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众多的节日。这些节日起源之初本来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对于亲情的重视、对于祖先的缅怀、对于文化的传承……

但是在富足、太平的年月里,这些节日便逐渐隐去它们深刻的内涵,转而变得轻快起来,没有了沉重繁琐的仪式,更多的是欢声笑语。

比方说马上就要到来的端午。提到端午节,我们能想到什么呢?

相信有很多东西会浮上大家心头。这些东西都可以算作是端午节的“吉祥物”了:各式各样的五彩线、艾叶、“老虎耷拉”、五毒兜肚……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1)

清代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记载楚地风物的书籍《荆楚岁时记》中说: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这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五色丝系臂在荆楚地方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宋朝时这种风俗达到了鼎盛。

古代人笃信这条彩色的小绳子有神奇的功用。在端午节系上彩绳,端午之后的第一场雨将之抛弃在水坑里,可以带走瘟疫、灾难。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2)

现代五色绳(图片 | bilibili·东西物语)

五彩线还有“避兵”“长命缕”“续命缕”等等的名字,由这儿能看出来,古代人之所以如此笃信这条小绳子的威力,实在是因为对于瘟病、战乱没有更多办法。

现在的“五彩线”已经不再“五彩”,佩戴它的人们也已经不再那么笃信它的神奇功用。之所以还保留着这个习惯,一方面是尊重传统,另外一方面,万一夏天异常活跃的毒虫们真的怕这根儿色彩鲜艳的小绳子呢?

唔......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很可能,想要驱逐毒虫,咱还得想点儿别的办法。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3)

庆阳五毒香囊(图片 | 肉丁网)

端午节的虫子们有个小团体,其中有五位“大佬”被民间合称为“五毒”,它们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一进入农历五月,这些虫子便进入了活跃期。一方面这些虫子有的确实有毒,被不小心咬上一口,也不是好玩儿的;另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长相的原因,在民间百姓看来,它们会给家里招致晦气,甚至灾祸。所以人们要用各种的办法来预防它们。现在来看壁虎和蟾蜍还是益虫呢,替它们点灯......

远了咱不清楚,不过清朝时过端午节宫里一般都会演出明朝的传奇八本《混元盒》。《混元盒》是一出神怪戏,大意讲得是:五毒虫下凡祸乱人间,玉帝敕旨严拿,最后天兵降服五毒,欢欢喜喜大结局。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4)

清代五毒荷包 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5)

明代 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面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庆祝端午节的方式是“高大上”的,民间的仪轨也是十分丰富多彩。

据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所载:

“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綵叠福,用软帛辑逢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家堂奉祀,蔬供米粽之外,果品则红樱桃、黑桑葚、文官果、八达杏。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端午节门首悬挂艾草,用雄黄在小孩的脑门儿上抹个“王”字,虽然是象征性的意义,却在告诉大家艾草、雄黄可以驱赶蚊虫。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6)

悬艾草(图片 | 搜狗图片)

至于给小朋友们戴的“老虎耷拉”、老虎枕头、老虎鞋、绣着“五毒”的兜肚……虽然纯粹是“吉祥物”,却也为端午节带来了不少欢乐。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学龄前儿童小顺儿对妈妈发出了“十万个为什么”:

“怎不用雄黄往脑门儿上抹王字儿呀?”

“还得戴葫芦呢?”

……

这就是小朋友心里对于节日最初的仪式感,虽然只是为了好玩儿。最后还是爸爸拿回印有“五毒”图案的点心“五毒饼”,才算堵住了小顺儿爱说话的小嘴儿。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和挂艾草(五色绳五毒肚兜)(7)

五毒饼(图片 | 马蜂窝)

事实上,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老舍先生还独自生活在重庆。有一年他约朋友们去过端午,信上是这样写的:

“端阳日午十二时,祈来吃饺子。北方侉子不会作菜,饺子佐酒,差足以代角黍(粽子)耳。勿却是幸!”

“北方侉子”固然是老舍先生喜欢的自嘲,可是饺子也足以当做他的“莼鲈之思”了吧。

过节的时候又有谁不想家呢?

先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吉庆吧!

作者:行旅的熊

编辑:戚彧卿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