透,发起高烧,浑身酸痛,吃药后症状缓解,但埋下病根。初中时,她经常关节疼痛肿胀,不能轻松自如下蹲或长久站立。高中毕业,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仅仅上了几个月学,她就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异常痛苦,生活不便,不得不退学回家。

青春年华,病魔缠身,枯坐于室,何其残酷。怎么办?

有一天,周慧珺在书柜里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那意气风发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从此,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书法,以此消磨时间并对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哪怕是瞬间忘却……纤弱的身体,超凡的顽强和坚韧,令人侧目。

年复一年,毛笔写掉一支又一支,但病魔从未远去,四肢关节变形,行动不便,发生病变,疼痛相伴。周慧珺在这种病况下执着书法,成就斐然。

1987年底,周慧珺在看了西医置换关节的一些资料后,终于下决心手术。她住进瑞金医院,上午进入手术室,下午才推出。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假体置换了原来病损的髋关节,手术十分顺利,但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仍需用药、静养和物理锻炼。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艰辛。回忆当时,周慧珺的学生李静依然心疼,她说:老师术后看到病变的髋关节惨然变色,整个软组织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全是骨刺。取出来的髋关节被她二姐周慧珏做成标本,埋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树下。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11)

上世纪70年代,周慧珺以《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一帖成名

二十多年,那个髋关节假体正常发挥着作用,但其它关节不配合,行走越来越困难。2003年深秋,周慧珺再次住院,进行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可能是失血过多和没用镇痛棒之故,她一直处于时醒时睡状态,睡梦中常常一边喃语一边做着手势,或许,在梦中,痛着,写着。

2004年秋,周慧珺住进第九人民医院,同意了医生的大胆方案:左膝关节和髋关节一起做手术,足见她对健康的渴望与决断果敢。手术大获成功,先做髋关节置换,几乎三四天后便能下床扶着学步器走路。随即又做膝关节手术。术后第二天,医生就拿着人工锻炼器来让她练习踩踏。他们把她的腿绑在机器上,教她慢慢练伸缩,缝合处血丝渗溢出来,每伸缩一次,周慧珺都痛得忍不住大叫……熬过炼狱般的一天又一天,周慧珺迎来了新生——整条左腿都能伸缩自如了!对常人再普通不过的弯曲伸直,于她,是“脱胎换骨”。这是何其坚强乐观的周慧珺。她时常感叹,老天爷眷顾,给了她一身病体,也给了她很多幸运的机会,她知足。

这是何其淡定幽默的周慧珺。三次手术后,她说:我是个机器人。我要更加努力写字,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

周慧珺的书法站位高峰,为人效法。她坚强善良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同样值得学习。艺术之路苦中有乐且漫长,若想走得持久深远,看技法,更凭靠人格。

四季奋笔,书道苦旅抱秋实

1975年,周慧珺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书法家,开始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探索,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

从学书伊始,周慧珺便注重临帖。她前后涉猎历代碑帖达七十余种,广收并蓄、融会贯通。在风格演变上,则表现为“用笔由细腻到粗犷,结体由宽结到紧结,单字结构由正到斜;运笔速度由慢至快,斩截成形;墨色由润到枯,出现大量的飞白,实现了由秀美到壮美的转化”。

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家。其鲜明的风格——“周氏范式”,是在临帖中吸收各家所长逐渐形成的。她敬畏传统,但不保守;深受宋代书法创作理念影响,但不执著于法度,讲究章法布局的和谐,重视风神意蕴以及节奏美感。20世纪80年代起,周慧珺取法魏碑较多,使她得以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为主的“圆笔”与碑中的“方笔”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帖与碑相融、相辉映的样式。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志”的风格特点。

曾有人问周慧珺,她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怎样的。她回答:“所谓完美都是相对而言。书法也因其没有完美才充满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我关注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周慧珺曾言自己走的是“书道苦旅”。六十余年,她顽强地坚守在书法艺术阵地。

上海一位老人临终遗书(一代大家在沪离世)(12)

周慧珺书法作品

周慧珺曾说:“我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

一件事,倾此一生,做到极致,哪里简单!

周慧珺人如其名,是聪慧的。她敏于思讷于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也不固执保守。除了至爱书法,她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梅艳芳和毛阿敏。当年梅艳芳来上海开演唱会,她早早请人买票去近距离欣赏伊人风采。次年梅艳芳去世,她伤感,不常听歌曲了。

她喜欢京剧,最喜欢张火丁和王珮瑜。程派青衣张火丁来上海,她每场必到。她喜欢看报,喝点葡萄酒。她喜欢新鲜事物,也不惧尝试,前些年还试着投资,玩游戏……

她呀,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周慧珺以智慧、顽强、坚韧与低调成就其“珺”这一“美玉”。而后,开花结果,春华秋实,如此自然。(记者 乐梦融)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晚报夜光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