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独眼的,大多是狠人。
复联里的神盾局局长尼克·弗瑞。
EVA 里的绫波丽。
《杀死比尔》里的女护士杀手。
今天香玉就跟大家聊聊,一个真实的独眼狠人——
《私人战争》
A Private War
这是一部传记片,影片的主人公,名叫玛丽·科尔文。
她是在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供职 27 年的战地记者,被称为「独眼女侠」,56 岁时死于叙利亚内战的一场冲突里。
(玛丽·科尔文 真人)
单看海报,你看得出饰演科尔文的是谁吗?
是《消失的爱人》里的裴淳华。
裴淳华为了这个战地女记者的形象,做了很大的突破,宣传采访时依旧明眸皓齿美艳动人。
到影片里,就自带粗粝的酷劲儿。
裴姐这次奉上了令人战栗的演技,不仅外形神似,更还原了科尔文蒂低沉浑浊自带硝烟味儿的嗓音。
几次情绪高点的戏,都演的很赞。
甚至还有一场正面全果的戏,极尽展现了她的彷徨焦虑和不安,非常震撼。
裴姐也凭借该角色拿到了金球奖提名。
本片另一个重要演员是《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他饰演女主科尔文的摄影搭档保罗·康瑞。
多南蓄上了大胡子,让人一下子没认出来。
总体演技四平八稳,但其中有一场哭戏很动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由女神查理兹·塞隆担任制片人。
说回女主玛丽·科尔文本,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女人。
1986 到 2012 年的 26 年间,她的身影几乎出现在地球上所有战区,东帝汶、利比亚、科索沃、伊朗、车臣、伊拉克、叙利亚......
她为英美主流媒体提供了无数条战争报道,也因此与诸多政治人物成为朋友。
失去左眼后,她戴上眼罩,像个加勒比海盗,人称「独眼女侠」。
生活上大大咧咧,曾经有一次她离开家忘记挂电话,回来后收到 37000 美元的账单。
超级爱漂亮,上战场都要带着珍珠耳环,指甲涂成大红色,喜欢穿 Prada 等奢侈品牌的衣服。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曾送给她一副双排珍珠项链,她常常佩戴。
她最出名的,是防弹衣里穿着意大利高端内衣品牌 La Perla 胸罩。
「我想着,要是哪天有人从壕沟里拉出我的尸体,我要让他们惊艳一下」
影片讲述的,是她 44 岁到 56 岁之间的人生经历,起始点是她失去左眼,终点是在叙利亚内战冲突中被炸死。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的这个时间点很有趣。
44 岁之前的科尔文,是个年轻貌美身强力壮,突破了女性职业天花板,拯救了数千战争平民的女英雄。
她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无忧无虑的中产家庭,大学上的是耶鲁,从海洋生物学转专业到文学专业。
一毕业就到知名新闻媒体的国际部工作。
她喜欢浪漫自由的巴黎,就去了。
但不久之后,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世界遗忘的战争角落。
东帝汶事件令她蜚声国际。
1999 年,东帝汶公投从印尼独立,政见不同的两派爆发武装冲突。
当时印尼武装组织,包围了 1500 名妇女和小孩。
因为太危险了,有 22 名的各国记者相继离去,科尔文却留了下来,报道了现场状况。
四天后,1500 名妇孺被安全撤离,而科尔文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当时的国际新闻界,她就是活着的传奇。
然而 44 岁之后的她,经历了三次婚姻,两次流产,并失去左眼。
当时,斯里兰卡已经对外封锁报道长达 6 年。
她好不容易获得采访机会,却被政府军士兵用榴弹炸伤,肺部和胸部受损,左眼炸毁。
但就是在这样严重的伤势下,她赶在截稿日,写成了 3000 字的报道。
多年身处战场,她患上了战后创伤综合征(PTSD)。
常常出现幻觉,看到战争中死亡的小女孩,就躺在她家卧室的床上。
她疯狂地抽烟和酗酒,以期逃脱脑子里那些残酷的战争阴影。
而影片聚焦于 44 岁之后的科尔文,在我看来就不仅仅是向众人介绍一个女英雄那么简单,它试图讲述的,是「成为英雄的代价」。
这是一个悲剧的内核。
同你我一样,她不过是一介普通的肉身。
本来可以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去巴黎过光鲜的生活,但她主动选择面对世间最残忍的真相。
她会跟我们一样脆弱、焦虑和痛苦。
害怕变老,也害怕就这么死了。
她那么爱美的一个人,失去左眼后,会在公共场合会不由自主地挡住眼罩。
男友对她说「你曾经那么漂亮」,从心底击穿了她。
没有谁,天生就适合当英雄,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忍耐力。
这样的战争场景,搁我一次就头疼够了,她干啥一次又一次去找罪受?
我想,应该是巨大的同理心。
虽然客观上她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的重要一员,但她主观世界里,并没有搅动世界风云的野心,成为什么大人物。
她只是对挖掘战争的真相,感到「有义务」。
伊拉克战争里有美国的参与,年轻的记者问,「我们是否在宣传一场假的战争?」
对于科尔文来说,这不成一个问题。
一场战争的正义与否,使用了什么武器和战略,对她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那些无辜的平民在哪?
「战争对于政府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政府官员不会像老百姓那样受伤或死亡」
或许在她眼里,战争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正义的,赢的永远是双方的高位者,输家永远是底层。
所以在斯里兰卡时,反对派领袖希望她能在国际媒体上传递「求和」信息,她表示不感兴趣。
她只想知道,本该救人的食物和医疗物资去哪里了?
科尔文曾经说过,「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这样看来,她最后的选择也顺理成章。
当时叙利亚政府在对一片包含 28000 平民的地区进行轰炸,对外宣称是在打击反对派武装。
科尔文在战场,对全世界进行了一次语音连线直播,拆穿了叙利亚政府的谎言。
但也就是在直播不久后,所处的建筑遭到轰炸,她被掩埋在掉落的碎石之中。
科尔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士兵,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保卫了更多的人。
她挡在前方,看到了一切,所以我们才不用去面对这些痛苦。
人类至今都没有摆脱战争暴力的阴影,地球上大大小小的角落里,至今还回荡着绵延不绝的枪炮声。
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这个世界的正义与和平,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英雄这个称号,或许都不足以配得上他们的付出啊。
助理编辑:春大鲸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