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的动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社会性”。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最终,使得氏族社会得以出现。
那么,你知道氏族社会具体是指什么吗?
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制,称父系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的学名是“氏族公社”,是因为血缘关系连系在一起的社会团体。在一个氏族里,十几个有着共同祖先的人生活在一起,一起住,一起劳动,一起受到“外婚制”的影响,但是,同一个氏族之间的人,是不能结婚的。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知的不断提高,人们制作出更合手的工具,改变了低下的生产力,使得人们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觉因为血缘关系凑在了一起,形成了“氏族”,人类标志性的进入到了“氏族社会”。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女性可以生育,抚育孩子,是主要的社会生产力,便围绕女性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
到了末期的时候,主要生产力变为了男性,便围绕男性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一个氏族有同一个女性祖先,她们是通过母系的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她们有氏族首领,一般这个职位由女性担任,氏族首领则有着平均给成员分配氏族财产的职责。
在母系社会里,孩子都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红山文化,都是母系氏族的遗迹。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负责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管理经由农业、畜牧业获得的食物,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纺织业,还要生育照顾孩子。
在当上氏族首领以后,氏族首领更是增添了管理氏族内部杂物的责任。在氏族内部发生了纠纷,氏族和别的氏族之间发生纠纷时,作为氏族首领则负责调节矛盾纠纷。这期间,一旦发生任何事情,都由女性来解决,男性不得干预。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都生活在一起,他们搭建的房子有大有小。大房子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居住的,当然,氏族谈论大事的时候,也在大房子里,小房子则是由妇女和她在外族的男人相见时居住的。
并且,每个母系氏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死了以后要埋葬在一起。哪怕是外面氏族婚配的男子,在死了以后,都要葬回自己的氏族墓地。
母系氏族流行把图腾当作信仰,原因是:她们觉得动植物和氏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和氏族有着血缘关系的动植物比她们更早,所有,算是她们的祖先。以至于,她们信仰的图腾以氏族始祖的形象出现。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财产、牲畜,还有发明的工具,这些固定财产都是集体所有的,谁也不能侵占集体的财物。但是,可以在母系之间传递,一般是祖母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而且,还可以传递到外面的氏族。氏族成员们需要一起劳动,且由氏族首领平均分配这些劳动成果。但是,氏族首领本身是没有什么特权的,如果,氏族首领做的不够好,那么,她还有着被罢免的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的旧格局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母系亲族。所谓“母系亲族”,就是缩小版的母系氏族。
到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男性,在氏族里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使得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这就意味着男性的权力开始大于女性。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都是研究父系氏族文化的重要史料。父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下形成、发生的变革,这说明:采集经济已经不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男性也不只是在捕鱼狩猎领域发挥着可有可无的作用。
男性在生产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大,社会的重心开始向男性偏移。在父系氏族社会里,所有的规矩都和母系氏族社会相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男子和女子结成婚姻形式以后,男子跟随女子在她们的氏族里生活,孩子生在女方就跟着女方,理所当然不会重视自己的父亲。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和女子结成婚姻形式,女子跟随男子到他们的氏族里生活,孩子生在男方就跟着这边氏族里一起生活。
在父系氏族社会,懂得的东西多了,大家发展好了,就使得劳动成果逐渐出现了剩余,不再由氏族首领进行平均分配。一些人由于占据他人的劳动成果,渐渐的走向了富裕,与此同时,他们在占用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再去奴役别人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出现。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便逐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特权阶级社会了。
在特权阶层社会中,存在一个经济和政治上占支配地位的特权阶层,而且特权阶层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阶层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封闭性和非流动性。被统治者无法向上流动。他们要么诉诸沉溺于宗教,要么反抗特权阶层的统治。被统治者的反抗往往会触及乃至颠覆社会结构,因而具有激进属性。在这种特权阶层社会中,社会革命则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途径。
参考资料:
【《说文·女部》、《黎歧纪闻》、《两极世界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