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对,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11.3公顷。王陵遗址共发现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为“亚”、“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
以王陵为主的墓葬区及东西分区布局的出现。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
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东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约3公里,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的王陵遗址。
王陵区共发现有带墓道大墓13座和2000多座祭祀坑和陪葬墓,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包括大墓5座,西区包括大墓8座(包括1座未完成的大墓)。
殷墟王陵大墓多为“亞”、“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
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
这种东西分区的陵墓建设原则,开创了中国“昭穆”制度的先河。
其中,西区有8座4条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为M1500、M1217,最东为M1001、M1550,位于中间东北部的为M1004,西北部为M1003、南部为M1002、居中位置为M1567;东区有5座大墓,其中4条墓道大墓1座,为M1400,2条墓道大墓3座,分别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条墓道大墓1座,为M260。
王陵区大墓及祭祀坑
东区祭祀坑
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四条墓道)、“中”字形(两条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在王陵遗址的东区和西区,还分布着2,000余座小墓葬,其中东区已发掘1,383座,西区发掘104座。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8-10人不等。仅1976年发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发现祭祀人牲1,178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亚字形大墓形状
人牲祭祀
王陵遗址内的祭祀坑
M260墓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处。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人骨。传说1939年该墓出土了司母戊大鼎,更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探讨该墓主人身份之迷,成为殷墟考古的重要目标之一。
M260大墓东侧发现一座小型陪葬墓(M259),因原址面积不足八平方米,所以原址回填。该墓中发现14人头骨,6只狗,和一个儿童的骨架。
王陵遗址内的车马坑
作为华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址,殷墟王陵遗址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第二个古埃及”,其价值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