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是不是真的很聪明?科学家一直都试图从实验中找到答案,其中最经典的当属让它们照镜子了事实上,“照镜子”实验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至今,早已经成了认知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黑猩猩、红毛猩猩、大象以及海豚等动物,都在实验中表现出了识别出镜中自己的能力虽然我们常说乌鸦很聪明,但是通过照镜子实验的鸦科成员并不是乌鸦,而是鸦科鹊属的喜鹊,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人脑容量多少毫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脑容量多少毫升(脑容量不到14毫升)

人脑容量多少毫升

乌鸦是不是真的很聪明?科学家一直都试图从实验中找到答案,其中最经典的当属让它们照镜子了。事实上,“照镜子”实验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至今,早已经成了认知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黑猩猩、红毛猩猩、大象以及海豚等动物,都在实验中表现出了识别出镜中自己的能力。虽然我们常说乌鸦很聪明,但是通过照镜子实验的鸦科成员并不是乌鸦,而是鸦科鹊属的喜鹊。

喜鹊和乌鸦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人科人属)和黑猩猩(人科黑猩猩属)的关系,实验中,科学家首先将喜鹊的眼睛蒙起来,然后将一张黄色的小纸片贴在它颈部的羽毛上,确保喜鹊无法通过低头观察纸片黏贴的位置,随后解开眼罩,并将它放入一个有镜子的笼中,结果喜鹊一飞进去,看到镜中的自己后,就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把黄色的纸条弄掉,直到纸条掉落它才平静下来。

为了加以验证,科学家还将纸条换成了与喜鹊颈部毛色相同的黑色纸条,喜鹊依旧会努力蹭掉纸条;而如果将纸条黏上后,不让喜鹊照到镜子,喜鹊则对纸条的存在毫不在意。通过这个实验,研究者确定喜鹊拥有自我认知的能力。然而同样的测试放在乌鸦身上,并未成功。

说到这里,有人会疑惑“照镜子”实验是不是证明乌鸦没有喜鹊聪明?答案并非如此,乌鸦没有像喜鹊一样通过照镜子实验,只能说明它们在认知能力、同理心等方面的差别。有科学家曾为乌鸦正名,认为它们即便是认出了镜中的自己,也没有必要把黏在脖子上的纸片碰掉,因此不能简单地判定乌鸦智商的高低。与这个实验相比,人们其实更关注乌鸦的“智慧行为”,比如新喀鸦用工具觅食,渡鸦复杂的社会组织关系等等。

早在1996年,就有鸟类学家观察到了新喀鸦使用工具的行为,它们可以利用尖喙制作带有钩子的小木棍,再利用小木棍钓食树木缝隙中的昆虫、蚂蚁等等,而且新喀鸦制作工具的技能可以代代相传。不仅如此,在想要食用带壳的贝类、蜗牛时,新喀鸦还能将食物从高处扔下,以便摔碎硬壳,从而取食肉质。

渡鸦会审时度势,当需要合作捕猎的时候,它们会呼朋引伴,从而成功猎获食物,在“藏食”时,又会提高警惕,不光是仔细挑选隐蔽的藏食地点,还要留心不能被同类观察到,如果被看到,它们就会换个地点藏食,以免食物被其他鸟类偷走。同时,渡鸦会又时时刻刻关注其他渡鸦藏食的位置,伺机偷取。除此之外,渡鸦还是一夫一妻,一对渡鸦终生维持这种亲密关系,共同解决生存难题、抚养后代等等,这一点与人类十分近似。

虽然从脑容量上看,乌鸦其实并不占优势,只有大约14毫升,别说跟黑猩猩(400毫升)、智人(1300毫升)、大象(4000毫升)、鲸(9000毫升)比了,在鸟类中也远低于鸵鸟25毫升的脑容量;从大脑结构上看,鸟类缺乏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大脑皮层。但是即便如此,它们还是在数亿年的演化中,具备了认知力、理解力、记忆力。

用工具、藏食物、人际关系等等都是乌鸦聪明的表现,究其原因,目前还只停留在猜测阶段,据推测很可能与它们大脑结构神经纤维的联系有关,因此虽然乌鸦和人类脑部发育的路径不同,但获得了与人类相似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其实,如果我们不习惯性的把动物的智慧与人类相比,那么就能发现像乌鸦这样的高智商动物不在少数,仅仅是鸟类,就足以让研究者发出“它们是长羽毛的猿”的感叹,整个鸟类家族中,除了乌鸦的高智商外,鹦鹉、鸽子、喜鹊等鸟类也都智慧超群。所以,或许我们需要转变一下思路,并非乌鸦(或其他动物)为什么那么聪明,而是各个物种迥异的生存之道,足以让人类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