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初冬将临。大周镇小河董村的冬小麦刚刚播种。

“要不是去年那场洪水,俺村的小麦早就种好啦,才不会这么费劲儿!不过去年那么艰苦的条件我们都丰收了,今年一样能把乡亲们这1000多亩地种好!”小河董村党支部书记谢曙光说。

2021年夏季的“7·20”洪灾中,小河董村1900多亩农田遭遇水淹。

当年秋季小麦播种季节,面对着严重水毁的农田,村民们几乎失去了播种的动力。这时小河董村党支部组织支部委员成立生产合作社,主动承包了1300多亩土地,帮助村民承担风险。

一年后的夏天,这些农田平均亩产突破了1000斤。

这也让谢曙光对村内农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充满憧憬:“今年我们就开始尝试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了,未来这个合作社不但要把大家的地种好,多打粮食,还要真正让大家增收!”

一场洪水,让全村多半村民“不敢”种地了

去年八月,刚刚带着全村1000多名群众在洪灾中守住家园的谢曙光犯了愁。

眼看着洪水慢慢退去,被泡坏的农田能否在秋季及时完成冬小麦的播种成了萦绕在所有人心头的一个问号。

长葛后河土地流转(长葛哪村成立合作社)(1)

去年夏季的洪灾中,小河董是大周镇受灾最严重的几个村子之一。图为洪水退去后,小河董村部分农田依旧积水严重的景象。

“俺村和107国道对面的夏张村是整个大周镇受灾最严重的两个村子,全村1900多亩农田淹完了。洪水退去,农田还是泥泞一片,人踩上去半条小腿就陷下去了,这咋播种。”谢曙光说,“别说我这种不怎么会种地的人不知道咋处理,就是村里种了几十年地的老人,看着田地也都连连摇头。”

这样的大背景下,冬耕到底能不能完成,明年收成有没有保证,让全村村民心生疑惑。时间来到10月底,天气一天天转凉变冷,再拖下去小河董村第二年的夏收就要绝收。

在与村委委员充分讨论后,谢曙光终于鼓足了勇气,召开村民大会,告诉大家:小河董村将成立农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800元的标准包下全村1300多亩农田。“大家不敢种的话我们来种,明年绝收的风险5名村委委员承担!”

“也就是说,无论风险多大,明年是否有收成,这1300多亩总计约104万的土地租金,是要给村民发下去的,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谢曙光说。

初雪降下才播完的1300亩农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

最开始的时候,谢曙光是抱着“自己掏钱保住乡亲们一季收益”的心态去成立合作社的,毕竟这1300多亩农田被洪水泡了两个多月,来年收成如何谢曙光自己也确实没有信心。

但经过村“两委”接连几天的讨论,大家最终决定放手一搏,全力种好这1300多亩洪灾后的冬小麦。

“当时的情况非常现实,即便我们能通过土地流转的费用,保住大家这一季收益。那来年呢?难道就承包这一个季度就把农田还给大家?那辛辛苦苦成立的合作社还有什么意义?得让土地产生应有的价值,得让群众看到你是想要办实事,而不是走过场。”谢曙光说。

话虽如此,但小河董村党支部5名委员平均年龄不到45岁,谈到种地大家面面相觑,“都不擅长”。

长葛后河土地流转(长葛哪村成立合作社)(2)

今年夏天,小河董村夏粮平均亩产突破了1000斤,丰收的小麦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堆成了一座小山。

在谢曙光的安排下,5名委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组织秋播,一组负责向市农业农村局、大周镇本地种田大户寻求技术支持。

那个深秋,或者说那个初冬,小河董村这1300多亩农田按照受灾情况不同被分成了数个区域,分别播种上了成长期不同的品种,整个冬小麦播种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甚至最后几块农田播种时,天上已下起第一场雪。

冒着雪种小麦,这常人难以想象的景象,就这样出现在了小河董村。然而那也是谢曙光最为焦虑的时候。

长葛后河土地流转(长葛哪村成立合作社)(3)

经过一年的实践,小河董村农业合作社开始尝试探索胡萝卜、土豆、洋葱等高产值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图为小河董村胡萝卜田。

“按照普通庄稼户的经验,我们这1000多亩小麦百分百白种了,第二年八成要绝收。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是绝对相信给咱们作指导的农业专家的,但面对这样反直觉的操作,说实话我心里是真的没一点谱,都是在咬牙让自己坚持下去。”谢曙光说。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今年夏天,小河董村农业合作社的130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1000斤。

谢曙光悬了半年多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乡亲们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了你,如果种不好就太对不住大家了。万幸我们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我们创办合作社的初衷,始终是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谢曙光去年春天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最初竞选时,他是抱着一腔要为村民办实事的热血参与的。

“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生意,事业稳定了就想为大家办点实事。”谢曙光说,“当上支部书记后才发现,热情和口号人人都有,但真想推动一件实事落地,为乡亲们真真切切地带来利益属实不易。”

一年多来,谢曙光最大的收获是真正了解到了农业合作社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对于农村基层农业生产的巨大意义。

“就拿我们去年的抢播抢种来说。当时我们开始播种的时候,农田的土壤结构已经逐步改善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通过种子包衣、土地深耕等多种技术配合是能够挽救产量的。但问题在于,我们以合作社的名义出面寻求技术支持的时候会相对顺利,如果让一家家农户自己去找这些外在的帮助,那可太困难了。”谢曙光说。

长葛后河土地流转(长葛哪村成立合作社)(4)

如今,眼看地种得这么好,今年有更多村民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交给合作社打理。今年秋季,小河董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600亩。

今年,谢曙光专门安排了100亩土地,专门种植胡萝卜、土豆和洋葱,尝试探索更多经济效益更好的种植组合。

年轻时候为了更好的生活,谢曙光自己学习做生意赚钱。到了中年,他又回归土地,琢磨着怎么把一亩地的粮食多打点。

“不止我,俺大周可多人都是这样的。年轻时候出去打工、做生意赚钱,上了年纪回来种地,仔细想想还怪有意思的。”谢曙光说。

随着小河董村秋播接近尾声,谢曙光开始忙不迭地预备明年的承包方案。在他的设想中,明年计划把全村的土地承包款再提一提。

“最好能提到每亩每年1000元,这样乡亲们每年收入又能多出几百元。毕竟我们创办合作社的初衷,始终是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啊!”谢曙光说。

全媒体记者/张帅

版式/王锐 审校/文洁 终审/赵凤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