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生相约桥儿沟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

近日,白河县桥儿沟历史文化旅游街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一向低调古朴的桥儿沟顿时热闹起来了,诚可喜可贺。

所谓低调,低,她是陕西省海拔最低的街区,调,格调古雅,明清老街,原汁原味,是研究汉水文化的活化石。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2)

陕南最值得去的明清古街,三百年汉水船商文化缩影——安康市白河县桥儿沟。

陕西境内汉水两岸海拔最低的一座城镇---白河,是汉水南岸一座古色奇秀的山城。她街之古幽、桥之奇巧、泉之秀澈大半集于县城西北部的桥儿沟古街。

沿汉江白河古渡口上岸,即是白河县城河街横街口。横街口段街道由北红星、南临江两座桥搭成,向南即是桥儿沟古街。桥儿沟名源自沟上的长春、观澜、邀月、临江等几座石拱桥。桥儿沟又名长春涧,涧水源出龙岗(即绣屏西北山脉)渗出的泉水汇集。明清时,西北龙岗、东南魁星山陡峭山崖夹溪向北逶迤至汉江南岸,两崖花卉四季递放,秋冬仍似阳春,故名长春涧。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3)

桥儿沟的古色、静幽,既留存于山、涧、桥等古地名中,也雕刻在500余年古朴厚实的青石板街和清外城北门、门旁石刻上,更印刻在街两旁缘山而建的明清古建筑和崖坡开凿的古泉里……桥儿沟街巷一色青石板铺就,依山沟走势,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弯或直,或陡或缓,如蛇行,似天梯,蜿蜒延伸650多米392阶后抵城里北岭子(北岗)。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在对明清凿铺的青石阶上加铺青石板,并进行一沟两岸排污改造、仿古修缮后,依山凿刻的历史印迹仍随处可见,让齐整、平坦、洁净的整条街巷渗满古色古香。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4)

桥儿沟两岸的古建筑和仿古房屋大多缘山而建,左多沿沟岸山势向上绵延,右多依山坐落险峻,摩肩接踵,各具形态,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依山势地形的不对称的自然之美。比较典型的有清外城北门、长春寺、白河县福音堂、耿氏江南徽派古民居、同善社古民居等。白河县福音堂位于横街口进桥儿沟约50米处,坐东朝西,东临桥儿沟,西连街巷,面阔3间,通宽25米,进深7.5米,面积约200平方米,为木质两层砖瓦混合结构的清末建筑。

民国二十四年(1935),挪威路德会湖北老河口福音堂贝德威牧师等来白河传播基督教,购买桥儿沟南一处居民房院,略作整修后辟为白河县福音堂。贝德威牧师引进了白河县的第一台留声机、第一架手风琴和第一辆自行车,抗战期间处理过在白河县城、山阳县的两次美军飞机失事事件,并被白河中学聘为英语教师,1947年11月离开白河回挪威。2009年10月28日,贝德威子女阿诺尔弗、米丽尔姆随挪威旅游团一行来白河,寻觅其父60多年前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足迹,为贝德威的白河传教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5)

清外城北门位于桥儿沟中段,跨龙岗、魁星两山之间,护南锁北,青砖巨石,古朴沧桑。

门高约12米,门上“天池关键”4字仍透出劲骨丰肌,圆润流畅。门内西北崖壁距地面1.5米与2米处,有两处摩崖石刻。左竖刻“赵公德政石”,阴刻楷书,每字略大于鸡蛋,方整朴拙;右横刻“便有此山”,阴刻行书,字如拳大,清秀方整,刚劲流畅。赵公,即清康熙四十年(1701)离任的白河知县赵以鐇(fán ,宽刃斧意),山东莱阳人。因其任白河知县期间,在救、赈旱涝及汉江洪水等方面颇有作为。离任时,全县群众聚集,刻石记其遗爱。10年。“便有此山”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林则徐同榜进士卫如玉所刻,反映了明成化年间,湖北卫氏移民居白河县城桥儿沟时的情况。时河街、桥儿沟无街,仅刘氏、卫氏沿河岸、沟边搭建的几间草棚。卫如玉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因孝敬父母不乐仕进,回白河后主讲天池书院。

白河县城外城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明清,尤其是清中期后,处“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襟喉之地的白河县城,既是汉江航道上的一处重要货物集散中心和商贸码头,又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清嘉庆年间,鄂、陕边境白莲教起义活动频繁。为改观白河县城“城依山麓,形同釜底,难于防守”的格局,时任白河知县严一清,筹资修筑白河县城外城,并筑外城北门于进出白河县城的主干道---桥儿沟中段。外城于清嘉庆元年(1796)十月动工,至嘉庆四年(1799)建成,又名大寨。外城砌石为雉堞、削壁为城墙,沿天池岭、周家垭、探马沟、长春寺、桥儿沟、魁星山、清风沟、南台子等山脊、沟涧蜿蜒逶迤2100多丈(约7千米),高10余丈不等,设东(锁钥钖城)、南(镇远)、北(天池关键)3门。其中,北门尤为往来要冲,既起到了一夫当关之功效,又为白河县城增添了一处古老的景观。同时,外城建起后,白河县城也成为有城有郭、内外两座城墙的 “双城县”。长春寺位于桥儿沟西北,小地名杨树林,建于明万历年间,时有长春石拱桥跨溪达寺。寺坐西朝东,围墙东侧门额书“长春寺”3字。内有大雄宝殿,一正两厢三间砖木结构瓦房,南侧禅房、厨房各一间。清光绪九年(1883)重又修葺长春寺。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6)

明清时,“北寺长春”为白河八景之一,留下了白河文人士大夫“寺古山高一望新,几家城北独生春。白杨树里浓荫覆,翠柏枝头湛露均”和“坍台仙已杳,石洞草常新。月下闻清馨,蒲团世外人”等咏景诗句。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造长春寺,设白河县立初级中学,在大雄宝殿南北建砖木结构两层教堂,一楼教室、二楼学生宿舍,外形呈四合院状,1941年8月新生入学。1958年后,白河初级中学迁北岗关帝庙处(今白河县第一中学),白河县教研室设长春寺。2000年后,白河县职教中心迁此。2009年秋,对原长春寺残存的大雄宝殿一正两厢三间房屋进行了维修。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7)

桥儿沟的古桥奇巧,古泉秀澈。白河民间有农历十月一日“修路搭桥”的习俗,延续几百年至1970年代后渐式微。明清时,白河的先民们在桥儿沟搭建的石桥、石拱桥就有长春桥,临江桥(又名感化桥),桥儿沟中段跨凉水泉(今石板泉)的观澜桥,跨凉水泉右的邀月桥,等等。这些古桥,有的已废弃,有的已成街巷或建筑的一部分。现今的桥儿沟,又增添了许多石板、砖、水泥钢筋等类别各异、形态各式的桥。他们或古老,或年轻,或曲平,或玲珑,跨沟溪,连巷屋,形成“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的奇绝景观,勾勒出桥儿沟“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清幽。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8)

桥儿沟的古泉曰凉水(石板)、曰普泽、曰普润、曰香泉、曰温泉……一律凿岩建造,开凿巧秀,水质清澈,汇集成溪。开凿于明朝时的凉水泉,今名石板泉,凿于沟左岸岩上。其水清澈见底、透亮纯净,炎暑如冰。普泽泉、普润泉位于长春寺西北洞宾涧。洞宾涧今已干涸,明清时涧水流入长春涧。涧名源于吕洞宾在溪旁山洞修炼、炼丹的民间传说,与桥儿沟尾感化桥名和清风沟上迎仙桥名相关联。普泽泉、普润泉凿于洞宾涧左右山岩上,清澈满盈的泉水,既供居民汲取,又潺潺地汇入长春涧。明清时,在凉水泉上观澜桥眺西北龙岗,两涧溪水溅珠,泉水潺潺,别有洞天。桥儿沟清外城北门内“温泉“字,系卫如玉题写。漫步桥儿沟,那幽深的巷道、青青的石板、潺潺的流水,那古朴的城门、奇巧的古桥、秀澈的古泉,那青砖灰瓦朱红,那马头墙彩绘檐,那镂雕枋石刻崖……既呈现出白河的先民们移民来此凿岩建房的艰辛与智慧;又述说着白河码头明、清和民国时发达的水运业、商贸业。忆往昔,汉江白河码头舟辑如梭、白帆如云,河街和桥儿沟会馆商铺林立、人口稠密。看今朝,改革开放催生了白河县城的新气象,城里清风路、人民路以及狮子山社区,街巷整洁宽阔,花木绿草如茵,高楼鳞次栉比,商贸繁荣,人口密集 ……桥儿沟的街巷、城门、古建、石刻和人们在坚守、在蓄积,在默默坚守的静幽里延续着一方历史人文,在闲适愉悦的蓄积中等待涅槃。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9)

【求助朋友圈高人】解读白河县桥儿沟清代砖雕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内涵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0)

桥儿沟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县城,十天高速白河出口下二十分钟即到。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1)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2)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3)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4)

安康三大古镇(安康桥儿沟低调得让人心疼的明清古街)(15)

(秦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