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前 隔三差五的雾霾,让与空气检测和空气净化相关的创业项目成为了宠儿,例如PingWest曾经报道过的iKair、Air.Air!和Birdi,都是空气检测类的产品,Air.Air!利用红外传感器监测空气中的粉尘状况;iKair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在主机之外分别搭配不同的模块来检测空气,例如PM2.5检测模块、甲醛检测模块、家装污染模块;而Birdi的特色在于除了颗粒粉尘外,还能检测危险物(一氧化碳)或者过敏源(花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黑科技空气净化器测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黑科技空气净化器测评(售价只需200元的DIY空气净化器Smart)

黑科技空气净化器测评

1 年前

隔三差五的雾霾,让与空气检测和空气净化相关的创业项目成为了宠儿,例如PingWest曾经报道过的iKair、Air.Air!和Birdi,都是空气检测类的产品,Air.Air!利用红外传感器监测空气中的粉尘状况;iKair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在主机之外分别搭配不同的模块来检测空气,例如PM2.5检测模块、甲醛检测模块、家装污染模块;而Birdi的特色在于除了颗粒粉尘外,还能检测危险物(一氧化碳)或者过敏源(花粉)。

不过,以上这些产品虽然能帮我们检测出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时做出预防,但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它们的作用就只能是再用一遍鲜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你:你死定了。换句话说,这时我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个空气净化设备。

而你可能知道,大部分空气净化器的价格都比较昂贵,动辄上万元人民币,且体积较为庞大。所以,廉价、小型的空气净化器成了不少创业者寻找的新机会,但问题在于,这种方案可行吗?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名为Smart Air的产品上找到答案。

Smart Air是一位名为Thomas Talhelm的创业者的创业项目,几乎与你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全部空气净化器不同的是,Smart Air采用了让用户DIY的方式来组装产品,Thomas Talhelm提出这种做法能够大幅降低成本,让一个售价在几十美元的设备可以匹敌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

Thomas Talhelm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测试,把颗粒测量计数器放在他的13.5平方米大的卧室,然后打开Smart Air,并检测了1小时和8小时的检测数据,如下图所示,用Thomas Talhelm的检测方法,PM 2.5都大幅下降。可问题在于,Smart Air在一开始就混淆了PM2.5的标准定义、测试环境,并在对比标准上完了些小花样,知乎上有不少对此的讨论,PingWest将其整理并查阅了资料(参考了刘虓震和Osborn Yang的答案),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PM 2.5的标准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因其粒径的特殊性,能够被人吸入肺部并存留,造成较大的公共健康危害。而从测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Smart Air混淆了这一定义——他们反过来把直径2.5微米及以上的悬浮颗粒物标注PM2.5,并不断给用户灌输“大颗粒”更有害的概念。

其次,Smart Air的测试环境存疑:Smart Air与测量器对角而放,出于风扇气流中,所以测量器所检测的环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房间环境。无法确定过滤器的真实效果。

并且,这款设备只做过数小时的短期测试,而空气净化设备往往需要长时间运转以判断其有效性和寿命,Smart Air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无法核算真实的性价比——如果它的生命周期过短,或者甚至是一次性的,那么其价格方案就没有看上去那么让人心动了。

此外,按照Smart Air的数据,运行了三个小时才实现了显著的空气净化结果。不符合CADR测试标准的20分钟运行时间。

所以,由此看来,挂着DIY名号的Smart Air实际是一款刻意回避了关键参数、寿命,只强调“价格”的产品,它的实际作用我们无法判断。但不能忽视的是,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创业项目比比皆是,他们抓住用户的痛点,频繁的打起概念牌,把“DIY”、“极客”、“智能”等词汇用得活灵活现。无论你是科技媒体、投资人、还是用户,都要小心,别上当!

题图来源:NA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