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省会哈尔滨市,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内。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包括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总人口3835万人(2016年)。

黑龙江所有的边境县城(黑龙江省一个边境县)(1)

鸡东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连密山市,北接七台河市、勃利县,西邻林口县、穆棱市、鸡西市,南与俄罗斯搭界。

鸡东县境,商、周时期为肃慎族居地,秦、汉时期隶属于辽东郡,东汉时肃慎改称挹娄,间接隶属于玄菟郡。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形成七部,县境属号室部。

隋朝时,勿吉改称靺鞨,县境属号室部。唐朝时,县境属渤海都督府东平府辖境。辽朝时,靺鞨改称女真,县境为东丹国属地。金朝时,县境属上京速频路辖境。

元朝时,县境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明朝时,县境属奴儿干都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辖境。清朝时,先后隶属宁古塔牛录章京、宁古塔昂帮章京、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880年清政府废除封禁,移民实边,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属吉林将军依兰道绥芬厅管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密山府,县境属密山府辖境。

民国二年(1913年),密山府改为密山县,县境属密山县辖境。

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从密山县析置设鸡宁县,县境分属密山县、鸡宁县。

解放后,1947年设永安县,县境分属密山县、永安县、鸡宁县;1948年4月,县境分属松江省密山县、鸡宁县;1949年9月,县境属鸡西县辖境。

建国后,县境分属密山县、鸡西县。1957年,撤销鸡西县设立鸡西市,县境分属密山县、勃利县。1960年,县境分属鸡西市、密山县、勃利县。

1964年6月,国务院决定设置鸡东县,将鸡西市的平阳公社(划属鸡东县后又恢复银峰公社名称)、哈达公社; 密山县的平阳、永和、下亮子、综合、向阳、明德、永安、东海、兴隆(现新华公社)和鸡林公社;勃利县的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鸡东县正式成立;此后,鸡东县先后隶属于牡丹江专区、牡丹江地区,1983年9月3日改隶鸡西市至今。

黑龙江所有的边境县城(黑龙江省一个边境县)(2)

鸡东县,因行政区域位于鸡冠山以东而得名,全县总面积3,243平方公里,下辖8镇3乡123个村,其中有2个朝鲜族乡,2014年,公安部门登记的户籍人口28.93万人,常住人口27.39万人(数据来源于鸡东县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