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刊记者了解,为了保护南极环境,“雪龙号”将重油更换成了轻油,并且开始在生活区全面禁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卓琦/上海报道

“去南极!”

几年前,李红荣跟朋友说自己想去南极时,“大家都觉得我疯了”,然而2013年她确实去了。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IAATO)最新统计,2013~2014年度,世界各国到南极旅游的总人数为37405人。其中,中国登陆南极的游客人数是3367人,是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排名第三的国家。然而,在几年前,IAATO甚至没有单独统计过中国的游客人数。

去遥远的南极,变得越来越流行。

畅游南极不是梦

怎么才能去南极(南极怎么去)(1)

打开搜索引擎,南极旅游的广告随处可寻,报价从六七万到十几万元不等。早在2005年,分别有两家北京与上海的旅行社推出过南极游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搁置。直到2007年,国内才有第一条正式成行的南极旅游线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南极行程。2015年6月,胡润研究院与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ILTM Asia)联合德迈国际旅行机构等3家高端旅行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南极旅游热度在持续上升,2014年,年人均旅游消费20万元以上的中国超级旅游者,其出境游主题以休闲度假和极地探索为主,分别占60%和28%。

德迈国际旅行机构极地项目经理赵喜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目前市场上操作南极游活动的旅行社越来越多,但真正有资源、有实力的只有几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起,30年来中国在南极的活动主要都是国家组织的科学考察,“随着大家收入水平与消费意识的提升,尤其在北上广和发达的二线城市,高端旅游的需求变得显著,去南极体验、探险的人越来越多。” 赵喜坤说。

他说,去南极的人更多的是家庭、夫妻出游,另外,80后、年轻企业家、退休老人等群体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助理、泰山站站长、昆仑站站长魏福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每年中国长城站基本要接待700~800名中国游客。

据本刊记者了解,南极旅游主要有东西两线,西线经南美到南极半岛,占总旅游人数的90%以上。东线主要经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南非到威德尔海、罗斯海附近海域和大陆。

赵喜坤透露,西线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是最合适的线路。南极半岛最易达、耗时最短,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冰川景观,独特的动植物、冰川、峡湾、企鹅、海豹在南极半岛都可以寻到。

几年前,中国企业家王石曾完成“徒步一纬度”,即从南纬89度徒步走到南纬90度,抵达南极点。“到达南极点,一般是探险家、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选择”,赵喜坤说,对于普通游客来说,这种体验并不好,旅程艰辛,而且深入到南极大陆后,可以看到的景观和动植物都过于单调。

从旅游方式上来说,既可以采取空中鸟瞰,也可以搭乘飞机直接到南极陆地游览。但从性价比、体验度上来说,几乎97%以上的游客还是选择乘船游览。

专业人士建议:不怕苦、不怕死

怎么才能去南极(南极怎么去)(2)

李红荣的南极旅游线路就是南极半岛游,在行程确定之后,朋友问他最多的问题是:“安全吗?要做什么准备?”

李红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去之前,她对南极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于有关南极的几部电影。撞击冰山、暴风雪、掉进冰洞,各种可怕场景,她都想过。

但这些情况,在专业的科考队员看来,都是“工作”遭遇的场景。

南极科考船“雪龙号”船长赵炎平近日在上海安利体验馆的南极科考分享会上说,去南极,要不怕苦、不怕死。赵炎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更多时间他们对家人只是报喜不报忧,危险不说,只分享开心的事情。

“野外工作具有不可预知性,虽然我们没有在现场出过人身事故,但曾发生过外国科考队队员掉进冰缝的事情。”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汪海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南极的海冰随着时间、季节复杂变化,将“雪龙”船上大量的考察物资、设备安全运到科考站,是我国每年进行南极科考时都要面对的难题。

魏福海告诉本刊记者,南极科考站每年的越冬时间基本保持在12个月到17个月之间。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伴随着科考队员的除了工作的焦虑,还要忍受孤独、思乡这样心理上的折磨。

每个科考队员在行前都需要进行一系列培训,其中有一项就是心理辅导与测评。“我们会请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对队员作出评价,考察其适不适合越冬。”魏福海说。

汪海洋也补充,“极地考察不是靠某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协作。但一个人的心理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现在我们对队员的选拔要求越来越高。”

南极内陆科考队每年7、8月份还需要在西藏进行高海拔适应训练。“由于内陆站条件艰苦,昆仑站海拔4000多米,科考队员需具备一定的高山适应能力。”魏福海说。

普通游客并无特殊的身体要求

与科考队员的严格选拔不同,普通游客的南极之旅较为轻松。赵喜坤接触到的去南极旅游的客人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78岁,甚至还有坐轮椅到南极的客人。“对于游客来说,南极旅游对身体要求并没有特殊门槛。唯一可能需要担心的是你会过于兴奋,睡不着觉,因为南极空气的含氧量太高了。”赵喜坤说。

赵喜坤介绍,每艘去南极的游船都要经过许可,并且船上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探险队员。这些队员都是大气、地质、海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李红荣向本刊记者描述南极之行时,用了“三惊”来形容,“惊讶、惊叹、惊喜”。十几万元的花费在李红荣看来,物有所值。

再被问及南极旅游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李红荣认为是穿越德雷克海峡。两天的穿越时间,每个人基本都在晕晕乎乎中度过,一个大浪打过来,桌子上的杯子、盘子噼里啪啦掉了一地,防滑垫根本不起作用,而邮轮走廊里准备的呕吐袋越来越少,餐厅、讲座等活动也见不到什么人,大家都猫在房间里休息。

两天之后,真正进入南极地区后,一切不适随之消失,每个人都在兴奋中满血复活。

环保要求高

《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报告显示,吸引这些中国超级旅游者前往南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地奇妙壮丽的自然景观,其比例达到49%。其次是罕见的动植物风景(19%)和行程新奇刺激(17%)。

然而,拥有独特自然风貌的南极,生态极其脆弱。这是人们去南极旅行饱受争议的主要话题。

为了保护南极敏感的生态和环境不受到旅游者的破坏,IAATO每年都会对开展南极旅游的船只、飞机、旅游方式、旅游人数等进行统计。“南极旅游是一个稀有资源,每年去南极有多少艘船,每艘船的船期是多少,都是严格控制的。”赵喜坤说。

IAATO还制定严格的探访规定。比如,禁止载客超过500人的船只在南极登陆,每个地点每次只能有一艘船只登陆,每次登陆的游客应限制在100人以内。登陆的岛屿也有明确限定,主要集中在南极半岛附近,数量十分有限。游客登岛时,距离企鹅不得小于5米,如果企鹅正处于换毛期或者孵蛋期,这个距离要扩大到10米。

游客在上船后都会被要求去听一场关于南极旅游须知的说明会,并且每人都要签字确认。如果在旅行中发生了破坏环境的行为,游客会在之后的行程中被禁止登陆。

另外,船方在游客上下船前都会对他们的鞋子进行清洗、消毒,确保不把任何物种带到下个岛上。而登陆南极时,探险队会划出游客规定的活动范围和行进路线。

据本刊记者了解,为了保护南极环境,“雪龙号”将重油更换成了轻油,并且开始在生活区施行全面禁烟。

虽然中国游客前往南极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从2005年至今,美国一直是南极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平均能达到一万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