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市区以东的海域中(北纬27°36-40ˊ、东经121°07-13ˊ),有一个陆域面积仅1.97平方公里的海岛。因为岛的形状似麂,加上地处平阳南麂之北,故名北麂。北麂几百年来的兴衰变迁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北麂鸟瞰 苏雄/摄
自古为海防重地,明朝开始有驻兵
在北麂民间有一个传说,说北麂岛是古时东京突然沉陷,仅剩的部分形成的,所以有“东落山”之称。其实,这不过是美丽的神话。据《读史方舆纪要》、民国《瑞安县志稿》记载,北麂岛一名北岐山,又名东洛。
北麂地势险要,小岛回环,自古为海防重地。北麂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早在元朝,政府就开始对北麂、南麂等近海岛屿实施管辖。明永乐三年(1405),朱棣遣三宝太监郑和率舟师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9年,一次都没落下时称东洛山的北麂。《郑和航海图地名索引》:“东洛山,据图,东洛山在温州港外,南巳(“巳”应为“己”之错)之北,不见今图。”
《郑和航海图》中的瑞安东洛,即北麂
到了明朝中期,政府开始派兵常驻北麂、铜盘等岛屿,协助渔民守卫岛屿,抗御倭寇。到了明末清初,就有福建人来岛上捕鱼谋生,瑞安仙降、马屿、高楼等地和平阳等近邻大陆的农村人因生活贫困也来到岛上当起了渔民(他们称海岛为“下洋山”)。民族英雄郑成功起兵海上,曾派部将在北麂岛练兵,留有九十九堆等遗址。
走私商队“逼上梁山”,海上贸易风起云涌
清乾隆、嘉庆间,浙闽武装走私商队首领蔡牵曾踞北麂岛等以抗清军水师,长达二十多年。今岛中之大小较场,东、西水门等名称,均蔡牵所署。那么,蔡牵为什么要组织武装走私商队呢?原来这是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逼出来的,是古代版又一则“逼上梁山”。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廿二年(1683年),清廷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将北麂等岛居民强行迁返大陆,沿海岛屿被辟为“无人带”。平定“三藩”后,清廷于康熙廿三年(1684)宣布解除海禁,开放海上运输与贸易,渔民们陆续回到北麂岛重操旧业,温州、瑞安、平阳三地海关每年应征税银达一万多两,说明当时海上贸易往来相当频繁,对外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乾隆廿二年(1757)清政府重行海禁政策,并设置种种禁令限制对外贸易。于是,为对抗清朝统治者的反动政策,海上与内陆的商人联合起来,秘密组织海上贸易,向南洋各地输出所需要的中国产品,将越南及南洋各地土产贩运到内地以济商人销售。于是,东南沿海就产生了多个走私商队,其中最大的是福建蔡牵为首的和广东朱濆、朱渥为首的两个帮。
那时,蔡牵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起浙江定海,南至广东、越南,中心区域则在浙南闽北洋面,北麂岛、南麂岛都是他们的重要落脚点。他们与内地商人联合进行的海上贸易活动,给沿海地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然而,清政府却对他们采取坚决镇压的政策,迫使他们不得不武装起来,在东南海上流动作战,与清军水师展开长期的武装斗争。
直至嘉庆十四年(1809)八月,他们在台州渔山洋陷入重重包围,几经战斗,退至温州外洋时因坐船被击沉,蔡牵与妻、子皆死于海上。随后,朱渥等亦相继投降。至此,海上两大武装商队被歼灭,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国策终于落地,从此把中国引进了被动挨打的落后境地。蔡牵一家罹难后不过3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就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百年屈辱从此开始。
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1912),有福建人来岛上捕鱼,平阳、瑞安近海地区人为避苛捐杂税或因生活贫困也到岛上谋生当起了渔民,此为现代渔村之始。搬迁到壳菜岙与单昌岙的渔民多属福建、平阳、洞头人,以闽南话为方言,故民俗与闽南一带相似。大岙、小较场、关帝山、下岙的住户则多从瑞安马屿、平阳坑、高楼迁徙而来,民俗自然与瑞安一带相同。
人民武装建立政权,海岛北麂迎来解放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温州、瑞安等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国民党军退守浙南沿海岛屿。在北龙、凤凰山等岛屿解放后,中共瑞安县委立即派员对国民党北麂守军进行劝说与谈判,引导他们于10月9日向人民解放军驻瑞部队与吴步定、孙宝奶、吴顺钏等带领的北麂民兵缴械投诚。接着,瑞安县委迅速建立了中共北麂乡委和北麂乡人民政府(包括北龙,归属莘塍区),组织民兵保卫渔民和渔业生产。
1950年3月31日晨,盘踞在大陈、坡山一带的国民党军19师0712部队400多人,配备6挺轻、重机枪,两门小炮,乘16艘大小帆船,袭击北麂岛。北麂民兵在壳菜岙山头设下埋伏,迎头痛击国民党军,在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击毙30多名国民党军官兵后,终因援军不至而被迫撤离北麂岛。北麂岛重新落入国民党军之手,白色恐怖顿时又布满全岛。
第二天,即1950年4月1日,国民党武装头目威逼全岛人到大岙“开会”,借机将115名男丁抓起来,押上一艘船只,运往大陈岛充实军队,后带往台湾,导致北麂许多家庭妻离子散。这一天从此成为几代北麂人刻骨铭心、无法忘记的悲情之日。
7月30日,人民解放军海防部队歼灭了岛上全部国民党残余武装,重新建立了人民政权。
1953年,北麂岛上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撤离北麂岛后不久,国民党残部趁机窜到北麂,又一次占领了北麂岛。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发起一江山之役,一举击溃国民党守军,解放了一江山岛。之后,国民党军残部于2月初匆忙逃离大陈、北麂、南麂岛。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进驻北麂,北麂岛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里,屹立在祖国的海岸。
北麂建制几度变迁,“海上花园”未来可期
北麂灯塔 陈关杰/摄
重建人民政府后,党、人民政府和驻岛解放军指战员一边组织渔民发展渔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北麂,一边警惕地守卫着北麂岛。北麂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1990年代,北麂渔业生产迎来鼎盛时期,北麂海域有数百艘渔船作业,在岛常住人口2万多人,北麂一度被誉为“小香港”。
作为瑞安唯一的海岛乡,北麂乡的建制也几经变迁。
民国十三年(1924年)属瑞安县海岛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瑞安第一区(后改名塘下区)海岛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属塘下区海岛乡。
1949年10月建政,设立北麂乡(管辖范围包括大北列岛),归属莘塍区;1950年8月分置北龙、北麂乡;
1955年建立北麂区,辖北麂、北龙乡,划归洞头县管辖;
1957年8月重新划归瑞安县;
1958年11月归瑞安县城关公社,称北麂管理区;
1961年改建为北麂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北麂乡。
2012年,北麂乡被撤,并入东山街道,设北麂工作片及社区。
2016年1月,北麂乡人民政府重新建立。
至当年9月底,户籍人口4220人,常住人口约600余人,辖海利、立公、东联、壳菜岙、下岙、关帝山6个行政村。几年来,北麂乡党委、政府以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为抓手,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复兴渔业特色产业;紧扣“魅力小镇”主题,发展集休闲渔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海岛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海上北麂风情渔村的旅游品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瑞安“海上后花园”。
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有瑞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有北麂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努力,北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主要参考文献:
1、《清史稿》(中华史书精典系列·简体横排标点本)
2、民国《瑞安县志稿》
3、《浙江革命斗争故事》之《老交通员》
4、《温州地方史稿》张镇中
5、《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6、《辞海》第6版
7、《云江举要》林晓
美编:小叶
审读:何光明审核:欧兴俊终审:邵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