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地标 新探索
面向城市未来的文化活力
喜迎二十大·海上文化专刊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是它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今天,生活和行走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藉由星辰般大大小小的“有形”地标,以及存在于网络上的影响力超越城市范畴的“无形”地标,唤醒并构筑集体记忆。十年来,上海新落成的一个个文化地标,是吸引人们驻足流连、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前行动力的源泉,也丰满了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汇聚光芒,照进历史,激活面向城市未来的文化活力。本期专刊中,我们为你带来这组从多个侧面深度聚焦于“文化地标”的文章。
今天的文章,聚焦沪上文学期刊发展,对刊物而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意味着怎样的变化?“过去的读者与现在的读者完全不一样,年龄结构年轻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及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观察到的,无疑反映出当下文学杂志面对时代和读者不断更新着自己的回应。
文化地标手绘:李卓颖
文学杂志:面对崭新篇章和命题,
汇聚光芒
文 / 张滢莹
■ 专刊页面
位于巨鹿路675号的爱神花园里,走出过无数的文学人物与故事。这里是上海市作协的所在地,也是《收获》《萌芽》《上海文学》《上海文化》等文学杂志的“家”。建筑承载历史,身处建筑中的人则创造历史。走近刚刚过完65周岁生日的《收获》,或许能从中感受到,文学杂志如何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面对着崭新的篇章与命题。
9月8日晚,作为《收获》杂志65周年庆典活动之一,微信视频号“无界文学夜”举行了一场直播,余华、程永新、梁晓声、李敬泽、苏童、毕飞宇、笛安、阿来、贾樟柯、韩少功、淡豹、彭敏12位作家分六个话题进行对谈。整场活动时长四个小时,在碎片化的视频模式中不啻对网友耐心的一次挑战。但活动临近尾声时,仍有许多从头看到尾的网友刷屏感慨:“全程参与了一场文学盛宴”“从没这样彻底追完过一个直播”“谢谢《收获》,谢谢文学”……最终,活动在线观看人数接近230万人次,相关衍生话题、文章和系列短视频的浏览量近亿次,影响力发酵至今。作为《收获》的“无界”新尝试,同期推出的“酒鬼酒·无界文学奖”则将设三大奖项:奖金共计120万元的演绎小说奖、70万元的入画散文奖和70万元的传唱诗歌奖,以文学为基础、以跨界为关键词,发现、培养大胆创新的写作人才、音乐人才、戏剧人才、艺术人才。此前不久,《收获》陆续推出了三款数字藏品:首款文学类数字藏品盲盒“无界”、以作家孙甘露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里四大场景制作的四款数字明信片,以及“生日”当天所发售的杂志创刊号数字藏品,这三款盲盒发售后均迅速售罄,首款数字藏品发售仅25分钟就被一抢而空。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由腾讯新闻、《收获》文学杂志、山魈映画联合打造的第二季文学脱口秀也与网友见面,活动将新生事物脱口秀与积淀深厚的文学创作相结合,在“金句”和“段子”中拓宽文学的边界,探索新形式、激发新思考、创造新价值。
“酒鬼酒·无界文学奖”暨“酒鬼酒·无界漫游计划”希望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表现形式之“器”,重立文学开阔之“道”,在无穷无尽的书写和表意活动中,重新衡量、思考、确认:文学何以是文学
对刊物而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意味着怎样的变化?“过去的读者与现在的读者完全不一样,年龄结构年轻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及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办刊人来说,最明显的是我们面对着不同的读者对象,和不同的诉求。”《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如是说。以上种种,无疑是老牌文学杂志面对时代赋予的新命题、面对新的读者对象和阅读需求时所交出的一份答卷。
自上世纪80年代加入《收获》,程永新在与作家的沟通往来、作品的反复打磨修改,以及刊发后的持续反响中见证了文学的黄金时代,也和刊物一起走出了相对低迷的时期。近年来的发展中,他感触最深的是,变化不仅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文学生态本身的改变:进入21世纪后,中国网络文学、类型文学迅速发展,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到逐渐成熟的阶段后,类型文学与纯文学开始碰撞、融合,许多作家已经突破了自己原有的创作领域,拿出了更具融合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满足原有读者的诉求,也要应对和处理新的文学现象和文本内容,所以现在的文学编辑可能与十年前,或者更久之前的编辑所要做的事情不一样了。”这种不同,是在坚守编辑职责、捍卫文学品格前提下的拓展。在程永新看来,编辑需要有一种审美的宽泛性,也要面对变化了的读者,以自己的工作去适应趋势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这些年才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思维,迅速地做出反应。”
✦
《收获》65周年特展
2016年底,“《收获》文学排行榜”首度亮相。此后每年临近岁末,这份如期而至的文学排行榜都将本年度值得品读和关注的华语原创文学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经过评委评选,上榜作品中既有名家力作,也有新人佳作,一大批文坛新生力量从此脱颖而出。榜单在评委和初选作品范围上都尽量做到多元及扩大视野,包括豆瓣网等在内的网络平台也有作品入选。如程永新所言:“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审美眼光也变得多元起来,希望收获文学榜单可以反映这种丰富性和多元性。如果硬要说‘收获’性,那就是公正、权威,加上一点民间性,这是我们这张榜单所追求的。”
相较于文学的书面文本,影视作品拥有更直观、更具画面感的特性,但正如导演张艺谋曾说“文学驮着电影走”,在迄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拥有坚硬的文学内核,文学是影视作品内容与灵感的重要来源。据粗略统计,刊发自《收获》的作品已被改编为上百部影视作品,与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见面。无论是与“行距”App的合作,还是“收获故事工场”的创立,都是《收获》在线上写作与影视改编方面的探索。如今,一种新的思考也在酝酿中:影视改编权建立在已成文作品的基础上,如果从写作的角度直接介入呢?程永新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用很繁琐、文学化的表达来书写,而是选择更简洁和直接的写法,“我们有没有可能用好这样的特质,设立一个创意写作赛事,专门针对可作影视改编的文本来举行,直接为影视和出版服务?这方面的写作较少被提及,但或许能填补某个环节上的空白。”
✦
《收获》app、今年推出的创刊号数字藏品
对变化中的形势产生思考,并将想法转化成能够一项项落地和实践的举措,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这几乎是《收获》近年发展中的一项日常工作。2021年6月,《收获》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条消息引起读者和文学界的关注:《收获》App正式推出。这个由《收获》文学杂志社自主开发的文学阅读类App,很快就成为许多读者的文学精神家园——从电子书到文学期刊,从作家到作品,App版的《收获》绝非纸质刊物的简单升级,而是以众多个性十足的栏目,旨在打造全新的文学生态。“《收获》App和《收获》杂志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照亮‘华语文学的共同体’。”App开发和运营负责人走走说,“我们希望‘出圈’,希望更多青年读者愿意了解和下载。”
App运行至今一年多的时间,程永新已经看到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为喜爱的作家作品付费阅读,App后台收入不断增长。“尽管现在仍在摸索中,但慢慢地,这个App会越来越有我们的风格和特点,会有更多带着编辑策划意识、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点的栏目亮相。同时,我们也会继续推动线上文学院的进度。”自文学黄金年代走来的人,都懂得改稿会对作品高度和作家成长的重要性。依托《收获》App,程永新希望联合兄弟刊物的编辑共同推动线上线下文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在授课的同时,拓展原本改稿会的时间和地理局限。“在作家推荐、地方推荐的同时,也可以结合赛事和选拔来选出有潜力的作者。形式上也许会类似于在线圆桌讨论的形式,编辑们直接看稿、提出意见,与作者深入交流探讨。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挖掘新人,为我们的文学传承做一点事情。”程永新表示。
沪上文学期刊矩阵
作为一份老牌文学杂志,《收获》的新变有着长久稳定的内核:来自巴金先生“把心交给读者”的初心,以及办“中国最好的文学刊物”的目标。连同扩容增版,以“更文学的厚度”回应时代的《萌芽》;将文学经典与新生力量融合,彰显海派文化魅力的《上海文学》;立足学术本位,探求思想高度的《上海文化》;全面关注中文世界的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的《思南文学选刊》;鼓励和推动当代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丰富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的《小说界》……这些于喧嚣中执守文学现场的沪上文学期刊,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探索着自己的方向。它们汇聚光芒,也如同灯塔,照进历史,也照亮未来。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期刊资料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