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翻闲书,清人小说《八美图》。

《八美图》本书共三十二回,乃清代刊本,作者已无可考。

该书描写宋代杭州人柳树春经历的悲欢离合故事,情节曲折,饶有情趣。书中塑造了八位美女,形象鲜明,性格叛逆,与传统文化下的女性不同。

1800多颗颜色各异的舍利子(吸墨珠与戒珠寺)(1)

由于本书所写多男女情事,且又写出女性的反叛之举,故被视为"大逆不道","有碍风化",在清代遭到禁毁的厄运。

在书中曾写道,柳树春随身携带一把书扇,扇柄系着扇坠,此扇坠乃是一粒明珠,是柳家世代传家珍宝,名曰“移墨明珠”。

为何称曰“墨明珠”?原来,读书习文书画写字之时,如果稍有不慎,有那墨迹污玷在纸上,或者桌上,可将珠子放在污墨之上,只消片时依然不睹墨遗迹。

1800多颗颜色各异的舍利子(吸墨珠与戒珠寺)(2)

即便是诗笺墨书,把这移墨明珠放将上去,为时不长把珠一移,但存一片白纸,全无一点墨痕。那珠仍旧如故,不见半点墨迹印痕,所以为之至宝。

相传移墨珠天下只有两粒,雌雄一对;雌的在京中万岁君王内宫,这颗是雄的,乃是先王钦赐他祖上柳文华的。此珠历经柳府数代成为传家之宝,本就是奇珍,价值连城。如今树春随带身边,时刻不离。

看来这颗墨珠倒真是异宝奇珍了。你想想,读书写字,大到皇帝御笔圣旨,读书人应试科举,小到文书契约,但凡事用到文墨的地方,难免墨滴遗落,手书纰漏,白纸黑字,再难涂改。若有这“移墨珠”一珠在手,岂不是随手涂鸦,再无担忧!

这个所谓“移墨珠”,不过是文人小说的臆想杜撰,想那世间再不会有这等神奇莫测的异宝奇珍了。

不过,倒有一个与“移墨珠”相似的“吸墨珠”的传说,读来却有几分别样的深意。

话说绍兴的戒珠寺,相传就与这“吸墨珠”有关。

1800多颗颜色各异的舍利子(吸墨珠与戒珠寺)(3)

戒珠寺原是王羲之的住宅,这个王羲之,不错,就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捐赠为寺,亲自题匾,命名为“戒珠讲寺”(俗称“戒珠寺”)。

这座“戒珠寺”的“珠”字,就是指的这个“吸墨珠”。

据说王羲之有颗传家宝“吸墨珠”,只要将它在纸上滚一滚,便能把未干的墨迹全然吸干。看来这“吸墨珠”与《八美图》中提到的“移墨珠”名字虽有一字之差,功能却是不差分毫。王羲之爱不释手。

王羲之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养大白鹅。另一大爱好就是玩赏宝珠,尤其是这颗祖传的吸墨珠。他珠不离手,鹅不离身,时常带着宝物和宠物到寺院找老方丈下棋。

一日,王羲之把吸墨珠放在桌子一隅,全神贯注地与老方丈对弈,没有注意宝物被宠物一口吞掉了。棋过三局,天色已晚,起身告辞时,才发现吸墨珠不见了。这一惊非同小可,老方丈连同全寺僧侣一起寻找,遍寻不获。王羲之心存疑念,悒悒告辞。从此,不再找老方丈对弈,偶尔见面,也冷脸冷言相待。

1800多颗颜色各异的舍利子(吸墨珠与戒珠寺)(4)

老方丈受此不白之冤,一病不起,怅然长逝(也有一说指老方丈为表清白而自尽)。后来,鹅生病了,不吃不喝,王羲之忍痛将它宰杀,这才愕然在它肚子里发现了吸墨珠!

深感歉疚的王羲之难过万分,于是,舍宅为寺,并亲自题匾“戒珠寺”以纪念老僧,“戒珠”之意为戒除玩珠之心,以表对老僧的忏悔,同时也有“持戒清净,犹如宝珠”之意。

小说也好,传说也罢,不管是“移墨珠”或者“吸墨珠”,后人权作开阔耳闻的谈资,唏嘘慨叹一番也就罢了。不过,现在的“退字灵”“草酸”等倒真有几分“移墨珠”“吸墨珠”的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