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 | 玉器 | 瓷器 | 杂件 | 修复 | 科鉴 |
| 收藏爱好者线下交流阵地 |
//////////
釉里红跟其它瓷器不一样,首先它跟青花不一样,青花从元代开始就一直没有间断,但釉里红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有好多时期它是不烧造的,所以我们就了解不够深。
很长时间里我们对釉里红都有误解,因为从烧造起它一直是断断续续的。
元 釉里红转把杯高10cm,口径7.7cm,足径3.8cm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仔细研究起来,还略早于青花。釉里红的废品率大大地高于青花,这就是它为什么少的原因。釉里红在元代的时候不能说是已经完全成熟,所以在历代出土当中釉里红数量是比较少的。
比如我们建国后比较重要的一次出土,就是元代的高安考古发现里,釉里红只有几件,建国以来元代釉里红出土都是非常少的。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关于釉里红废品率为什么这么高,我们得先解释一下瓷器烧造的时候有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一般来说气氛就两种,一种氧化,一种还原。氧化是通过烧造的时候开着炉门,使得氧气能充分的进去。还原就是闷着火,北方就叫“把火封了”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釉里红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以铜为呈色剂,温度稍高就会失败,就会飞了,就是颜色没了,温度一低就呈黑色,也失败了,非常不好看。
这个温度之间差额大约只有10度,但它是1300度的高温下,1%的温差都不到,而且当时没有温度计,所有的窑工都是凭眼睛去看这个火,来控制的。大部分人都能通过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但是你要在1300多度那种惨白的火光里,看出那一点点的温差来,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具有非常丰富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这1%温差就决定了釉里红的生死。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元代是釉里红创烧的时代,因为失败过多,导致它不能发展。我们知道,在做事情的时候一次失败我们是不怕的,你会继续实验,你会继续获得它的成功,但你老在失败,你就容易放弃。
釉里红是以它特殊的色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历史上只有元代、明永宣时期、清康乾盛世这三个时代,充分地烧造过釉里红,其它时期非常罕见。
我们近些年出土的有一件很非常重要的元釉里红,2002年内蒙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大批瓷器,数量非常大,其中完整及可以复原的有7000件,囊括了当时就是元代当时几乎所有窑口的瓷器,除了吉州窑没有发现,其它的比如北方的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南方的龙泉、景德镇、建窑,都有发现。
集宁路历史上是个瓷器的集散地,考古发现主要是日用瓷,但是在那儿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釉里红玉壶春瓶,非常漂亮,红色面积占到了大约40%。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釉里红是一种观赏瓷,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装饰,不是有意识的, 色斑是甩在上面,不是按照某个图案画上去的,这是釉里红装饰的一个手段。
一开始釉里红并没有用它主动地装饰一个纹饰,而是用它的色泽来说话。
我们现在知道集宁路主要是为日用瓷市场,像这种釉里红玉壶春瓶这种观赏瓷的数量是非常罕见的。
这个瓶子风格非常奔放,和后来用釉里红去绘画的有明显区别,并且在当时景德镇瓷器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
集宁路遗址的位置,在内蒙草原的南部边缘, 历史上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一个相接点。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加强了对外联系,这就导致了中原的瓷器向游牧方向去游动。
元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高20.5cm,口径6.3cm,足径6.8cm
我们知道,瓷器是易碎的,在游牧民族里是一个不方便的器皿,其抗外力绝对不如金属器和皮具,但它有一个相对价格的优势。
游牧文化跟农耕文化一直有一种潜在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在经济因素的面前都会退缩。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主管瓷器生产的机构,后来也算是中国唯一一个专营瓷器的机构:浮梁瓷局。
釉里红在元朝是个创新的品种,它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内蒙的市场,说明它还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由于釉里红烧造难度大,废品率高,所以价格就大大的高于青花。
在过去的收藏中,釉里红的价值一直是青花的10倍。当时的市场不象现在这么开放发达,信息也不发达,所以是很难看到的。当时琉璃厂有个文物商店刚开张,其中官窑瓷器比如明清官窑就卖几百块钱,当时也是很贵了,但是釉里红要卖到上千块。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2004年美国旧金山拍卖行拍了一个洪武大盘,48公分,创下了570万美元的世界纪录。这个盘子是偶然发现的,盘子的主人是卡里斯勒女士,她非常爱旅游,也特别爱收藏中国艺术品。
她在1900年到1925年期间三次来到中国,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她也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买了这么一个釉里红的大盘。她的父亲19世纪在美国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快递公司快马快递公司,因此她的家底也是非常殷实的。
因为这个盘子很大,所以她就用它来吃海鲜,这一吃就是近一百年。这个盘子胎比较厚,她们家在使用的时候也非常小心,没磕磕碰碰,所以保存得非常好,老太太去世多年后仍然还在使用。
她们家族显然是不知道这个盘子的重要性,偶然性的被拍卖行发现,结果拍出了一个历史的高价。这个盘子为什么这么贵,原因首先是元代的瓷器尺寸比较大,影响到洪武时期瓷器的尺寸也比较大,这个尺寸就决定了它的一个价格。故宫也收藏有类似大小的釉里红瓷盘。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高8.6cm,口径45cm,足径22.1cm
这事就很有意思了,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盘子是很宝贵的,但对于卡里斯勒女士本人来说,她是喜欢中国艺术而买了这么一个盘子使用,经过一百年后,卖了这么多的钱,惠及后人。
俗语说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收藏的乐趣有时也在这里。我们收藏一个东西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值钱,当它值钱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快乐,反而比我们预想的更快乐。
有人认为红釉和朱元璋本人有极大的关系,故宫的洪武瓷器有100多件,80%都是釉里红。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
洪武期间釉里红是要多于青花的,原因大约有三条:第一条是红色是改朝换代后表示正统的颜色。第二个是红色在五行学说中主南方。朱元璋发迹于南方,所以红色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吉利的颜色。第三条是朱指红色,洪武的洪与红谐音,朱元璋历史上参加的又是红巾军,为了强调正统,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反而多于青花。
明洪武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高33cm,口径8.8cm,足径11.3cm
到了宣德时期,釉里红瓷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了,它彻底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期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与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上升至较为高雅的境界。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釉里红工艺明代后期几乎失传,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
清雍正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时期釉里红的制作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温釉下铜红彩料的发色效果,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稳定,鲜艳明丽,纹饰精致,线条细劲清晰,与青花配合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康熙早期釉里红的色调将深浓与 浅淡两种,深浓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明代宣德时期的水平。
清雍正 釉里红波涛白龙纹带盖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和乾隆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在雍正、乾隆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熙时更为精细,器物呈色稳定,色调红艳。御窑品种有“一仿宣德宝烧,三鱼、三果、三芝(灵芝)、五福(蝙蝠)四种。”
清乾隆 釉里红云龙纹玉壶春瓶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更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同呈色鲜亮艳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