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男女平等的时代里,偶然看到过一句话叫“乱世女人半张饼,盛世女人抵万金”,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完全就是男性的附属品,甚至在某些时候,女性就没地位可言,就算是现在,还存在重男轻女,性别歧视的现象。

可想而知,以前的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何其严重,民国时期,食物链最底层的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的贫苦,已经将人性扭曲,为了一顿饭,为了抽鸦片,他们可以卖妻子,卖女儿,那时期的道德底线已经荡然无存,千方百计也只不过活着。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1)

一、一个时代的缩影

据民国东北一妇人回忆,当年她只不过几岁,便被父亲卖给了新妈妈,她哭爹喊娘不同意,换来的也只是父亲的拳打脚踢,之后便被新妈妈带进胡同里,那里有她的门面,做的也都是皮肉生意,而像她这种生意,明里暗里都有,甚至在全国都很盛行。

她因为年龄太小,不能接客,就只能承包所有的家务活,时常干完手里的活后,偷闲跑到外面看看其他景象,她看到有些人家每天总会有不同男人进来,奇怪的是,往往都是父亲和孩子在外面,而他的妻子和客人在屋里却是长时间不出来。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2)

后来时间久了,她耳濡目染也知道,这是民间俗称的“卖大炕”,家中日子过不下去,手里没钱,才让妻子去接客,做着皮肉生意换点钱养活一家人,她知道,若不是世道沧桑,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去接这样的活呢?在这黑暗的社会,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一天,她又看见一老父亲挑着两个大篮子,两边坐着十来岁的女孩,步履蹒跚地来到这里,她隐隐有些猜测,果然,那父亲指着篮子的女孩,问这两丫头能值多少钱,而老板像估价商品一样,看了看两个女孩后,又上手去摸摸那个年龄较大的女孩子。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3)

猥琐的眼神,放肆的大手摸着女孩的身体,女孩害怕地蜷缩自己的身体,求着让父亲不要卖自己,旁边小的已经哭了起来,但那位父亲置之不理,一心在意能值多少钱,终于,那老板检查完之后,报了一个数,又指了指小女孩,摇摇头。

示意另一个女孩年龄太小,不合适,那父亲听后连忙跪在地上,他本以为能卖出两个女儿换到不少钱,结果只能卖一个,钱还那么少,他求求那老板多给点,可怜可怜他,结果,老板面露不耐烦之色,老父亲只好害怕的同意了,拿到钱之后,带着小女儿摇摇晃晃地走了。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4)

那个老板,让人带着留下的女孩,去教教规矩,后来,她就听说,那个新来的女孩,被可以当她爷爷的人看上了,指明了当晚上要她过夜,女孩不愿意想逃跑,被老板的人惩罚,脱光衣服上鞭刑,狠狠的教训一顿后,送到买她一夜的人的屋子里。

从那之后,这里又多了一个,笑得风情荡漾,眼里却空洞无神的女人,她在短短几年里,见过了许多许多这样的事,慢慢的也接受了现实,她也成长到了可以接客的年龄,新妈妈当然不会放过她,她也知道她即使逃跑了,也只是换个地方继续而已。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5)

所以,很顺从的接受了,以后,她也成为这里女人的一员,在外面柔若无骨的站着,招揽着来来往往的不同男人,成了这世道,这芸芸众生最普通不过的。这是民国时期,贫苦人家的出路,是大部分女性的一生,就连有钱人家的女儿,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二、民国的“浪漫”

民国的浪漫,是建立在广大贫苦百姓身上的,他们纸醉金迷,穿着旗袍挽着军装,走入舞池翩翩起舞,吃着西餐喝着咖啡,读着英文诗是海外归来的学子,化着浓妆烫个卷发,一心一意的忧思着儿女情长,他们伏低做小,卑躬屈膝的讨好,却反过来压榨他们的同胞。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6)

而最底层的百姓不仅忍受着连年不断的天灾,还要承受各阶层带来的严重赋税克扣,而政府不仅无能还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抢地盘夺权利,不顾百姓死活,原本的百姓能自给自足,结果天灾使颗粒无收,政府还增加赋税,战争又使男丁去打仗,其他国家还时不时的上门扫荡,这些才是民国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民国不常见吗?他们穿着缝缝补补几十年的衣服,吃着租借区富人不要的食物,住在肮脏不堪的破草屋里,这个时代给了他们什么呢?带来的只有无穷的灾难和灾难,他们交着高额的赋税,却得不到那个时代的回报,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钱财,却是战争的连发不断,他们做着廉价的劳动力,却换来那些有钱人的白眼和厌恶。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7)

三、无能为力去改变

那个时代,就像在有钱人和穷人之间,有道巨大的鸿沟,一边是灯红酒绿,金迷纸醉,一边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他们难道没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他们想过的是,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生命都没保障的时候,他们能怎么办呢?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像鲁迅、胡适、那些优秀的学者,不说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多好,但是他们都能够上私塾,能够出国留学,细细追究起来,那些民国学者,文人大师之间大部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夫妻便是亲戚朋友,同学师生,工作伙伴这些之类的。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8)

而人才济济的民国,背后的文盲率有8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90%,而这剩下的10%,20%中,还包括了会认识几个字的人,而我们所熟知各种文学大师都是来自剩下的10%和20%,要知道,我们古代的文盲率也没有这么低,甚至在有的朝代,识字率可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建国之后,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发现工人、农民、军人竟然开始识起字来,当起干部来,甚至开始管他们,他们觉得委屈,过去是活在九天之上,如今活在九地之下,外行管理内行,上大学居然不用再考试,而是推荐!他们的子女被赶到乡下去上山下乡,是可忍孰不可忍!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9)

四、总结

有时候看着泛黄的老照片,看着他们麻木不仁的脸上,挂着傻傻的笑容,眼里却黯淡无光,写着认命。那就像跨越了一道时光,目睹了那个时代带来的沉重的灾难,心里沉重万分,又忽而生出一抹庆幸,庆幸如今的我们是生活在新的中国。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10)

因此很难想象我们中间只隔了一个世纪,世纪一端的他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被踩在脚底下,世纪的另一端的我们,却在蓝天白云之下,当家做主,同而为人,命运却迥然不同,所以,我们很感激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在黑暗中砥砺前行,不从放弃。让这人间仍是星河滚烫,江山如故。

可是如今有人却梦想着他们失去的天堂,把建国以来的前三十年抹的黑漆漆,写得暗无天日,不停地为土改翻案,不停地为地主们招魂,不停地放大个人的苦痛,这是正常的吗?

民国老人口述(民国农妇卖大炕)(11)

,