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告白》,根据同名小说所改编而成,于2010年上映,好评如潮。
并在当年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7。
这部电影分别从三个成年人和三个孩子的视角,呈现出当今日本社会的风俗面貌与现实情景,通过不同人的“告白”,将扭曲的母爱与复仇主题淋漓尽致呈现出来。
豆瓣影片详情页
电影开始,女主角森口开始自己长达半小时的告白,再加上影片所具有的灰蓝色调和略显苍凉的音调,令人感到极为压抑。
在一连串的慢镜头和推移之下,影片的情节进入高潮,向观众展示了日本社会当中难以发现的扭曲母爱之下,少年犯引致的痛苦。
揭示出许多现今社会当中所存在的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扭曲的母爱之下,子女走向不可避免的歧途在这部作品当中,极为突出的是对于母爱的描写。
通常,人们认为母爱是一种母亲对于子女的一种特有的亲情,被古往今来的人们传颂为伟大的情感。
人们认为母爱一直都是一种女性的本能,并且要求作为母亲的女性,给予自己孩子的必须是更为单纯的母爱,而母子关系一般也被描述成充满亲情与温和的图像。
母亲作为最为突出的奉献者的角色,在生活乃至于影片等艺术形象当中被着重呈现。
但是,母爱本身如何去把握这一情感的平衡,也是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母爱的无私和无止境的包容,使子女性格产生扭曲,甚至这一无止境的包容,会转化为对于孩子的过分宠溺,产生控制欲。
无辜的女孩
这部电影《告白》当中,作为青少年犯罪者,A和B都是因为母爱产生的扭曲心理,走上了无法避免的犯罪道路。
首先,A,即渡边修哉,有着一位对科学极为热爱的母亲,从小就被母亲严格要求,并且自己也努力去达到母亲所要求的这一程度,但是,这种努力在母亲的扭曲教育之下,渐渐划上了不可拯救的深渊。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这位母亲将自己的,具有极高天赋的孩子,在做了正确的事的时候极尽全力夸奖,但在做了错误的事的时候,却把这一错误的原因归结为他人,而不让孩子具有自己的认错的观念。
这种自命不凡,甚至是无法理解的自负,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扭曲,并且因为母亲的抛弃,让渡边修哉进入了偏执狂的状态——他的所有努力的行为,都只是为了获得自己母亲的认可。
这一认可背后,是扭曲的恋母情结在作祟。
青春少年背后的残忍
另一位少年,直树也具有着这一特征。他的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为优秀,甚至是过分的强调这一趋势,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无法认清自我的夸赞。
继而,在直树受到打击的时候,在母亲的无尽的夸耀与现实的打击面前,产生巨大的矛盾,让其人格、心理变得极为脆弱,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家庭教育,最终陷入了犯罪的道路。
过于宠溺和将自己的梦想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些都是母爱所产生的扭曲的结果。
母爱并非仅仅只是一种借口来去控制自己的孩子,不让她与外界接触。
真正的母爱,并非是通过这一人格的摧毁和控制当中产生,而是正确的将母爱的分寸掌握好,认识到孩子作为一位独立的个体,所要经历的那些无法用他人代替的事情。
情感有时具有两面性,控制不了分寸不得当,就意味着陷入无尽的深渊。
渡边与直树遇到的现实矛盾而在这种扭曲的母爱之下成长,长大的杀人者渡边修哉,和杀人者直树,正是现实境况的投射。在这其中,天赋少年渡边修哉,虽然具有的天才的才能,但是却没有拥有着容忍的心态。
他的天才一方面,体现在于他在学习生活当中的才能,但是对于这些自己所做的活动和行为,渡边修哉本人丝毫没有热爱,甚至无法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也谈不上如何为了这一自己的事业进行付出。
推动他完成这些活动的动力,来源于母亲的扭曲的爱,渴望着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肯定,这种目的性让他陷入了偏执狂的境界。
来源于母亲的扭曲性格
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获得母亲的肯定。
他认为周遭的所有的人都不重要,可以去任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
甚至他人的无能,在他这里就是多余。
因为这种空虚和没有目的让他的人生,仅仅剩下了自己的母亲,但是母亲却抛弃了他,因而最终这种扭曲的母爱产生了悲剧的结果。
另一方面,直树在母亲的溺爱之下,却产生的并非是偏执的倾向,而是显得极为懦弱的状态。
这种懦弱,使他被同学们所冷落,甚至成为了整个班级当中的边缘人的角色。
和所有的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样,直树也渴望着受到他人肯定,拥有与他人交友的需求。
但是这种需求却在现实面前无法真正实现,也因为她的懦弱,并没有人愿意和他结为挚友,于是,他陷入了自己母亲的肯定和外部世界的否定之间的巨大分裂,导致性格上出现巨大问题。
在这种懦弱的心理之下,无辜的老师女儿却成为了他心理扭曲的残忍手段之下的被迫害者。
在犯下罪过之后,直树选择通过疯狂的对于自身的迫害来去证明自己的生存意义。
更为深入来讲,其所要追求的是对于自身所犯的行为的另类救赎——她无法正视自己这一扭曲的行为,陷入矛盾当中,产生巨大的恐惧和恐慌,只能选择更为深入的堕落下去。
在扭曲母爱下,迎来救赎的复仇与悲剧在日本文化当中,对于仇人的理解,也具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
- 堂堂正正的通过决斗打败自己的仇人这一行为本身可以被原谅,甚至会被传颂为勇敢。
- 但是如果通过心灵上的迫害和扭曲的手段去残害他人,此种仇人,人们必须通过最为严厉的手段去报复回来。
在这部作品当中的女主角森口,无辜女孩的母亲,作为老师,在其天职之下是教书育人,教育生命的宝贵。
但是在现行法律不允许的境况之下,只有通过自己的手段,才能去解决一生当中最为痛恨的仇人。
森口老师一步一步的实践着自己原来的计划,选定时间来展开复仇,通过向学生们“告白”自己无辜女儿被杀案背后的隐情,为了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做出报仇的行为。
他尝试着以另类的特殊形式,将无辜者父母产生的巨大悲痛和对于仇人的痛恨渲染出去,为了让自身所遭受的苦痛让迫害者进行同等的悲痛,想方设法设计了一个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况。让对方产生度日如年的痛苦。
森口老师
在这其中,渡边修哉由于女教师的复仇,亲手引爆了炸弹,阴差阳错的炸死了自己的母亲。
将自己置于所有人之上,只通过母亲的肯定来获得生命意义的渡边亲手炸死了自己母亲,母亲的死去对于他来说,是生命的无可避免的悲剧。
女教师对于对渡边修哉所说的“重生”本身,甚至变成了一种隐喻——渡边修哉的重生并非是现实当中人格的苏醒,而是在一步又一步的深渊面前彻底的放纵和迷失,他的重生是黑暗的重生,无法获取的彻底的痛苦。
另一方面,直树在用水果刀亲手杀死自己母亲时所产生的精神恍惚的状态,也让这部电影当中呈现出来的矛盾更加深刻。
在精神恍惚的时候,直树看见自己母亲使仿佛看到了欺骗自己的渡边修哉,拿起水果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在这种情境之下,影片并没有直接表达惨烈的状况,而是通过母亲的安然的表情和灰白的背景之下,体现直树母亲具有的坦然和解脱的意味。
在无限制的包容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产生这种彻底堕落的状态之下,作为母亲的优子的死去,让这部影片所具有的庄严色彩更为浓厚。
另类“重生”
现实总会比影片更为残酷通过采用四位叙述者的循环往复的方式,这部影片具有了层次感。对于无辜女孩爱美的死去,四个人的叙述当中,都有着对于这件事情的观点,并且通过叙述本身的倒叙和交叉,使得整个事件从头结尾真正的完整起来——将一个扭曲母爱下的悲剧少年和无辜少女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
现实从来都比文艺作品更为深刻而又残酷。
这部电影《告白》当中,一幕又一幕残忍的画面为每一个观众呈现出极为沉重的“告白”,也是对于母亲这一形象说所要达到的责任,引起更为深入的反思。
到底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才是正确的?
对于人类而言,爱和情感,永远是无法逃避的一些问题,但是怎样抓住稍纵即逝的平衡,依然是每一个个体所要更为深入思考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