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于金华市的磐安县,位于金华市东部,居浙江省地理中心区域,有“浙江之心”之称,昔时是台(州)、处(丽水)、婺(金华)、绍(兴)四州交接地带,目前是金华市唯一与周边三个地级市(绍兴、台州和丽水)接壤的县级行政单位。四周与永康市、东阳市以及绍兴市新昌县、台州市天台县、仙居县和丽水市缙云县接壤。距离杭州、温州、宁波均在两小时以内,属长三角南翼经济区及浙中城市群经济区范围。总面积1196平方千米,列金华市第五位。目前辖两街道(安文、新渥)、七镇(尚湖、尖山、方前、玉山、仁川、大盘、冷水)、五乡(窈川、双溪、双峰、盘峰、九和)。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

磐安县位居浙江中部的大盘山脉的中心地段,为天台山、括苍山、仙霞岭、四明山等山脉的发脉处,也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故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县境南北长54千米,东西宽47千米。域内有称谓的大小山峰达5200多座,其中千米以上的63座,清明尖(青梅尖)海拔1314米,为县域最高峰,有“万山之国”之誉。境内出露地层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复杂,相变剧烈。火山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占全县80%以上。大致可分为喷出岩和次火山岩两种,以喷出岩为多,侵入岩也有零星散布。境内地层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并不发育。县境属中低山为主的纯山区地貌。境内山脉以大盘山群峰为中心,主干线向南北伸展。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2)

尖山镇横路古村

磐安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地形有高山、低山、台地和丘陵等复杂因素,县内不同地段的气温、降水和日照差别很大。多年平均气温为13.9—17.4℃。四季特征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早,无霜期短(200—243天)等特点。高山多雪,并常有低温暗霜。雨量较多,但不同季节悬殊很大,气候性灾害四季多有发生。冬季霜雪冻害、春季容易倒春寒和清明前后暴风雨,盛夏有雷击和高温,伏秋干旱、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3)

高姥(音姆)山旅游区

磐安被誉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森林覆盖率75.4%,境内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和金钱豹、黑麂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磐安还被誉为中国药材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生态龙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香榧之乡、中国高山茭白之乡、中国舞龙发源地、国家生态县。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4)

方前镇鸟瞰

磐安自唐武宗会昌以降,有武状元一人,文进士七十人,武进士六人。南朝神童萧统(昭明太子)曾隐居大盘山,潜心编撰《文选》。宋代陆游在磐安留下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绝唱。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5)

大盘山风景区

磐安县是江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拥有玉山古茶场和榉溪孔氏家庙两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唯一药用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百丈潭和夹溪十八涡等风景名胜。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6)

萧统文化广场

磐安县历史建制

磐安地域历史上分属东阳、永康、缙云、天台、义乌、诸暨、临海等县管辖。今磐安地域,春秋战国属越。秦时分属会稽郡、闽中郡;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北部属扬州会稽郡之汉宁;三国吴大帝黄龙三年(公元231年)东部属会稽(后改临海)郡之始平。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南部属永康县。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北部属东阳郡之吴宁;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属会稽郡之吴宁、永康,临海郡之始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后,东北部属诸暨,东部属临海,西南属永康,中部属乌伤;唐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东部为唐兴县,东南部为缙云县,西南部为永康县,东北部为东阳县;自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分属婺州东阳、永康、处州(今丽水)缙云和(台州)天台三州四县管辖。东阳县曾在今磐安安文和茶场庙分设瑞山、玉山两处巡检司;元、明、清各代隶属关系未变;民国建立后,废府道制,各县直属浙江省政府。民国三年(1914年)6月,又设道制。东阳、永康属金华道,缙云属瓯海道,天台属会稽道,县域分别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浙江省政府划永康、东阳、缙云、仙居、天台五县之边缘山区,设“大盘山绥靖区”,俗称“五平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划缙云县之双峰、金峰等五乡、永康县三乡、天台县飞山乡、东阳县部分都乡为磐安县境。在抗战中的1939年7月1日,磐安县诞生,成为年轻的山区县。时浙江省省主席黄绍竑(广西玉林市容县籍)、法学家阮毅成(宁波市余姚籍)等,根据荀况《荀子·富国》中“则国安于盘石”之句“盘”者通“磐”,“盘石”即“磐石”,比喻牢固不可摧毁之意,取“磐石之安”命名磐安,上报后获得当局批准。1949年10月30日,磐安县解放,县人民政府建立,县城从大盘迁至安文镇。1953年9月,缙云县部分地区划归磐安县管辖。1956年9月,尚湖乡部分地区划归台州市天台县新中乡管辖。1958年,在“大跃进”中撤销磐安县,全境并入东阳,历时二十五年。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磐安县建置,11月10日与东阳县分开办公。其县境除原属磐安县全境外,另划原属东阳县之岭口、玉峰、尖山、胡宅等四乡镇归磐安县管辖。2018年1月29日,浙江省政府批复撤销尖山镇、万苍乡、胡宅乡,合并设立尖山镇;撤销盘峰乡、维新乡、高二乡,合并设立新的盘峰乡;撤销安文镇、新渥镇、深泽乡,其行政区域由磐安县政府直辖。2月2日,金华市政府批复在原安文镇区域组建安文街道,原新渥镇和深泽乡区域组建新渥街道。

磐安县著名人物(一)

卢琰(音衍),五代时期后周忠义大臣。字文炳,原籍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一带)玉川。仕后周,为典检尚书。从太祖郭威治国,“不避险夷,鞠躬尽瘁”。太祖曾为其竖碑太庙,以纪其劳,称其“学精清粹”。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返汴州即帝位。入宫时,见周世宗柴荣之遗孤薪王柴熙诲,意欲杀之。卢琰劝阻,抱回抚养。赵匡胤封卢琰为越国公,卢琰以“柴周大臣,义不臣宋”,携柴荣之遗孤柴熙诲出京,辗转至浙,最后隐居于灵山之麓(即翠峰山,位今新渥街道),仍称玉川卢氏,以示不忘故本。为避赵宋觉察,将柴熙诲改从卢姓,易名为睿,作己第三子,以女卢锦嫁之。卢琰定居后,着力开发地方,延请名师,设立学校,以教化风俗,培育人才,后其九子均列显爵,经繁衍兴盛形成“九支卢”。赵宋虽平定全国,卢琰高风亮节,柴熙诲之事隐而不宣,携柴氏遗孤而奔,存柴氏一线之绪,此乃宋室所忌,故湮(音烟)其史实,其名不扬。明洪武初年,卢琰裔孙卢应主建越国公祠。后人撰《宋越国公传》和《越国公祠记》,载《永康县志》中。

王洪福(1929年—1992年)剿匪英雄。盘峰乡麻车峡村人。1949年5月参加东磐武工队。由于磐安是浙江内陆最后一个解放的县,各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股匪纷纷结集磐安,磐安军民迅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其中王洪福起到重要作用。在武警金华支队磐安中队的荣誉室内,王洪福的剿匪事迹赫然显目。1950年7月,两百多名国民党残匪包围了尚湖区公所,企图抢劫尚湖区粮仓。王洪福带领十几名公安战士翻山越岭前往支援,坚守粮仓三个多小时,击溃土匪五次进攻,成功保卫粮库。王洪福一生多次立功,尤为显赫的是1952年发生在方前的剿匪战斗,成功破坏台湾敌特“括苍小组”的密谋行动。以王洪福为组长的剿匪小组受到华东军区、华东公安司令部的通报表扬,王洪福荣立一等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7)

“剿匪英雄”王洪福

陈天贶(音矿),生于1947年。越剧女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5年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越剧表演班,同年分配到浙江越剧一团任演员。1975年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教,培养的越剧表演人才遍及全省各地,其中不少演员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由其主教的《拾玉镯》、《陈三两》、《打金枝》、《九斤姑娘》等剧目已成为浙江艺校越剧表演教学必修的优秀教材。在教学同时还参与舞台艺术实践。曾于1980年参加浙江省属剧团会演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又参加全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989年参加全省戏剧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获“艺术教育优秀表演奖”。1980年《戏文》杂志第四期以“辛勤的园丁,出色的演员”为题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著有《论越剧新流派的产生》等。其中《架起通向舞台的天桥》获1999年全国中等艺术教育论文三等奖。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8)

“越剧表演艺术家”陈天贶  

王霆,南宋知名武将。出身书香门第,父祖皆为官。少年颖异英发,研读经史,精习韬略,尤工骑射。嘉定四年(1211年)登武举绝伦异等。主考官乔行简(东阳籍)赞“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授承节郎,先从戍边。未几,调沿江制置副使李植幕下,守黄州。淮右兵叛,王霆往招谕之。参谋军政重事,于军事知无不言,特别对江防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谓“用兵不以人数多寡为胜负,惟教习之精否则胜负之形可见矣”。理宗即位,特差充浙江副都监,驻湖州。时潘甫等起兵,王霆往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寻因李全兵叛,犯盐城,攻海陵,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王霆则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每战皆捷,敌见之丧胆,时人称之为“小宗泽”。扬州战后,知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兼沿边都巡检使。枢密院又命节制黄莆后营,弹压诸道军马。时诸路军二十万往收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一带),王霆所部为犄角之势。旋授閤(音何)门舍人,与理宗对策时提出恢复之说,概括为“规抚”与“机会”二论。理宗称其言可采,升武功大夫,出知濠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一带),御赐金带。又命知安丰(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安丰镇),群僚上疏言王霆在濠州,军民方赖以安,不宜外调,理宗又命仍知濠州。会北兵至浮光(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百姓流离奔遁,相属于道,朝议守光州(今潢川一带)非王霆莫属。于是改知光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冒雪夜行,倍道疾驰。至光州,大战于谢令桥,驱逐北兵,光州遂安。督府魏了翁(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籍)以书来谢,以缗(音民)钱十万劳其军。再授閤门舍人,后迁淮西马步军副总管兼淮西游击军副都统。制《论游击军十事》。因与时论相悖,谗者遂起,提举云台观。未几秋防又紧,又授带行左领军卫大将军,充沿江制置副使司计议官。乃撰《沿江筹边志》一篇上之。差知寿昌军,改知蕲州。家谱中记载“淳祐二年(1242年)和川防御使,六年擢观察使。七月,北兵大至,王霆奋然舞刃亲征,不幸阵亡。夫人陈氏秉性刚烈,冲入敌阵,夺夫尸而归”。逝后,理宗谥“贞忠”,遣使御葬,其墓在二十九都螃蟹山。著作有《玉溪集》行于世。

周鸣飞,生于1968年。分子光谱和化学键领域国际知名学者。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应用化学专业,1995年获得复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分子光谱等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硼—硼三键”和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证实了元素 IV价态以及镧系金属 V价态的存在。周鸣飞教授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2004)、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等荣誉。2019年8月,周鸣飞教授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9)

周鸣飞教授

郑皎(1925年—1983年)革命家。1944年毕业于磐安简易师范。1947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接受中共的领导,于大盘乡参与陈伟卿等组织“农民变工队”和“六谷班”等革命外围农民组织,并组织“军政同志会”开展革命宣传。1948年6月,领导进行减租减息活动,后被国民党当局发觉,转移至东阳。12月,共产党领导的东磐武工队成立,郑皎动员原“六谷班”的人员参加,开展武装革命斗争。1949年1月,东磐武工队改编为浙东游击总队第三大队第七中队,参加了解放天台的战斗,接着参加了解放诸暨陈蔡镇、枫桥镇和嵊州石磺镇战斗。2月,东磐办事处成立,扩编为东磐大队,任中队长,3月参加袭击驻扎在安文中宅祠堂的国民党磐安县的一个中队,缴获机枪两挺,步枪二十多支以及一批榴弹子弹,战斗获得全胜。东磐大队扩编为东磐支队,郑皎被派在第八大队(杜锦堂起义部队)任职。4月,为攻打当时的磐安县城大盘,郑皎等四人受支队的派遣先在学田等处布置接应内线。于21日拂晓部队顺利地占领县城,摧毁了国民党县政府,打开监狱释放了政治犯,缴获了电台和一大批武器弹药。7月,解放军金华分区领导主持整编,磐安县大队正式成立,郑皎任大队长。10月,中共磐安县委成立,县大队进驻县城安文镇,宣布磐安解放。郑皎转业后,任大盘区副区长,参加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斗争。1953年在“镇反”和“三反五反”时被错捕,不久释放回家。1981年获平反。

周师锐,南宋武状元。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科武举第一人。自幼博闻强记,潜心于《诗》、《书》、《礼》等古籍。年长后,本意欲举文进士,步入仕途,但事与愿违,几度名落孙山。于是,弃文就武,钻研兵家之学,习练弓马之术。宋朝武举先试孙吴兵法,再试策对与弓马。周师锐不仅精通兵法、且弓马娴熟,当廷策对且口吐锦绣,笔落珠玑,洋洋洒洒万余言,考官真德秀(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籍)看罢,称异不绝,遂置上第,并对人言“此卷即便是参加文举,也一定会被推为首选。”宁宗皇帝阅后也非常赏识,擢为武进士魁首。步入仕途后,官至詃(音柬)门舍人,知徐州,还未上任,又被留为御带兼干办皇城,知英德府。曾两次以副使身份出使岭南,归装不持南物。复出知封州(今广东省云浮市一带),后归林里。至今,东阳市周氏族谱中,仍记有“状元周师锐敕书”四道,“状元公御题绘像赞”,“状元师锐周公碑记”,“状元师锐周公墓志铭”等文字资料。

郭威龙(1957年—1985年)革命烈士。1974年由民办教师参军,复员后续任民办教师。1983年在山环乡(今尚湖镇)黄林坑村校任教。地处偏僻山区的黄林坑,教学条件较差,郭威龙老师以苦为乐,安心教学,热爱学生,在全乡学生会考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乡先进教育工作者、乡教学新秀。1985年5月9日,尚湖镇遭到龙卷风袭击,在校舍岌岌可危之际,郭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抢救学生。当第三次冲进校舍时,不幸遇难。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郭威龙为革命烈士称号。

叶蓁(音真),清代著名诗人。是乾隆年间“江南七才子”之首。幼年记忆超强。十六岁随祖父至绍兴,每天到书肆阅书,通经史诸子百家。曾登越王台,题壁诗中有“可叹兴亡无定局,豢吴即是沼吴人”句,识者料其必将以诗名世。后为周旭祥家塾师,得披阅周家丰富藏书,不问寒暑,几废寝食。精于韵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江浙,叶蓁进《迎銮诗》三十章,帝悦,赐“文绮”两字。居杭州吴山,与江南名士交往酬唱。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京会试,中二甲进士,参加慈宁宫盛典和乾隆帝登极五十年大庆御宴,作《礼成恭纪一百韵》长诗。朝中权臣忌才,留京一年,得不到选用,遂南归居杭州,次年病逝。作诗沿源溯流,不傍一家,亦不避一家,卓然有成。著作有《脱颖编》、《台山游草》、《苇杭集》、《蕙山集》、《古文五卷》等。今存杨云津手订、纪晓岚编定的《十栗堂诗钞》四卷。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上村(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0)

叶蓁诗作

周尚(1898年—1976年)著名水利专家。1920年考取官费留学,与周恩来同时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水利。继进德国诺威尔大学工程科,获硕士、特许工程师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浙江水利局局长。致力钱塘江治理,同德籍总工程师一道,利用飞机测量及精密勘察,制订钱塘江海塘防洪及东、西苕溪灌溉规划设施。1931年,承办杭州闸口电厂基础工程,主持攻克难关,同时现场指导修筑浦阳江湄池段堤埂工程,采用“定桩施工”法解决游土沙层难题。1935年后,历任上海同济大学秘书长兼教务主任、福建南平工务局局长、中央大学教授、北洋工学院院长、农林部顾问、英士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5月后,任江苏省水利局总工程师,长江流域水利规划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并参与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规划设计。后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

曹璟,元末明初抗元志士、著名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为宋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曹诚(元忠)之孙。少年始涉猎史书,博学识治,敦礼修行,有志于世。遵祖“非真主勿妄事”之训,“观世变而不求仕进”。闻朱元璋起义后,民心所向。曹璟谓家人和往来名士曰“此乃真主也!”待机响应。元至正十一年(1351)于胡陈(缙云县壶镇)举义兵反元。元廷派石抹宜孙为浙江枢密判官镇处州,率大军前来镇压,曹璟失利。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克金华,曹璟率侄谒见,并当面阐述形势,条陈治策。被封万户职,遣组义军拨属枢密院耿再成麾下。曹璟率骁骑十八人,屯营于黄龙山招兵买马,民众皆悦从,募兵得万余。曹璟披坚执锐,晨昏操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枢密院判耿再成、参军胡大海率兵取处州。曹璟从之,且进益言,耿、胡即出兵抵樊岭,与曹璟合攻之,连拔桃花岭、葛渡等寨。元处州守将石抹宜孙战败弃城走,遂后处州七县皆下。未几,石抹宜孙复辟处州,攻庆元。再被耿、胡和曹璟等打败,石抹宜孙战死,浙东南大山区均为朱元璋统一,曹璟散兵归民,不留一卒,本人也退身于农田邱壑,筑宝于龙门之下,身号“卧云居士”,称其楼为“卧云楼”。其间好读古书,日诵数卷,以定心息虑。天晴清朗时,则幅巾藜杖,逍遥于山水,“引壶觞以徜徉,飘飘然如野鹤,翱翔于烟霞”。友人方孝孺为其撰《卧云楼记》,金华苏伯衡为其写《卧云图卷》。逝于建文四年(1402年)享年七十有九。义乌朱濂撰有《卧云居士墓铭》传世。

陈世民(1923年—2004)著名翻译家。194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英语文学系,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五十年代任厦门大学公共外语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60年至1984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学报》副主编,外文系编译组组长、厦门大学前苏联问题研究室主任。1978年评为副教授。198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外语翻译专业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74年至1989年担任厦门大学联合国文件翻译组组长。主要编著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学生五用英汉词典》。译作有《老挝史》(上下卷)、《泰国和柬埔寨史》。先后获厦门大学“南强奖”一等奖,福建省科研成果一等奖、福建省辞书编纂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成果二等奖。被录入《国际卓越领导人姓名录》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之列。

陈其蒽(音恩),明末著名学者。少时落拓不羁,四十岁始拜安文陈时芳为师,矢志于学。后讲学于永康五峰书院等,并开设斋会接引后学。讲学辩证至理,整日不倦。当听者困顿时,则继之以歌,咏叹抑扬,使听者感动不已,精神陡振。其学术思想以朱熹理学为核心,且有创新,提出“戒慎”为立身之主,“良知”为治学之本,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八字法。其学生著名者有数十人。明亡后,陈其蒽樵牧,事耕耘,自食其力,丧乱中虽辈妻携子而奔波,仍肩负图书顷刻不离。所著有《蒙训》、《家训》、《小学汇纂》等。

“浙域壤心山江源,古地新隶风景佳。绝美曼妙清静水,引得放翁不惮遐”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