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多彩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工业园区毗邻皆是,而商业街商业城更是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真正支撑和运作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企业的工人就是发展中的血液,在企业主拿走大部分剩余价值以后,一部分给了本地的城市建设,更让本地人坐收渔利,产生了众多的土豪老板。

如今,随着城市定位的不断改变,房地产金融占了半壁江山,最后却发现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少了,随着疫情将近两年的折腾,更是改变了部分人们的认知,不再去一线城市晃荡,留在家里附近边工作边看着父母孩子,这时企业才发现以前门口排队应聘的工人不见了,怎样都找不到工人,年轻一点的更少,有的企业介绍一个工人给2000大洋,就是要求做满三个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工人都到哪里去了(工人都到哪里去了)(1)

众多的工厂红利了多少劳务市场,91年在深圳开始的三和人才市场,辉煌是从业人员达到了2千人员,涵盖了深圳所有区街道,从普工到猎头,培训到文凭函授,对接政府活动和学校实习,还有许多实业厂,最后留下来的只是自媒体上的三和大神日记,而随着龙观和龙岗市场撤退,只留下了派遣中介,其他的都没有了,企业还在,人才市场不在了,一直信佛儒家弟子的创始人也没有回天之力,其他人才市场也只是在苦苦挂着。

靠着路边抓单,车站捡漏的小的中介公司随着大公司的倒闭也交不起租金而转行,这单生意就给了单车拉客和出租司机兼职了,随便一个给力劳务派遣公司都有钱领,而这些都是第一次来城市没有熟人的英雄儿女。

工人都到哪里去了(工人都到哪里去了)(2)

如今的人才市场是一个技术工人都招不到,企业交了年费出摊招聘,坐在哪里一个上午不开张,连问的都没有,找工作不要费用加起来没有招工的人多,工人到底去了哪里,笔者多次思考发现有几个原因; 首先,人口红利阶段逐渐消失了。70后都到来退休年龄了,70 80 是人口最多的两个时期,他们的光荣任务完成了,孩子都成家了,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回家给孩子带带孩子,享受一下快乐,更要照看父母,不会出来了。其次就是这批人的孩子都生活在相对有点钱的家庭,父母都会让孩子读个技校高职的,大学的也更多,不再走普工路线,最后就是家里就一个孩子的00后们,压根就不想出来工作,在家里玩着,家里也是想着一个人不工作也不会怎样就这样晃荡着。

相对于在城市的80 90 他们真正才是普工的主力军,他们不断地寻找变换着工厂,最大可能的发掘自己的能量,这个时间需要改变的就是企业了,企业如果不改变,就真的找不到工人上流水线了,什么吃饭自己掏钱,什么机器人代替工人都是扯淡,不现实。

工人都到哪里去了(工人都到哪里去了)(3)

企业人性化管理会给人员流动打上预防针,现在的年轻人本着家里不缺少钱,就是为了实践社会出来做工,如果企业还是40年前那样对工人打骂,不给出厂门,超时加班等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工人已经不再是低人一等,随着工会和劳动热线以及劳动法健全,克扣工资变相处罚已经不存在了,政府要的是和谐建设,更多的是对外来工的关怀和照顾。

企业调整员工福利待遇是长期稳定的良药,当一线城市的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作不足以租房和吃饭,那就失去了做工的意义,工资福利也要和物件和生活水平相符合,生存最重要,人们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生存需要,什么企业文化都是空的,高的薪资才是王道。

企业守法经营是长久之计,安全消防合法用工,不给买保险,通过派遣规避社保都是钻空子,这样的企业肥了中介,苦了员工,而其他海关税务也要严查,最后一个企业的硬件设施,住宿用餐文娱活动也要满足工人的基本要求,大澡堂子时代已经结束,没有网络的日子也过去了,连个饭后散步的场地都没有那还叫什么工厂。

工人都到哪里去了(工人都到哪里去了)(4)

疫情最终会过去,正常的日子终究会来临,希望各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薪资待遇,不要拿着政府的指导最低工资当令箭,企业靠的是永续经营,不是赌一把收手,工人还是会有的,留不住的是人心,房地产会给地方带来税收和地表效应,没有企业从业人员的血液也只是空城,看看近年来的购物中心还有多少店面,繁华过后一地鸡毛,一线城市不只有GDP,不只有高楼大厦,还要有流动的血液,需要建设者和消费者,城市最终会给人们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