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卫立煌率嫡系第十四军驰援平津战场,岂料尚在征途之中,平津已经沦陷,他只得奉命转战山西。

第十四军总司令部和第十八集团军驻临汾办事处离的很近,卫立煌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渐渐熟悉起来,朱德谦虚朴素、平易宽宏的作风和品德让卫立煌十分敬佩。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1)

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卫立煌上将(左)在怒江前线察看火炮

闲暇之时,卫立煌还常去和八路军将领闲聊,他对徐向前说:“论起打仗还是你们行,当年十四军在鄂豫皖被你们包围,漫山遍野都在喊‘活捉卫立煌’!”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很快,这位和共产党对战了近十年的国民党将领,改变了对中共的偏见,他说八路军是“复兴民族最精锐的部队”。

1938年初,太原失陷,卫立煌率部在太岳山区时阻击日军,浴血奋战10多天,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补给线,配合卫立煌部突围。卫立煌采取了八路军的运动战法,化整为零,10多个师巧妙逃出了日军的包围。

在突围途中,卫立煌被一个汉奸认出,日军迅速得到了消息,派出大批步兵搜捕卫立煌,日军战机对卫立煌的一小股部队进行连番轰炸。

卫立煌向朱德发出电报请求掩护,朱德根据卫立煌提供的位置,派出部队在卫立煌东进的路上接应。

这一等就等到了第二天,接应的八路军战士们才终于等到了卫立煌。卫立煌的警卫团已经全部被冲散了,八路军紧急驰援,与日军激战,在飞机大炮的猛烈轰炸之下救下了卫立煌。

卫立煌被朱德救了两次,这是他拼死拼活对战了多年的军队,却在拼了命营救他!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2)

卫立煌和战士们一同吃饭

蒋介石之所以将卫立煌安排在山西,就是放心他和八路军接近,他根本不相信卫立煌会和中国共产党亲近。

卫立煌曾因“围剿”红军之时率部进入苏区中心金寨有功,得到蒋介石的褒奖,蒋介石将金寨和周边地区划为一个县,命名为“立煌县”。

史迪威曾经在回忆录之中称卫立煌是“国民党军队之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也说他是“常胜将军”。

但卫立煌并非蒋介石的亲信,蒋介石缺人用的时候,就会重用他;不用的时候,又会排挤他,将他调到国外考察,或者降职待用。

蒋介石不会想到,此时的卫立煌已非从前的卫立煌了。

正巧,蒋介石打电话给卫立煌,通知他前往洛阳参加高级军事会议,卫立煌想要乘此机会到延安见一见毛泽东和周恩来。

4月17日天一亮,卫立煌就带着参谋长和秘书前往延安。

他是第一个到达延安访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延安组织了相当长的队伍夹道欢迎,沿路还贴着欢迎的标语。汽车一到,欢迎的人们就开始敲锣打鼓,高声呼喊着口号,场景隆重,乡亲们都围过来看热闹。

毛泽东亲自接待了卫立煌,数次面谈。卫立煌由衷赞叹八路军对日本作战打得很好,他心中充满了敬佩

中午毛泽东设宴招待卫立煌,延安老百姓几乎把城里能找到的好吃的都端上来了。卫立煌身居高位,山珍海味都吃过了,但在物资匮乏的延安能吃到这么丰盛的饭菜,他心中非常感动。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3)

卫立煌检阅部队

第二天黎明,卫立煌离开了延安,毛泽东派人将他们一直送到了30里外。

卫立煌到达西安后,就立刻写手谕,要给十八集团军批物资,包括子弹100万发和手榴弹25万枚。

后来还送了三个师的夏装、电话机、医药,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奇缺的牛肉罐头,卫立煌一送就是180箱。

延安之行,对卫立煌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的军人和群众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他们每个人都朝气蓬勃、严守纪律。军官的清廉和国军之中的奢华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卫立煌坚信要战胜日本救中国,必须沿用延安的办法,他开始认真研究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

卫立煌和毛泽东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出现思想疑惑之时就会给毛泽东写信,来往电报有60多封。

1941年,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卫立煌要求自己的军队约束自己,尽量不要加入反共之中。他还经常对别人讲:“内战不能打!再打就完了。”蒋介石对卫立煌和八路军的密切关系有所察觉,在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就找了借口将卫立煌送到国外考察,解除了他的兵权。

1947年春,卫立煌在巴黎收到了蒋介石催他回国的急电,马上让他回来参加内战。

无奈的卫立煌在回国后就通过留法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发去一封电报,告诉他们自己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力求尽快结束内战。但因为个人环境的关系,希望能够绝对保密。

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接下了陈诚的烂摊子。卫立煌身边都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他深知公开起义是不可能的,一直按兵不动,故意延误战机。

他集中兵力,固守要点,无论蒋介石怎么电令他派兵为其他地区的守军解围,他都只屯守在沈阳、锦州和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4)

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在怒江惠通桥上羊角峰研究作战计划

与此同时,他也在收揽人心,联系旧部下,修筑工事,整顿部队,看起来好像是在积极应战的样子,其实是在掩人耳目。

他常常对周围的人说:“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待时局的变化。”

蒋介石数次电联催促,卫立煌借口沈阳兵力不足,“只能固守以自保”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亲自飞到沈阳,撇开卫立煌直接授命廖耀湘南下解锦州之围。

卫立煌一直向廖耀湘嘱咐要谨慎,部队如果闪失唯他是问,并且暗中命令供应廖耀湘装甲兵团的燃料弹药不能超过一个星期。卫立煌妻子韩权华回忆,当时卫立煌向她提过此事,说:“看他盲人瞎马怎么走!”

卫立煌还采取措施阻挠破坏沈阳的计划,保护了不少工业设施和文物建筑。

10月28日,行动迟缓的廖耀湘兵团被全部歼灭,廖耀湘及所部将领被俘虏,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成为泡影。

在这场战役之中,卫立煌凭借对蒋介石的了解,一边暗箱操作,一边让蒋介石别无选择,蒋介石回忆当时的心情是“寸心割裂、痛苦万状、无地自容”。

蒋介石怒斥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将刚刚兵败回到南京的卫立煌软禁起来。

卫立煌被捕前,“孤处一室,不讲话,不吃饭,亦不阅报告,不下命令,就是这样等候着被俘”,让蒋介石更是气得牙痒痒,批判他已经放弃了一切理智,放弃了一切奋斗!

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的名字,蒋介石名列榜首,而卫立煌被列在13名。正在和解放军接触商谈的傅作义也在名单之列,中共此举颇费周章,是想要对他们进行保护。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5)

何应钦与卫立煌

当时蒋介石的确想要立刻审判卫立煌,但考虑到这样可能会使得军心打乱,就将卫立煌软禁在了南京的寓所之中。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宣称要释放政治犯。

卫立煌的家人联系程思远,得到了李宗仁的字条,让看管卫立煌的宪兵和特务都撤走。李宗仁晚年回国后见到卫立煌还说起了这件事。

1949年大年初一,卫立煌和夫人从南京乘坐汽车前往上海。

卫立煌先住进上海一位姓王的朋友家中,剃了一直蓄着的小胡子,用了7天的时间办好所有手续,买了船票登上轮船前往香港。

卫立煌换了中山装,又戴了墨镜,还贴了两片治头痛的膏药,伪装成一名富商的模样。

轮船会在台北停留一个小时,为了避免麻烦,卫立煌在熟人的掩护之下躲到了船头上去。

刚刚到香港的卫立煌非常谨慎,住旅馆用的是假名字,卫立煌的女儿和妻子韩权华先后被接到香港和他团聚。

9月,卫立煌听说曾任陆军大学校长的杨杰也从昆明来到此处,正准备去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便亲自到他的落脚处看望。

那天杨杰正好外出,卫立煌就给杨杰留下了一张字条,说隔日便来拜访。

没想到第二天,卫立煌就在报纸上看到了杨杰被暗杀的消息,他非常悲恸,无法接受老朋友在“黎明前”死去。他意识到现在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几次搬迁,深居简出。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6)

卫立煌与夫人韩权华合影

不久,香港出版了《金陵春梦》一书,此书写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大半生,作者笔名为“唐人”。

有人怀疑“唐人”本尊就是卫立煌,因为卫立煌曾经在元朗唐人新村住过一阵子,又在蒋介石身边多年,对他十分了解。

卫立煌没有公开否定,只是嘱咐子女们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辩白,辩白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坏。

卫立煌在香港的数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看书读报,小心谨慎。除了会见几个信任的老朋友之外,几乎不会出门。有时候在家中实在是呆腻了,卫立煌会和家人们出门散步。

有一次他们在路上突然听人说:“这不是卫立煌吗?”卫立煌连忙拉着孩子走远,并且小声对孩子们说:“不要回头,一回头就会被别人认清了。”

国民党12名元老联名给蒋介石写信,说绝对不能让卫立煌流落在外。蒋介石一直派人联系卫立煌以前的部下,他一口否认当年软禁卫立煌一事,动员他立刻回到台湾“归队”。

卫立煌原先的两名参谋长曾经来到香港,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来做卫立煌的思想工作,希望卫立煌能够“迷途知返,认清形势”。还有一位和卫立煌关系不错的老乡也从台湾来寻找他,为了避免破坏和旧友的情谊,他干脆躲避不见,不想面对这些说客。

台湾方面还派来了特务寻找卫立煌的踪迹,时不时在报刊上登文,寻找卫立煌的其他部下。只不过卫立煌已经对蒋介石失望透顶,无论是谁都改变不了他拒绝前往台湾的想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了香港,卫立煌起草了一份祝贺的电文,请张铁生发到北京:

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国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之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代申贺忱!

十月江电

“江”在电文中指代“三日”,可见卫立煌是在听到新中国建立的喜讯之后迅速发出的祝贺。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7)

卫立煌(左一)和朱德(右一)

看透了国民党旧政权的灰暗,也对国民党官场的贪腐忍无可忍,现在的卫立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由衷祝福在战火中数十年的新中国能够涅槃重生。

这封电报第一时间表达了卫立煌对新中国的向往。大陆也在派人和卫立煌联系,请他回北京。

卫立煌还订购了不少报纸和杂志,只要是北京出版的新书,他都会买回家,每天都在阅读,看到重要的地方还会划出来。

虽然他对民革的朋友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一定要回到新中国的。”但想到自己还是那43名战犯之中的一员,心中有些犹豫。

1954年,周恩来得知卫立煌的顾虑,便辗转让邓颖超身边工作的韩德庄给卫立煌写信:“在太原晤过面的那位朋友,请姑父和姑母回来。”韩德庄是卫夫人韩权华的侄女,卫立煌一看到这封“家信”,便知道信中所说的那位朋友就是周恩来。

在抗战之初,卫立煌曾经和周恩来在太原彻夜长谈。

那时候太原城内已经能听到日军的炮火声,卫立煌已经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征战,声音嘶哑,双目布满血丝。

太原城内人仰马翻,卫立煌的心情逐渐消极,在见到周恩来之时,无奈道:“兵败如山倒,山西的局面目前实在是难办,真犯愁呵!”

周恩来和蔼又严肃地对卫立煌说:“中国的抗战将是长期的。不能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论胜败。就算太原保不住,只要我们继续不动摇、不妥协,坚持抗战……”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8)

卫立煌在延安与毛泽东合影

周恩来和他分析了八路军如何走群众路线,组织全民抗战的力量。周恩来的话字字千钧,卫立煌对军队和人民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支军队的重大区别。

直至今日,他都记忆犹新。抚今追昔,他恨不得马上见到周恩来,再与他叙旧畅谈。

但妻子韩权华心中还是有些顾虑的,她对前来洽谈的中共人员说:“我们现在的地位,无论对于哪一方面都是不好的。对于台湾来说,我们是撤职查办在逃的犯人对于大陆来说,是没有归案的战犯。”

卫立煌安慰妻子:“不要紧,革命不分先后,这些都会改变的。”

促成卫立煌回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经济问题。当时跟着卫立煌前往香港的不仅有妻儿家人,还有几十位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

时间长了,花销就成了非常大的问题,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卫立煌必须开源节流。于是他拿出本钱,让柴春生出面注册了一家酒店,以此创收维持生活。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9)

原来的国民党战略顾问熊式辉也在香港,和卫立煌常来常往。熊式辉的一名老乡在香港开了一个小银行,熊式辉就来劝卫立煌一同参与合股。

卫立煌便将手中的现金全部投进了这座小银行里,谁知熊式辉的这个老乡是一个骗子,银行没有开多久,骗子就卷款跑路了,人根本就找不到。

卫立煌血本无归,连续租房子的钱都没有了,无奈只能住在旧友的家中。本来已经开始筹备回国的他现在加速了进程,主动联系中共驻香港的有关部门,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安排自己回大陆。

1955年3月,卫立煌和家人在周恩来的安排之下绕道澳门回到大陆。

3月15日,卫立煌到达广州,他马上发电报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致敬,报告他已经安全到达了,同时,卫立煌发表了《告台湾袍泽朋友书》,这成为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文件。

在书中,他惊叹于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凡百设施,突飞猛进”,抨击蒋介石勾结美国力量,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妄想反攻大陆,说此是“痴心说梦,白昼见鬼”,并鞭挞了美国“强据台湾”的狼子野心。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不甚欣喜,立即回电表示欢迎:

三月十六日电报收到,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藉图良晤。如有兴趣,可于沿途看看情况,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毛泽东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10)

1955年3月17日:毛泽东欢迎卫立煌回国的电报

毛泽东建议卫立煌可以沿途看一看情况,卫立煌去了浙江杭州、上海、江苏无锡等城市。

卫立煌夫妇正在无锡太湖旁休息之时,北京打来电话联系他们,说周恩来即将出国,想要在临行前见一见卫立煌。

当晚,卫立煌就乘车前往北京。4月6日,周总理设宴招待了他们。邓颖超和韩权华还是天津时期的同学,他们一同回忆往事,感觉十分亲切。

4月25日,卫立煌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距离他们上次相见已经过去了17年了。

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卫立煌在国外生活的情况,和现在在大陆的状况,并且向卫立煌介绍了解放以来新中国的发展和远景。

当晚,毛泽东宴请了卫立煌夫妇,并且和他们一起观看了电影。

卫立煌从海外归来,新中国给予他很高的荣誉,他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位。这都是因为当年卫立煌和中共的情谊。

1959年冬,卫立煌生病住院,周恩来、朱德曾多次探望。到了最后几天,卫立煌的神志已经不清楚了,朱德坐在他的病床边,看着昔日骁勇善战的旧友,久久不忍离开……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去世。1月20日,周恩来主持了首都各界的公祭大会。

卫立煌去世之后,他的夫人韩权华和邓颖超一直保持着联系。邓颖超时常打电话问候她,有时候也会带着鲜花和瓜果来看望她。邓颖超每次来之前都不会刻意打招呼,就是怕韩权华兴师动众地招待她。

卫立煌晚年归国了吗(卫立煌晚年归国)(11)

蒋介石与卫立煌

国民党和美国都将东北战场的失利怪在卫立煌的抗命不尊,这是十分片面。解放军必将胜利的历史趋势,岂是一两名将领能够左右的。

卫立煌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曾遵从军令和红军对战十年,也因看清谁更有利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弃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再次“立功”的机会。曾经“立煌县”犹如过眼烟云,这种“荣誉”,对他而言已是耻辱。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中国人民心甘情愿欢迎并善待这一位曾经的“战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