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简介(8百年前连邢台威县都归它管)(1)

(刘春林)石家庄市井陉县与邢台市威县相距150余公里,前者归石家庄市管辖,后者为邢台市所属,两者似不该有渊源瓜葛,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一度被捆绑为近亲兄弟县,而捆绑者即为井陉古威州(作者按:称“井陉古威州”自知不妥,为区别四川汶川县威州不得而为。历史上曾有人将汶川之地以为井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其错大概就错在同名威州)。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简介(8百年前连邢台威县都归它管)(2)

宪宗二年(公元1252),“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元史》),仍领井陉、洺水两县。此年尽管州治地变了,归属路变了,旧有的区划管理并没有变。而改变这一奇特的区划管理已至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该年四月威州“降为县”(《明史》),其治所所在的洺水县改称为威县,属广平府,井陉也走出了被遥控管理的境地,归属正定府。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简介(8百年前连邢台威县都归它管)(3)

东汉刘熙在其所著的《释名》一书中说:“郡国之名,取号四方,县邑之名亦如之。”我曾以此理论威州之名的由来,困惑不解,后见创修于明成化年间的《广平府志·封域志》有“井陉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之释,方悟,既悟出了威州名称的由来,也对存在了130余年古威州奇特的区划管理有所悟。古威州的区划管理史所罕见,但其间不无历史推进的必然性,在宋金的“靖康之役”中,宋朝军队之所以能够与女真军队顽强抵抗,其借助的自然是“山之阨塞”。金取之,入主中原,这不能说不是金将当时仅有8310户的贫穷小县升为州郡,以昭示其军事地位之高的自然表露;而洺水为“河之津要”,与中原得失唇齿相依,这大概就是国趋安平之时,州治迁徙于此之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