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注重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包括人体的防护,如穿衣戴帽穿鞋等等,这些除了御寒防热之外,还有保护肌体不被损坏之功能,如脚下的鞋子。

人类最早的鞋子应该是草鞋和兽皮的鞋子,穿在脚上可以御寒和防扎防磨,及至到了有纺织布匹出现之后,人们才发明了布鞋,而布鞋却后来居上,成为了鞋中的主流。

《说文·履部》:“屦(jù),履也。”段玉裁注引晋·蔡谟曰:“今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屦本为动词,是踩、践、着鞋的意思,后用作名词,即鞋之前称。《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屦霜。”古代的屦,是用麻、葛、皮等制成。汉代以后,弃屦而称为履。履,汉代以后对鞋的称谓,逐渐成为鞋的总称。

古代制履,质料主要有三大类,即草葛、皮革、布帛。草葛履是以蒲草、稻草、葛藤等为基本原料,碾、搓、编织而成。皮革履是用兽皮缝制而成,生皮制履称革鞜(tà),熟皮制履称革鞮(dī)。布帛履是以麻、丝、绫、绸、缎、锦等织物缝制而成。

过去落后年代,人们穿的布鞋都是家家户户人工缝制的,而且都是自家的女人做的活计,市面上虽有少量卖的,但是不是社会的主流。这就需要每个家庭的婆娘,都必须具有会做鞋的技能,也包括未出阁的女孩,否则你出嫁后不会做鞋,那就是巨大的耻辱。

早年农村,一般的家庭普遍六、七口人之多,如果每人每年需要一双鞋,就需要家里的主妇做六七双鞋,如果每人需要一单一棉两双鞋,那么就需要主妇做十多双鞋,每双鞋的工艺都是很繁杂的,那么光做鞋这一项,就是妇女们非常大的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也赶上了穿布鞋,虽然这个时代已经流行了胶鞋,但是基于农村的传统,许多家庭的妇女还在做布鞋。我也见到了母亲及其他家庭的妇女们缝制布鞋的全过程,虽然时隔几十年,但今天仍记忆犹新,今天在这里做个回忆。

做底;打袼禙(gē bei

制作鞋底需先打“袼禙”。袼禙是用糨糊将棉布一层层粘合而成。用面粉熬成稀稠适宜的糨糊,涂抹在木板(有的用饭桌代替)上,将棉布拼接糊在木板上,如此将3层~5层棉布粘合在一起,置于阳光下晒干。打袼禙,农家多用拆洗的旧布,粘合时层与层之间的拼接缝要错开;避开阴雨天,以免无阳光晾晒发霉;不用布面光滑的绸缎。

粘底子

第一步,先按鞋底纸样剪袼禙。剪袼褙再分两步,先划线“荒底子”,即略大于周边线剪下;再“窠底子”,即按线准确的剪齐,此步又称“开底子”。每一只鞋底备3层~4层。第二步,用新平纹白布(我们常用现成的白色“寸带”),与经纬均成45°夹角,斜向剪成宽6分左右的鞋掩条,这叫“掩边”。第三步,用糨糊将这些掩边、包裹的袼褙粘合在一起,其中后跟夹在4层中间的跟部。粘好后的鞋底放在热炕头,上压重物煲干,不能日光晒,以防变形。

纳底子

煲干的鞋底用线绳或麻绳密密地纳上针脚或图案。纳底子的麻绳要用纺车纺,东北地区多用“波棱锤”纺制。用白布全包有缩进的一面为正面,需纳出匀称美观的针脚或图案。一般在缩进层的范围内,先圈一圈针脚,再从鞋尖一端起头,用针锥从正面扎眼,从反面进针起头。纳底子讲究锥孔要正,针脚要匀;疏密得当,勒得要紧。一般脚掌和脚跟部分针脚细密,脚心部分针脚可以适当稀疏一些。有的脚掌、脚跟部分纳出疙瘩,即线绳到了正面,系一个疙瘩再穿入反面。带疙瘩的鞋底防滑、耐磨又好看。姑娘出嫁摆笸箩的鞋,或给新郎做鞋,多精心纳出各种图案。线绳的接头不系疙瘩,用绳压绳的方法将绳头压在鞋底反面。

纳底子是个功夫活,许多妇女会利用仅有的时间,许多老照片和影视剧中有这些镜头,哪怕开会、聊天、哄孩子的时间也来纳上几针。我十几岁半大小子时也帮妈妈纳过鞋底,鞋底的针脚需要整齐划一,大小一致,松紧度一致,先用锥子扎眼,然后递针,再用麻绳绕锥子把缠几圈勒一勒紧,再进行下一针。通常称纳好的鞋底为“千层底”。

布鞋工艺主要分鞋帮,鞋底两大部分,分别制作,最后再合成叫“上鞋”,合在一起共三大工序。

缝鞋帮

下料;根据鞋的大小,会先剪出“纸样”,然后将“纸样”铺在布上划线剪好。鞋帮的面料有多种,家机布、小卡奇、大卡奇、斜纹、重礼服呢、条绒、呢子、缎子等,因经济条件和时代的不同而异。男鞋多用黑色,女鞋过去用的颜色多种多样。鞋里儿一般用白色平纹或斜纹棉布。布鞋分单鞋(夹鞋),棉鞋,有不同的缝制过程。绣花;绣花鞋的鞋面先依样画出图案,先绣花后裁剪,为的是方便在花绷子上绷紧面料,容易绣花。设计的花草鸟虫图案绣好后,再依样剪下鞋面。猪鞋、虎鞋等带装饰的各种童鞋,一般是先裁剪,后绣口、鼻、眼等,再缀耳朵、尾巴。

絮棉;做棉鞋,鞋面、鞋里剪裁好后,开始絮棉花。将鞋里儿或鞋面儿(鞋面儿则正面朝下)平铺,向上面分层絮棉花。所絮棉花要厚薄均匀。絮好后,将鞋帮的另一面覆盖,把棉絮压实。夹脸棉鞋,除上述絮棉方法外,还可以装套。棉花絮在鞋里儿上,以稀疏的针脚“引”(方法缝衣部分有述)一遍,棉垫和棉鞋帮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鞋套,装入绱好的鞋中,鞋套以细密的针脚缝在鞋口上。

纳帮;洒鞋、水鞋、水袜子均为夹鞋类,里儿面儿两层要以细密的针脚缝在一起,此类又称为纳帮鞋。云子鞋属棉鞋类,里儿面儿之间絮好棉花即纳鞋尖、鞋跟的云子。纳云子是用线依照事先设计的图案将面、棉花、里连在一起,纳出云子图案。

掩边;用鞋掩条把布料裁剪的毛边(缝合部分除外)包裹起来,以达到美观耐用的目的,称掩边。上边即鞋口,一般用黑色掩条,也称“掩鞋口”。先把掩条反缝在毛边处(围一圈),然后裹向里面,包住里儿面儿两层,再将掩条的毛边向内折,掩条与鞋帮缝在一起。针脚要细密,里儿面儿毛边掩藏在卷起的掩条下。明上鞋,鞋帮与鞋底连接处也需掩边,一般用白色掩条,以达到和鞋底颜色协调一致(反上鞋下面不掩边)。掩条裹向里面,不用回折即可缝合,因为上鞋后,掩条的毛边不露在外。装套棉鞋,掩鞋口时,鞋掩条只裹鞋面,不需回折即可缝合。

上鞋;把鞋帮缝合在鞋底上,称上鞋。上鞋分明上(大上)、暗上、翻上。暗上也称窝帮上。

五眼鞋、偏带鞋、相巾鞋、方口鞋,一般都是明上。明上鞋帮上针脚露在外。

洒鞋、水鞋、水袜子、夹脸鞋等纳帮(硬帮)鞋,一般都是暗上。暗上的针脚在鞋里边。

软帮的圆口鞋、尖口鞋,一般是翻上。所谓翻上,是先把鞋帮翻过来,套在里面朝上的鞋底上,然后行针上鞋。上完鞋,再先翻跟后翻尖,把鞋面翻过来。

上鞋的针法大体有五种,即对针、跑针、倒接针、带针、索线针。

楦鞋,即为鞋整理定型,大体分两种形式,一是用鞋楦头,一是用湿沙子。鞋楦头为木制,大小若干个型号,均分前后两节,前节为鞋尖形状,后节为鞋跟形状。上好的鞋,将鞋帮喷水洇湿装入鞋楦头,前后两节中间夹入木楔撑紧,阳光下晾晒干。另一种办法,是用水将沙子拌湿,至用手攥能成团。湿沙子入鞋装满,边装边用木棍填塞,使鞋帮尽量撑起,放在阳光下晒至沙子干透,清出即可。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

打袼禙(gē bei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2)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3)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4)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5)

鞋样子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6)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7)

纳鞋底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8)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9)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0)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1)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2)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3)

缝鞋帮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4)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5)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6)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7)

上鞋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8)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19)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20)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21)

新鞋刚穿脚上,开始不要走远路,因为新鞋较硬,很磨脚,等穿过几天变软了后,再正常走路。布鞋穿在脚上,舒适度是最好的,它不捂脚排汗好,隔凉隔热,防滑,防臭等等,尤其适合老年人穿着。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怕湿,不防潮,而且不耐磨。基于它的这些弱点后来对它进行了改进,给它换上了胶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它的寿命。

布鞋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也做过贡献,当年我八路军战士和解放军战士们就是穿着布鞋打败了穿着胶鞋皮靴的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就是穿着布鞋打败了穿着皮鞋的美国鬼子。这些布鞋是我千千万万解放区的妇女们一针一线的缝制出来的,是她们节衣缩食,点灯熬油缝制的,我们的战士正是穿着这样的布鞋,走过了千山万水,跨过了层层险阻,才最后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我们今天虽然有百千种鞋可以选择,但是还不要忘记这些布鞋曾经为我们服务过的历史。

老太太手工缝布鞋(农村女人必会的技艺)(22)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