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掀起一场“非遗热”。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文化扶贫、非遗扶贫自然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今年的“遗产日”期间,还在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等网络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如果说“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扶持非遗技艺和生产,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而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和对接供销的“非遗购物节”则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在“文化扶贫”这条道路上,许多非遗传承人,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彝族金花绣娘(做彝裳的灰姑娘)(1)

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彝族素有“衣冠之族”的美誉。彝族服饰在彝族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色彩斑斓的布艺,精美的做工,地域色彩浓郁,风情万种的款式……都在彝族独特的民族服装上完美体现,传承着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的故乡。作为201 9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阿牛阿呷的非遗传承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做彝裳的“灰姑娘”

阿牛阿呷来自昭觉农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漂亮衣服。但她的阿妈手绣技艺特别好,她用彝家祖传的手绣技艺为阿牛阿呷缝制衣服,这是阿牛阿呷小时候最甜蜜的记忆,也点燃了她追寻彝家服饰的梦想,一直到上大学,阿牛阿呷都经常穿着阿妈缝制的彝服,也收获了许多同龄人的称赞。

这让阿牛阿呷突然意识到:“漂亮肯定有人喜欢,有喜欢肯定就有市场。”大学毕业之后,阿牛阿呷一直试图去实现设计服装的梦想。直到2003年,一位香港的导演相中了传统彝族服饰的沧桑感,让阿牛阿呷跟他到北京当电影服装造型师。凭借自己出色的技艺,2005年,她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按照自己的想法建立工作室,尝试着叩响彝族服饰文化产品开发的大门,她也为了自己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一波三折的传承路

然而,梦想并非想象般轻松简单。尽管彝族传统服饰十分漂亮,但太过复杂且不便日常穿着,所以穿的人少。没有市场和收入来源,她只得暂时关停了工作室。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让阿牛阿呷重燃信心。

2011年,在一次平常的聚会上,大家都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而来,看见没有穿传统服饰的人,便有人打趣:“你怎么没穿(彝族)衣服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阿牛阿呷突然意识到,彝族服饰开始有了市场。于是,阿牛阿呷开始尝试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搭建起设计师、民间手工艺人、市场这样一个三方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设计师可以找到深山里的手工艺人,学习传统技艺,而走不出深山的传承人可以通过这些技能改善生活。阿牛阿呷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也让更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从2009年开始,阿牛阿呷跟当地的一个学校,以校企联办的形式,建立民族之绣专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统的工艺。

“白云间”别样的传承

在一次回乡取材的途中,阿牛阿呷看到了凉山的一场初雪,初雪的凉山,群山如褶,云似毡衣,如梦如幻。这便是“白云间”的设计灵感。阿牛阿呷将彝族盛行千年的羊毛制品“擦尔瓦”融入到了现代服饰中,擦尔瓦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羊毛披毡,似斗篷,有长有短,有纯白色的,也有黑蓝色的。长的可至膝盖之下,下端饰有长穗流苏。这种最具代表性的彝族传统服饰元素,为阿牛阿呷的民族服饰文化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根,她将自己的这个设计取名“白云间”。

2018年,阿牛阿呷携个人作品“白云间”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撷彝乡山间一抹亮色,为观众演绎了民族时尚的无限可能。压褶毛毡制作的吊带连衣裙简洁、典雅,阔腿裤下摆点缀镂空图案,硬朗外套搭配塔形渐变长裙……经阿牛阿呷之手改造后的彝族服饰,成为一件件适应潮流变化的时尚单品,展示出民族时尚所蕴含的神秘能量。尽管极具现代特色,但服饰所用的核心工艺、所用的面料、版形都是最传统的工艺,阿牛阿呷将彝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到了设计中。

2019年,阿牛阿呷的“云梦彝山”系列作品,在北京景山亮相。

作为彝族服饰的传承人,阿牛阿呷一直在努力让悠久、灿烂、绚丽、多彩、深远的彝族服饰文化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而这些属于阿牛阿呷指尖上的传奇,仍在继续。(岳沛 靳铃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