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实上苏联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苏联的形成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这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可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已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斗。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从东汉末年写起的,那么探寻苏联历史的源头也要从沙皇时代说起。
公元882年诞生的基辅罗斯大公国是如今的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三国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并不是像古代中国一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而是由一大群封建领主王公组成的松散联盟。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各支宗室以长子统率出兵远征欧洲。西征的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从1240年到1480年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长达240年之久。
在被蒙古人征服的罗斯公国中有一个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于蒙古统治者。蒙古统治者授予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尔”的头衔并命其征伐不听号令的王公。莫斯科大公国趁机利用蒙古人的威势趁机削平群雄,从而得以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到了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终于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
莫斯科大公国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通过征服其他罗斯公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沙皇俄国。沙皇时代的俄罗斯从东欧平原的莫斯科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向东征服了整个西伯利亚,向西取得了波罗的海与黑海的出海口。在沙皇俄国的扩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被迫臣服于沙皇政权。由于沙皇政府对这些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因此沙皇俄国被称为”各民族的监狱“。
沙皇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样尖锐:直到1861年沙皇俄国才废除农奴制,沙俄因此成为了欧洲最后废除农奴制的国家。长期以来沙皇俄国一直被视为是欧洲专制主义的大本营。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俄罗斯经历了数百年的沙皇专制统治,但与此同时往往忽略了俄罗斯也有着数百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1697年荷兰的赞丹港迎来了一支俄国使团。在这支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
令荷兰人颇为不解的是整支使团上上下下无不对这位下士礼敬有加,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位下士其实就是当时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回国后在俄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风潮。彼得一世考察过西欧国家的议会制度,不过他的改革着眼点在于增强俄国的实力。至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的命运则并不是彼得大帝所关心的,因此他的改革并没直接触及到俄罗斯的专制传统。
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俄国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明也随之到来并开始逐渐对俄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今天去读原版的《战争与和平》仍能发现其中有不少法语词汇。当俄国人开始效仿西欧国家的生活方式时也不可避免会接触到西方的启蒙思想。1825年11月19日战胜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发疾病身亡。
由于这位沙皇没留下子嗣,所以皇位该按顺序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继承。当时君士坦丁被任命为俄国驻波兰总督,亚历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当时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们传统的思维观念而言:在专制统治下权力的诱惑足以战胜亲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对外封锁消息,然后宣称兄长生前已确定自己为继承人。然而尼古拉却派人向身在波兰的二哥君士坦丁通报了身为沙皇的大哥病故一事。
同时尼古拉还邀请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继位。更为戏剧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确拒绝回京继位,原来他爱上了一名波兰的平民女子,他愿意为她放弃皇位和自己的贵族头衔留在波兰生活,于是他回复三弟尼古拉:自己将放弃皇位并请尼古拉继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复后并没顺势继位,而是率领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与此同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也率领自己的部属向尼古拉宣誓效忠。
被视为欧洲专制堡垒的沙皇俄国竟然出现了推让皇位的现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这番兄弟情深互让皇位的大戏直接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一批远征西欧的俄军官兵在亲眼见证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后怀着对俄国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不满于俄历12月14日发动起义。由于当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兰宪法,因此被起义者视为是一个主张宪法治国的人。
立宪主义者希望君士坦丁能继承皇位将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度,于是他们打出了“我们要君士坦丁,我们要宪法”的口号。十二月党人起义结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间互让皇位的举动——尼古拉随即宣布继承皇位并着手镇压起义,尽管起义很快被平息了下去,但这次起义给予俄国的专制统治最早的打击。从此以后俄国就进入了一段革命岁月。
事实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种子其实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种下的。19世纪后半期的俄国几乎成为了欧洲各种思潮的交汇地:专制主义、民族主义、宪政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几乎当时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思潮都能在俄国找到。1883年普列汉诺夫与巴维尔·波利索维奇·阿克雪里罗德、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等志同道合者在日内瓦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2年俄国革命未来的导师列宁开始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同年列宁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俄文。1895年春列宁前往西欧同在国外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诺夫等人建立联系并考察西欧工人运动。同年10月列宁回国后将圣彼得堡的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从而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1895年底列宁因内奸告密而被捕后经历了14个月的牢狱生活和三年的西伯利亚流放岁月。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后从圣彼得堡转赴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然后又到斯图加特、慕尼黑、莱比锡、布拉格、维也纳、曼彻斯特、伦敦等地从事职业政治活动。1900年12月列宁在德国慕尼黑与马尔托夫合作创办了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
由于当时的俄国受到专制主义、民族主义、宪政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共同影响,因此俄国的革命者阵营内部受不同思潮影响的人逐渐开始产生分歧。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代表大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反对列宁主张的政治派别则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正式形成。
1912年1月列宁经过一系列斗争将孟什维克驱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而让布尔什维克发展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沙皇俄国由于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导致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作用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因此列宁把这一时期的沙俄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专制腐朽的沙皇政府却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对政府的不满。
沙皇政府的行为最终落得了内外皆输的下场。1905年沙俄被亚洲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沙俄由此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亚洲黄种人国家所打败的欧洲列强。沙俄国内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战败的刺激下引发了大规模的革命浪潮。没能从1905年革命中吸取教训的沙皇政府又在九年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俄作为一个封建农奴制残余浓厚的国家在军事动员效率上远不及发达工业国。
仅在1915年俄军就损失了200万人。这样的伤亡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战前俄国的常备军总数。人力方面的损失对拥有1.8亿人口的沙俄还在可承受范围内,可空前巨大的战争物资消耗却令经济落后的俄国难以招架。俄国的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前线的军事需求,以致于一些部队竟不得不空着手参战。当时防守里加的俄国第5集团军全部近12万人中竟有1万人是没任何武器的。
从1915年秋季起俄国的运输系统就已陷入瘫痪状态。德、奥军队侵入了俄国经济最发达的西部地区。这使俄国在经济和物资方面蒙受了巨大的额外损失:大量粮食和牲畜被德奥联军掠去,而在俄国后方却有数以千吨计的肉类因道路瘫痪运不出去。物资分配和交通运输工作的混乱引发了粮食危机。到了1917年1月底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肉类已断货。
在这种缺吃少穿的环境下人们的反抗开始空前强烈地爆发出来:1917年1月22日彼得格勒一地就有15万人罢工。到了2月份全俄境内的罢工者已达到70万人。3月首都彼得格勒的形势已完全失控。沙皇面对到处都是罢工、示威、暴动的局面下令镇压。可此时的俄军在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后早已士气低落。3月12日早晨禁卫军沃伦团教导队拒绝执行镇压命令并掉转枪口打死了队长。
反叛犹如雪崩一般势不可挡地爆发了。3月12日当天就有6万首都驻军造反。造反的部队与暴动的工人一起杀死军官和警察、逮捕将军和大臣。在这场二月革命浪潮中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由皇太子和皇弟继位的设想也失败了。历时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灭亡。俄国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并立的局面。从1917年3月到11月之间这段时期是两个政权的斗争时期。
1917年3月15日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李沃夫为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首领鲍威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为外交部长,十月党首领古契科夫为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为司法部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没能充分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的两样东西——和平与土地。临时政府认为俄国对盟友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以不能自己单方面退出世界大战。
同时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长们坚持认为重新分配土地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时才能进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求俄国人民先暂时忍耐,而苏维埃则要求立刻实现和平、立即分配土地。很显然苏维埃政权的主张在当时更能得到绝大多数俄国人的支持。苏维埃政权同人民大众的密切联系恰恰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缺的。
苏维埃政权不仅出现于城市,而且很快出现于乡村和军队:乡村苏维埃组织人们夺取贵族的财产;城市苏维埃支持人们不断上街示威游行和举行暴动;士兵苏维埃则在逐渐夺取军官的权力。苏维埃运动就这样迅速遍及全国并在实际上发展成为一种不断向彼得格勒政权挑战的基层政府。起初选入苏维埃的代表主要是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在其领导人从瑞士返回之前处于较次要的地位。
1917年4月16日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并发表了四月提纲。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要求。列宁的这些主张迅速取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到了10月份布尔什维克已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据多数。这时列宁断定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已来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发起了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列宁就已秘密来到作为起义总指挥部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917年11月6日夜间到次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起义部队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点:7日凌晨1点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点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起义部队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
1917年11月7日早晨6点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了起义者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这天上午10点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这时仍有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在冬宫。
1917年11月7日下午5点~6点间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军事革命总部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于1917年11月7日6时20分缴械投降。盘踞在东宫的临时政府残部直到当晚8点才明确回复拒绝投降。当晚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街垒迅猛地冲向冬宫。
守卫冬宫的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行打开冬宫大门后把起义人群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这场十月革命宣告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的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政权只控制着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大城市,但地方上仍有沙皇政权和临时政府的残部在活动。由沙皇政权和临时政府残部组成的白军势力与新生的苏俄政权展开了长达近五年的内战。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在与白军以及支持这些白军势力的外国干涉军的战争中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等地的苏维埃政权并肩作战。
内战胜利后苏俄政权就需要协调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苏维埃政权的关系。作为革命导师列宁针对于此写了《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论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等文章。列宁在这些文章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民族理念:原沙俄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可以实行自治,但应当联合形成统一的苏维埃大家庭。
列宁希望用这种方式改变沙俄时代民族关系紧张的状态。国内战争结束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为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就提出了联合问题。1922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这一方案遭到了格鲁吉亚领导人的反对,最终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按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这时的苏联只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四个加盟共和国。苏联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一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独特:加盟共和国之下有自治共和国,边疆区或州之下有民族自治区。这是苏联根据本国领土广袤、民族众多的国情所制定的。
曾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能容忍14个加盟共和国独立的俄罗斯为什么不能容忍车臣独立?事实上车臣在苏联时代从来不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而是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下辖的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换句话说车臣在苏联时代本身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苏联时代由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区、边疆区、州等建制共同组成的行政区划系统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大环套小环。
1924年苏联在中亚地区按民族进行划界,1925年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加入苏联,至此苏联一共有六个加盟共和国、十五个自治共和国和十六个自治州。1929年10月16日隶属于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成为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5日正式加入苏联。1936年苏联再次对中亚地区的领土按民族属性进行划界,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由自治共和国升级成为加盟共和国。
苏联在中亚的民族划界工作也对高加索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1936年苏联在重新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后按民族自决原则将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重新分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个加盟共和国。在苏联中央政府主持下完成了这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划界与领土分配,但在这一过程中三大民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矛盾。苏联时期三国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维持着面上的和平。
至此苏联一共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个加盟共和国。沙皇政权崩溃后波兰和芬兰趁机实现了独立。1920年波兰对新生的苏俄政权宣战并占据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与波兰的战争后与周围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立陶宛签订了和平条约。
由此苏联正式承认了这些原属沙皇俄国的地区的独立。苏波战争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丧失了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西部沿岸及芬兰以东的大片土地的主权。芬兰独立后仍有相当一部分芬兰族人生活在苏联境内。1923年到1940年期间苏联在芬兰族聚居的卡累利阿地区成立有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然而这时的卡累利阿并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这时的卡累利阿只是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大约半个月后苏联以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名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地区。到了这年10月苏联又以芬兰国界距离列宁格勒过近为由提出领土置换,然而遭到了芬兰方面的拒绝,苏芬战争随即爆发。
芬兰方面担心战争长期化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破坏,最终双方于1940年3月12日媾和:芬兰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连同维普里城、维普里湾、拉多加湖西北岸、马尔卡日尔维以东领土、雷巴奇和斯来特尼半岛的一部分以及芬兰湾中的一些岛屿割让给苏联。1940年3月31日苏联将从芬兰得到的领土划归卡累利阿,同时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正式升级成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由此正式升级成为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政府分别照会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要求三国改组政府实行大选和让苏联红军自由通行,随即30万苏联红军进入三国境内扶植起亲苏政权,随后三国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联。同年6月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两地移交给苏联。6月30日苏联出兵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这年8月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而比萨拉比亚则成立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后更名为摩尔多瓦)。至此苏联已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7月16日卡累利阿的加盟共和国地位被取消,重新成为俄罗斯联邦之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此后直到苏联解体加盟共和国数量始终保持为15个。苏联解体后这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成为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从沙皇时代到苏联时代各民族之间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迁徙过程,由此形成各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彼此之间犬牙交错的状态,这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划界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苏联时代凭借中央政府的权威维持着各民族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团结,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使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之间积蓄已久的矛盾开始爆发: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的纳卡地区如今位于阿塞拜疆西南部,然而当地有80%以上人口为亚美尼亚人。1988年纳卡州苏维埃通过要求加入亚美尼亚的决议,亚美尼亚方面也同意接管,阿塞拜疆方面则坚决反对。苏联解体后纳卡州宣布成立独立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随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这一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战争。这场战争造成约3万人丧生。截至1993年亚美尼亚人控制了纳卡和周边20%的地区。后来在俄罗斯的倡议下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立由12国组成的明斯克小组,俄罗斯、美国和法国为主席国。1994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明斯克小组的斡旋下达成停火协议。尽管两国达成了停火协议,然而关于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始终没能达成一致。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卡地区的冲突只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划界问题导致的诸多冲突中的一个缩影: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交界地带各自都有一部分被对方国土所包围的飞地。迄今为止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有近40%的国界尚存争议,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也有20%的边界线尚未划定。如今三国士兵仍时不时会爆发边界冲突。
有时甚至是当地村民围绕耕地、水源、道路等问题发生的争执也可能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流血冲突。曾有中国游客被这一交界地带的塔吉克人告知:“你要当心吉尔吉斯人,他们可危险了”;同样当地的吉尔吉斯人也会说:“你要当心塔吉克人,他们可危险了”。在苏联时代这些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因为那时各加盟共和国同属苏联:穿越各加盟共和国的道路就相当于我国的跨省道路,耕地和水源也都同属于一个大国。
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在当年都是苏联人。然而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都成为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于是所有问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国际问题。北约和欧盟的东扩进一步加剧了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本就存在的问题。1993年3月北约首先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三个前华约成员国吸纳为会员。
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又发动了针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科索沃战争,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势力被彻底被挤出了原有的东欧势力圈。2002年11月21日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至此北约成员国已直接与俄罗斯接壤,北约的军事力量已然部署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自然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打算加入北约的企图保持高度警惕。
2003年11月22日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领导的政府在西方势力主导的玫瑰革命中被反对派萨卡什维利推翻。此后格鲁吉亚日渐与西方国家靠拢:部署加入北约、允许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格鲁吉亚境内部署武器......这一系列变故最终引发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同样乌克兰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来在亲俄与亲西方外交路线之间的来回摇摆成为如今的俄乌战事最早的导火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