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了不少路,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书展之一。”创办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今年16岁了。城市日新月异,书展上的面孔也在变化,不变的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主题。
今天(14日)起,“花季”书展再度与读者相约,16万种图书、近500位海内外作家、1273场阅读活动、楼层最高的书店开幕。8月14-20日,上海满城都飘溢着书香。
从推动文化发展到打响文化品牌,上海书展以首发新书机制和不断加强阅读推广的方式,激活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核心活力,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让阅读成为这座城市宁静致远的力量。
图源:IC photo
为品质搭建平台
据上观新闻报道,文化品位是上海书展的灵魂,多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将首发新书与阅读活动作为并列主角,致力于为“品质”搭台。
2008年,上海书展首设“主宾省”模式,展现各省市在出版文化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一年,上海书展又首次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概念,意在通过上海书展的品牌优势和上海的市场优势,吸引全国新书到上海首发,再从上海推向全国市场,逐步将上海构筑成全国出版业的高地和新书、重点书的聚集地。
今年,四川成为上海书展主宾省。四川代表团从近两年出版的5000余种新书中精选2468种图书展示展销,其中今年出版的新书865种,入选主题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和获各类奖项的优秀图书280余种。
中国出版集团、去年首次大规模组团参展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等出版“国家队”也继续集结旗下各出版机构大规模参展。
对读者来说,为什么要来书展?一是“精”,好书集中度高,二是“鲜”,新书露面率高。对“微利”的出版行业来说,直面上海读者的热情,令他们感到“不虚此行”。
图源:上观新闻
让空间释放魅力
上观新闻指出,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书展率先打破了数字迷思,以最具品质的图书为主体,融入多元多彩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示阅读的魅力,这是新时代由数量向质量提升的供给侧改革的集中彰显。
而在上海书展的主办者眼中,“转型”是今年书展尤为突出的一个关键词。
有声书、云会场……近年来的上海书展集中呈现了诸多出版新业态。“未来的书展能否只呈现部分图书品种,更多的是现场出样、云端下单,从而腾出更多空间为读者提供服务与体验?”有人这样畅想。
图源:上观新闻
线上线下融合,在今年书展表现得更加明显。社科精品馆、文学精品馆、国学馆、国际馆等打破传统以出版社为主体的陈列方式,调整为以品种为主的展销方式,既便于读者集中选购,也为出版社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今年书展增设手机端微信小程序,统一发布活动信息,方便读者查询。读者在小程序内查询、浏览的书籍及书展千余场文化活动涉及的相关图书,都能通过后台连接至线上平台,直接下单购买。
把中国故事带给大众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将主题出版作为展示重点之一,越来越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从书展走向大众。主题出版是出版人的责任,也是重要的出版市场,反映的是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
今年,《战上海》《浦东史诗》《中国寻路者》《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1949上海解放日志》《可爱的共和国人》《我和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歌曲精选》《五月的鲜花——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连环画专辑》等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将亮相书展。
其中《战上海》以中国革命的出发地和最后一个难关——上海解放为切入点,书写从“战上海”到“建上海”奋斗史诗,反映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时代巨变,塑造从“武安邦”到“文治国”共产党人群像,讴歌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民族品格,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公示名单、2018“中国好书”。
《战上海》书封。
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战上海》的作者刘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真实”。
“在堆积如山的战争档案里,我看到了一部非常生动的历史。共产党老前辈在打天下的时候,绝对是充满了活力,非常生动的。你看他们写的一些材料、报道,没有官话、没有套话,都是扎扎实实的干货,非常生动。”
刘统强调,写党史的第一原创性就是要从原始资料出发,一切要有第一手的资料,绝对不许转第二手的东西。此外还要有作者的自身的视角,要能够真正客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反映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刘统认为,面对那些歪曲党史的帖子和造谣,深入研究党史、国史是反对虚无主义和反击敌对势力最有力的武器。
“真实”,也是《这就是中国》主创、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认同的关键词。
作为主题出版的新形式,脱胎于东方卫视四档电视节目的“新时代东方书系”在书展首发,从荧屏到出版的融合传播,将节目讨论场延伸到更广泛范围。
“这个时代是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大众需要思想,媒介就要提供思想,以原创性的中国话语,凝聚共识。”张维为说。
他表示,主题电视节目、主题出版要打“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与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我们面对的特定群体——今天的年轻人非常爱国,他们需要原创,需要有温度的语言,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辩论,让读者和观众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或思考走”。
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多年畅销,改编电视剧也受到大众欢迎。孙皓晖说,历史和文明侧面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之一,在《大秦帝国》后,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国家时代》将从理论层面对文明重建作出阐释。
《大秦帝国》书封
孙皓晖认为,文明重建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个文明重建的最大内涵是统一国土和统一文明;第二个是巩固我们民族存在的最大特点,法治社会;第三个大的历史任务就是发展高度的科学技术,把我们在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在这个历史时段争取回来;第四个文明重建任务就是要重新实现高度的战争文明水准;第五个是要完成在中国创建机构均衡的生存方式。”
“这五大任务如果达成,那么我们将在一两百年间重新回到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形态。”孙皓晖说。
令阅读深入日常
去年上海书展推出的“国学七天七堂课”,首次把同一类别图书的阅读活动优选整合为一个系列,受到读者欢迎。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年书展将在此基础上力推10个“七系列”阅读活动,包括“致敬七楷模”讲读会、国学七天七堂课、古今七日话辞书、文学思南七日谈、名家七天谈新作、科普七天院士行、亲子七天童书会、名家七讲下江南、大家相约“中版七夜”、雨果上海七日行。
今年迎来的第九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也将举办论坛、文学对谈、“诗歌之夜”等50余场活动,英国作家林德尔·戈登,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平野启一郎,挪威作家罗伊·雅各布森,土耳其作家艾丽芙·沙法克,中国作家孙颙、叶兆言、宁肯、马原等33位海内外名家将与读者见面。
这些活动让书香弥漫全市各会分场,也走进长三角区域,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实体书店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
就在上海书展开幕前后,一些设计特别的书店也陆续亮相。
图源: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报道称,在业内人士看来,书店的设计不仅要比拼颜值,更重要的比拼内涵,彰显气质美。
“有书、有咖啡、有茶点、有小型画展、有令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还有精心策划的阅读活动。作家与读者促膝交流,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感。”作家沈嘉禄认为,新型实体书店不仅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社交空间,也是大脑的充电桩,心灵的休息站。
读者期盼更高质量更纯粹的阅读活动,期盼书店成为可以交心的阅读和社交空间,对书展来说,这是同样的需求。
围绕图书,书展的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多样,书香在城市延伸的触角才能越来越深入。
今年书展,除了新书首发,与图书有关的艺术首展成为亮点,以图书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开发渐成趋势,这种产业的“延伸”效应都在书展上集中呈现,接受读者的检验。书展既为出版产业的新形态提供舞台,也在供需双方的接洽中激发新灵感、新思路。
每逢盛夏,书展是关于阅读最为轰轰烈烈的表达。对于这座城市细水长流的阅读生态来说,对于出版承载的文化传承使命来说,书展是示范引领,亦是互相成就。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赶书展”不再只是夏天的事,而是贯穿到全年的计划中,融入四季的气息里。
用翻译家、出版人黄昱宁的话来说,这正是上海书展的信念——读书是快乐的事,日常的事,天经地义的事。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澎湃新闻,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