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题】(2008年北京市高考真题)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试验。”随后,她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说: “满了!”“真的?”老师从桌子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出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了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向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23高中写作新素材(2023高考备考Ⅰ实验材料作文导写类比手法别致范文民族的比重)(1)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导写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

【文题解析】

针对这则材料,按照“自定角度”这一要求,我们在全面阅读了材料之后,首先可以按照材料中的“学生说”来分别立意,则可有以下可供选取的角度:

一、极限问题:很多时候所谓的极限往往是理论上的,而事实上是可以突破的,比如说人的生命极限——理论上是7天不食不饮,但汶川地震中却有人埋在废墟中196小时后奇迹般地生还……其实,在这次地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可写;除了这些生命的极限外,我们自身的生活中一样也有素材,比如高三学生,无论目前的生活多么紧张,总会还能再挤出些时间的。其实,这里就可以把那些石头理解为每天的上课、睡觉时间,沙子则可当做吃饭、娱乐、看电视等时间,水则好比闲谈等耗费的时间,这样看来,其实自己的时间运用并没达真正达到极限。而事实上,大家的成绩差异往往也就是由怎样充分合理利用课下时间造成的。

二、顺序(主次、方法)问题: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顺序,抓住主次,这样才能做得更快、更强、更好。尤其是在实现人生的意义上,更是如此。人生其实就像那个瓶子,而知识、能力则如那个石块,只有趁着年强老早就把“石块”装进人生的“瓶子”,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否则,“瓶子”里老早装的尽是吃喝玩乐的沙子、水,恐怕到觉醒时已经很难再装进“石块”了,此生也只好在遗憾中渡过了;再比如写作抗震救灾这一热点,则可写要先救灾,然后才是重建、追究责任、防疫等问题。当然,也可结合学自己来谈怎样学习等。

三、“还有一个学生”的话也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大家也可以由此来深入发掘,展开联想。

四、最后的省略号其实旨在告诉考生,对该事还可以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比如可以把瓶子比作人生,而石头则是知识,沙子和水则分别是执著和智慧,只有这三者同在,人生才会充实、完美。

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材料的上半部分来立意:比如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的角度来看,则可以从该怎样教育学生的角度来立意;从学生群体的表现来看,则可以从凡事不能仅仅看表象或者观察要与思考同步等角度来立意;从那位小男孩的“没满”来看,则可从“坚持自我”或“相对与绝对”的角度来立意;从那位男孩的最后表现来看,则可以写作“创新思维”的话题……

总之,这是一道非常富有开放性的试题,可供选择的角度非常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角度务必要契合材料。

【满分作文展示】

民族的比重

文/北京一考生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话:“只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同意这句话。

英雄是高大的,坚硬的,就如广口瓶中装满的石块,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但一个民族决不仅仅需要脊梁,一个有骨有血有肉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

我想,“石块、沙子、水”的道理一定是水泥匠发现的吧。沙子填充石块的缝隙,而水又注入沙子的空隙,这样它们三位一体成就了一个坚固的实体。这个实体不会被分裂势力所消化,如鲠骨卡在一切恶势力的咽喉。它是如此的团结,而又在石块、沙,还有水的不断变位中凝聚,这全应归功于石块、沙还有水的各自特点的有机结合。这就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比重。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大江带来无数英雄的名字,使它们如石块沉入岁月的河底,而肉体随江而逝。华夏的河床,先由英雄铺就!这些磐石中,有仰天长啸“还我河山”的岳飞,有抑断最可怕的样枪——烟枪的林则徐,也有卧倒在火海中的邱少云,扑倒在铁轨上的欧阳海。这些人铺就了中华坦途,而铺路石就是他们的肉体。

所以有人说:“死去的英雄比活着的多。”但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正如充满石块间的沙砾,他们除了“量”与英雄不同外,其“质”是一样的——石英,同样的坚硬。在前天的电视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位火炬手,他的名字是袁隆平,一个十几亿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他没有建功于疆场,也没有立业于政坛;他只是呆在稻田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而他的“儿子”则被播散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而撑起整个中国的农业。无需多言,许多人都如袁隆平爷爷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伟大的英雄太少,他们无法攥起民族的每个细节,而这些细节,只能由平民化的英雄来完善,这同样值得歌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似乎历来百姓都被比作水。水乍一看是柔弱的,但“抽刀断水水更流”。没错,是百姓,这一看似柔弱的群体,渗透出一个民族的点点滴滴。百姓,是民族腾飞的根本,因为他们有如水的力量与善良,如同黄河之于华夏。

没错,一个民族的比重就是如此:英雄伟人是骨,杰出人才是肉,普通百姓是血。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如装满石块、沙土、水的瓶子——一旦凝结,将牢不可摧!

【名师导写点评】

“民族的比重”?相信每位读者面对这样命题都会惊讶而疑惑,是的,它与材料何干?民族又怎么会有比重?读者便会禁不住要知道个究竟,那么,这样作者便达到了精心拟题的目的——涵盖主旨、吸引读者。细看文章才知道,原来作者通过大胆的联想,以类比手法将民族比为瓶、将出色英雄比为石块、将一般英雄比为沙、将老百姓比为水、将大家万众一心比为沙、石、水凝结于瓶中无坚可摧。这样,不仅巧妙地切入了材料的主旨,显得自然圆融,浑然一体,而且新颖别致——有一个小小的实验生发出强国富邦之思,让人不仅惊讶于作者认识的深刻、高远了,文章便也因而显得大气磅礴、令人击节叹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