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安铺镇在历史上是两广地区部分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廉江、遂溪数十万群众的贸易中心。航线可到达海南各县市及两广沿海各口岸,还可以通航到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安铺港清末和民国时期特别兴旺,航行于九洲江的100多艘长驳船,来来回回进行商业贸易,抗战时期,内地公路被破坏,抗战胜利后也没来得及修复,客货流动,主要靠水路。当时广州湾的花纱布匹,只能靠肩挑或自行车运输,集中在安铺港,再由货船运到越南或广西的北海、防城、东兴再运到内地。

当时这条运输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给安铺镇商业带来极大的发展,出现不少大庄口、大商行、大金铺等。由于船只进进出出,客商云集,带动了餐厅、住宿和娱乐行业的发展。安铺镇成为繁华一时的闹市。

清末与民国时期,与安铺港同样繁华的一个港口就是吴川的梅菉港。在清代,由于梅菉“东通广肇,西达廉琼,南连吴水,北控高城”,成为当时的粤西重要港口,加上广府商人极多,有“小佛山”之称。

那个时候,没有火车和汽车,陆路运输不方便,主要靠水运。梅菉则坐拥鉴江之利,水上交通发达,上至化州、高州、茂名,下通黄坡、吴阳,并从沙角漩流入南海。货物可运至湛江、海南、广州以及港澳。周边县市的农副产品、竹木山货、旅客运输,大多靠帆船运输。

民国时期,由于梅菉水上交通非常发达,商业繁荣,财税收入高,在1926年被划为独立市,下连成康宁、义平、同德等镇。1932年,又设梅菉管理局,直属广东省民政厅,下辖义平、太同、海澜、德新、康宁等5个镇。

当时的梅菉港非常繁荣,一句老话便流传开来——“上走下走,不如梅菉和海口”。海口秀英港地处南海船运中枢,自古以来就成为从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到东南亚各地通航贸易的船舶的必经之港,因此,素有"琼州门户"之称。而这句老话将一个小小的梅菉港与海口港相提并论,可见梅菉当时有多繁华。

在这个背景下,“梅菉姑姐安铺妹”这句话便应运而生了。这句话其实有两重意思——

第一层意思:指梅菉与安铺的女子貌美。在当时,梅菉与安铺确实是一个出产美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喝江河水的女子皮肤更好。因为河水清凉,不上火,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更有益于肌肤。吴川梅菉那边喝的是鉴江的水,廉江安铺那边喝的是九洲江的水,所以比喝地下井水的妹子更漂亮。

二是外来人口多,基因更好。梅菉镇和安铺镇都是湛江有名的古镇,商业发达,外来人口多,富人多。外来的血统与本地结合基因更优,生育出的女子更靓丽。

三是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兴旺。富裕的地方生活不用太操劳,商业和服务业发达,使得女性不用做粗活,有保养和装扮的时间。

第二层意思:梅菉与安铺聚集了大量姿色美丽的女子。上一篇文章我们解释了“安铺有钱安铺了,无钱转到横山缸瓦窑”的意思,其实在那个时代,有港口的地方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港口贸易繁华的地方,人流量很大,赌馆、妓院应运而生(当时是合法的)。有商机,必然会引来大量从业人员,因此,旧时的梅菉与安铺成了美女扎堆的地方,广州湾也是如此。

不过,由于广府人带来的先进文化,在“梅菉姑姐”中,也涌现了一批自强自立的女子,她们并不靠出卖色相维生,而是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以吴川人敢闯敢拼的精神,给自己挣得了金钱和地位。因此,过去梅菉居民请客吃饭,“姑姐”不来是不开台的,体现出对她们在家中拥有的地位。有句惯用的梅菉俗话:“姑姐来罗,开台!”

湛江三浪村风俗(梅菉姑姐安铺妹)(1)

民国时美女的打扮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行业被禁止。因此,“梅菉姑姐安铺妹”这句话虽然传了下来,但有些历史便自然而然地隐去了。只有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才会理解这句话的多重含义,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关于湛江老话“梅菉姑姐安铺妹”,你听说过吗?你认为是这样的解释吗?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